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通过逻辑证明,人们也能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这样似乎就产生了如下的逻辑矛盾:如果逻辑证明能够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实践又怎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我们认为,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上的巨大意义,但它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命题来确定另一命题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反驳可以看做证明的特例,它是用已知为真的命题去确定另一命题的虚假。逻辑证明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系列的推理,上一个推理的结论构成下一个推理的前提,直至得到需要证明的命题为止。如果说它和推理有所不同,就在于它通过一连串各种  相似文献   

3.
重思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检验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逻辑和认知中的一个难解课题,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两者的关系更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自己特定的语义,应该准确把握。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发现这一真理有着自己坚实的理论根据。为了更好地坚持这一标准,必须排除常见的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的干扰,然而唯有逻辑证明标准例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来,逻辑证明和实践标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甚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逻辑证明在科学思维中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正确地估计逻辑证明在认识真理和论证真理中的作用,科学地阐明逻辑证明与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中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在讨论真理问题中应当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在《逻辑证明与实践证明》一文中(见1978年11月2日《光明日报》),对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逻辑证明的作用等问题作了一般的论述。现在该文的基础上,继续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但这并不是说逻辑和逻辑论证在认识中没有作用。逻辑和逻辑证明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于实践离不开逻辑,逻辑与实践是统一的。人是实践的主体,任何实践都是人的实践。而人是有逻辑思维的,所以,人的行动过程总是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其实,不仅是人,一切高等动物的活动也都与其“悟性”相统一。恩格斯指出:“普通逻辑所承认的一切科学研究手段一对人和高等动物是完全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在广泛深入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说,实践对检验一个认识正确与否具有重要意义,但能否说是“唯一”的呢?他们进一步论证说,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一般人们,不是经常使用逻辑证明的方法来论证某个观点或看法的对或错吗?这怎么能  相似文献   

7.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一切案件的侦查、审判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或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而没有其它证据,就不能定案。这是我国司法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证据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之分。所谓直接证据,就是指直接反映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如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关于案情事实的真实供述和辩解,亲自耳闻目睹的证人的证言,被害人的正确陈述,都可以直接证明被告人是否进行犯罪这一主要事实,这就是直接证据。在民事案件中,借据、契约、房产证等,能够直接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8.
逻辑证明在认识真理、检验真理中到底起什么作用?逻辑证明与实践证明之间关系究竟如何?这是当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我们认为,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对待这个问题,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模糊看法,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就此谈谈我们的几点粗浅意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  相似文献   

9.
10.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除了通过实践加以检验或证明之外,还常常需要运用逻辑证明的方法。逻辑证明和实践证明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既有差异,又有联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我们要坚持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要充分肯定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不能把实践证明和逻辑证明绝对地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一个关于科学理论检验结构与检验逻辑的模型,指出科学理论的检验包含有先后有序的四个层次,即:检验一个理论的内部是否自恰;检验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经验内容;检验一个科学理论的潜在价值;对理论诉诸经验的检验。进一步构建了科学理论接受经验检验的逻辑模型,即:(1)TΛCΛH→P;(2)SO可错;(3)SO{-↑p^P。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科学理论接受经验检验的复杂的逻辑和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有几个概念是必须弄清楚的。这就是引证、证明和检验。林彪、“四人帮”故意混淆这几个不同的概念,用引证代替证明,用“语录标准”代替实践标准,在理论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以及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候,有些同志提出,共产主义是真理,共产主义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见真理不一定都要经过实践检验。还有的说,真理也可以检验真理,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它的错误就在于它不了解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制度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而又在斗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共同富裕”无疑是分配伦理的基本内涵。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小康社会”,让广大人民坚信共同富裕理想最终必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从理论上看,共同富裕实现了对异化资本的扬弃、对经济效益和分配正义这对矛盾的内洽、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历史观的必然逻辑。从实践上看,准确定位现实坐标、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发挥经济制度优势、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启改革创新动力引擎,使共同富裕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5.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真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被缔造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党的组织载体。在全能、同