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创造力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创造力要素的外在相干性是提出创造力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个性属性。创造力要素的内在协同性是提创造力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操作系统,动力系统是指个性中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勇气和自我意识系统,它具有动力和调节的效能,起意向作用。控制系统是指思维品质和创造环境,它影响个体观察问题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深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操作系统是指创造目标,创造知识和创造方法三个方面,它在创造活动中承担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任务。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性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消除教育观念中阻碍和限制学生创造潜能发挥的因素,树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我通过阅读教学,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试论建立个性化、社会化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晓萍 《社会福利》2003,(10):22-22,23
(一) 目前,我国儿童福利院对儿童照顾模式还部分地承袭了传统的大集体机构化抚养做法,虽然满足了儿童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但其客观局限性,使儿童,尤其是那些身体功能有障碍,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很难得到像家庭一样的关怀和照顾,因此儿童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掘和鼓励,个性得不到张扬,更不可能像社区的孩子那样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培迅 《生存》2020,(10):0015-0016
教师应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潜能。而发展个性作文写作不失为一条途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走进生活,积累素材。鼓励学生能对生活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参与各类社会活动能提高个性作文水平。希望学校能开设选修课,让学生在手工制作课、做生意课、拆装维修课等的学习中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创造一条自己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6.
“孤残儿童”兼具“孤”和“残”的双重特征,需要特殊照顾和特殊教育。家庭教育是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家庭教育方面,寄养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寄养孤残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应当坚撩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尊重和激励自我发展的潜能,注意评估儿童个别差异,强调因材施教。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在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中,总结出寄养家庭教育指导的四种形式:集中培训、经验分享、社区家庭寄养服务中心和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华 《唐都学刊》2004,20(5):154-157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学生创新素质主要表现为其个性心理中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望、拼搏意志、坚毅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等特质。通过学科的优化、课程的合理综合,创造有利于创新学习的环境,才能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心理特质、发挥个体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江秀娜 《社会工作》2011,(23):41-43
特殊儿童(ExceptionalChildren)是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都为藩,1983)。本文认为特殊儿童是指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如智力迟缓、肢体残障、盲聋哑等。“特殊”是相对于“正常”、“普通”而言,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偏离正常儿童,为了补偿他们发展的缺陷,惟有借助特殊教育服务,满足其学校教育需要,促进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家庭的心理气候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生产活动、履行社会义务、发挥各种年龄的人的创造力都有直接影响。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有特殊意义。儿童都是从小通过家庭进入生活,了解世界,理解社会道德、社会准则和文化传统的。最近,心理学家愈来愈重视研究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研究的课题有: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与社会机构(保育院、寄宿学校、幼儿园、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区别;家庭结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家庭、多子女的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等)对儿童教育的影响;父母和子女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的心理特点;所谓不和睦的家庭,它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由于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所以特别重视研究父母的个性及其倾向性、父母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动机等。  相似文献   

11.
马兰萍 《社科纵横》2009,24(3):174-175
心智培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育,其中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教育更是实施心智培育的主要学科。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要掌握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发展智力,又要熏陶情意,扩展世界文化意识,学会学习,发展学习策略和形成人格。只有把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效率和结果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江秀娜 《社会工作》2011,(12):41-43
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是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郭为藩,1983)。本文认为特殊儿童是指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如智力迟缓、肢体残障、盲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相似文献   

14.
拓展读物内容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进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唤醒参悟生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良好健康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雷冬梅 《社科纵横》2011,26(3):146-149
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载体。个性作为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富有活力的因素日益受到教育学和人才学的关注和重视。据科学研究揭示,创造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人人天生都是创造者;但大多数人的创造性却在成长的过程逐渐消失或泯灭了;而很多创造性人才的经历无数次的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那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人,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人,因此尊重人的个性,张扬人的个性,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开发人类潜能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几乎每一节课都涉及到对学生智力开发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父亲缺位现象日趋严重,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幼儿园男教师可以代替父亲的角色,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但是当前幼儿园男教师队伍发展并不乐观,需要我们改变观念和改善幼儿园男教师工作队伍,以图弥补父亲缺位现象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创造学(Greative Study)是一门揭示创造发明活动基本规律,探索开发人类创造力途径的新兴学科。半个世纪以来,各国政府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科技发展中独占鳌头,都将开发民众创造潜力,培养创造人才,视为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因此,研究创造学和开发创造力的热潮在世界各地经久不衰,并呈现出一般咄咄逼人的势头。  相似文献   

19.
创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创造个性教育、创造思维教育、创新能力教育三个方面。创新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创造是思维教育是采取迂回思维、动态思维等不同方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想创造 ,有创新的意识、有创新目标。创新能力教育要指导受教育者系统地掌握创造的原理、技巧、方法 ,使他们能创新 ,会创新。  相似文献   

20.
张君弟 《社科纵横》2010,25(9):150-152
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加快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对创造性人才的渴望,对创造个性的培养也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突出议题。本文针对大学生创造个性内涵的特点,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大学生个性培养方面其特殊的优势,是培养大学生创造个性培养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