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创作历程上看,顾城的"童话诗"主要是在其创作早期完成的。这部分诗歌作品在顾城2000多首诗歌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创作内质上看,代表着顾城诗歌艺术水准的并不是其"童话诗",而是他以反思文革为背景的、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朦胧诗"。即使是顾城早期的"童话诗",从写作目的来看,也大都与"童话"精神有所背离,其中有太多的与恐惧和死亡相关的"反童话"因素。这些"童话诗歌"从批判社会的意义上来解读更符合其诗之本意。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童话诗人"给顾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诗歌全貌的一种遮蔽,甚至是一种深刻的误读。这种定位既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顾城,也大大矮化了顾城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3.
严励 《社会科学》2003,(9):52-58
根据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研究的理论 ,刑事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种“理想类型”模式 ,即国家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社会本位型。国家本位型刑事政策是国家至上理念在惩罚犯罪中的表现形式。国家本位型刑事政策又可分为专制型刑事政策和极权型刑事政策。在国家至上理念的支配下 ,刑事政策构成的形式要素与实质要素在不同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变项 ,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4.
有元一代自始至终的文化冲突形成了元代文人极其复杂的心态,当传统文化面临危机时,他们做出的不同的抉择,影响着元代文学的创作精神。元代文人对传统诗学继承的两种极端趋向,接受者不同的“期望阈”造成的诗、曲创作精神的悖反,创作主体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形成的诗、曲迥异的审美倾向,使得元代诗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雍容典雅、尊经循道、情在理中、合法合度;而元代散曲则冲破了传统诗学的藩篱表现出惊世骇俗的浪子才情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诗歌体制都有自己的特有体制特点、审美规范,七言古诗体制灵活、不拘格律、用韵灵活,以章法跌宕纵横为显著特点。这种独特的诗歌体制对创作主体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也影响了它的表现性能,反过来,它也适应了特定创作主体表达特定内容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民族都有孕育自己成长的诗歌教育,为什么独有孔子的诗教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跳出以文学、美学等角度分析诗歌艺术的传统视野,从孔子教育的最高宗旨仁学之本位来解读诗教,可以见知,诗教是一种生活教育,是情感调解的中和之道,是礼乐精神的内在确立。  相似文献   

7.
同前代的话本及话本体小说相比,明清世情小说在艺术上有了质的变化发展,其中一个主要表现是作品中主体精神的日益强化。这种主体精神在小说创作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小说序跋中作者对创作心理的夫子自道;作品中自传因素的出现;小说主人公的理想追求。由于主体精神的增强,明清世情小说在内容方面,社会批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表达对人生反思的倾向;在艺术追求方面,不少作者求新求变的意识相当明确。世情小说主体精神增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的是创作方式的变化,即由世代累积型向文人独创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彭小燕 《云梦学刊》2006,27(5):95-99
青年鲁迅对"摩罗"精神的呼吁乃是对一种"反叛抗世"型生命存在范式的摄取,鲁迅冀望以这一生命范式去建立起自我生命与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联系,去创造自我生命存在的独立价值.青年鲁迅所向往的"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正是被儒家正统文化长期压抑的"异质"生命力量.与"反叛抗世"的生命范式相联,青年鲁迅拥有一种藉"批判解构"而"肯定建构"的话语形式,而发现青年鲁迅的这一话语形式其意义在于它启示我们在研究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时,应当透过他的"批判解构"话语而发现其背后蕴含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批判地继承了古代“诗缘情”理论,指出人类的一切情感都是诗歌表现的范围,认为“哀艳”是诗歌情感的基调。他对“情”进行层级分析,指出不包含理性判断的男女之情是诗歌中最高最真的情感。闻一多反对专凭灵感作诗,主张在创作中“节情”。把文学当成神圣的理想和事业用心经营是闻一多“诗缘情”理论的基础。闻一多的“诗缘情”为新诗向诗的回归指出了一条道路,是我国现代诗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文论向现代转化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革时期的"白洋淀诗群"是朦胧诗在酝酿时期的代表性诗歌群落,其本质是一个生长于乡村的城市知青诗人群;带有一种富于探索精神的青年文化形态;不自觉、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路径,并在诗群的文化"互喻"中保持着鲜明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地独特的地域风貌、生存背景和文化建构使青海诗歌葆有了高原独特的韵味与生命魅力。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先锋诗等一浪高过一浪的创作旋风此起彼伏时,青海诗人创作上的坚守使他们的诗歌更多地保留了一种精神的重量与艺术尊严,使诗歌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纵观各国不同的法律文化,在法律基本精神的确立方面,不外有几大系统:一是个体本位,视国家为个人联合,强调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个人自由,古罗马法与近现代西方法即属于此列;二是宗教本位,用神代替人,用信仰与服从代替世俗权利义务,用教义经典代替法典,古印度法、伊斯兰教法、中世纪欧洲教会法都属此列;三是宗法家族本位,奉行宗法家族至上、社会集体主义、义务第一的法律原则,中国奴隶封建时代法律传统主旨当属此列;四是国家本位,以个人为实现国家目的与职能的工具,用国家利益取代个人利益,战前德国日本法西斯法显属此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有财产不可侵犯,保障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等社会主义法律原则,形成了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个体本位,又不同于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新型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但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基本属性是美,但和小说、戏剧相比,诗表现主体高度自由精神的特征更加明显,诗学理论中把能表现出主体高度自由精神的诗歌称为“逸品”,即它具有“逸美”性。许多诗人把“逸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袁方愚 《人文杂志》2022,(1):109-116
文人诗在文人创作和诗乐分离的驱动下,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文人徒诗,从作品内容以及诗歌发展史的前后勾连来看,有着萌芽阶段的特点。影响此期文人徒诗创作的原因为: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汉人对骚体文学的接受,在文学书写方面表现为以骚体来倾诉个人情志;从创作的外部环境来看,汉初歌诗的流行,武帝之后汉大赋的勃兴,以及《诗》的经术化,这些西汉时期的典型文学现象减弱了此期文人对徒诗的关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文人徒诗在西汉时期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洁菲 《江汉论坛》2007,4(5):128-131
鲁迅诗歌大体可分为言情诗、述怀诗、题赠诗、谐趣诗、砭时诗5类,创作上有5大特色:体式丰富,运用自如;仿拟用典,巧夺天工;锻词炼句,一字千金;砭时刺世,赛如杂文;情真意切,感天动地.诗歌展示了鲁迅被蒙蔽的另一面:一个柔情似水的"人间"鲁迅.  相似文献   

16.
游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游侠的目的,是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首肯。他们重义轻生,一诺千金的优秀品质,表现出超常的人格魅力。游侠进入诗歌,当属汉魏之际。使游侠主题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应首推曹植,他创作了一些描写游侠和表达自己任使思想的诗。首先是游侠从军报国诗。其次是具有强烈青春少年诗酒精神的诗,再次是表现对自由的追求。曹植的游侠诗,开后世游侠诗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张问陶接受并发展了明清诗坛的性灵说,坚持诗歌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性显现,强调自我,张扬个性;认为:诗中的性灵来自创作主体、表现对象和二者的天然妙合;要写出表现性灵的真诗,必须有天才和灵感;标举性灵固然是针对“格调说”和“肌理说”而发,但其理论旨归是要求文学的个性表现和独创精神,来冲决当时儒家正统思想对诗歌的束缚和扭转文坛复古模拟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王世贞晚年在诗歌写作方面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在乐府诗和闲适诗方面尤为明显:乐府诗在数量上锐减,拟古倾向弱化,逸世成分增加,并以佛道入诗;闲适诗以创作律、绝一类小诗为主,主要取材参禅礼佛的日常生活,呈现出"自适"的个人化抒情倾向,减少了以往诗作的纪实性内容.两类诗作都以恬澹自然为宗,透出一种浓浓的闲适情趣.  相似文献   

19.
唐人干谒活动中创作的那些反映干谒活动,或成为干谒活动媒介的诗歌作品即谒事诗,它既指直接反映干谒主体干谒意愿的诗作和反映干谒行为的诗作,也指用于干谒活动的诗歌,可分为干谒诗、省谒诗、行谒诗、送谒诗、答谒诗等五类.谒事诗概念的提出和分类,一是有利于厘清干谒诗的概念;二是对唐诗的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三是有利于对唐代干谒活动之于诗歌的影响作更深入全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雁翼是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战士诗人,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不断探索诗美理论,形成其诗歌敢讲真话,勇于创新的独特个性。他的敢讲真话,主表现在为人民讲真话,敢爱敢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创新方面,他创作了大量的十四行诗和三行诗,不仅在诗歌表现内容上,而且在诗歌表现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今天我们研究雁翼诗歌艺术个性,对当今诗歌创作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仍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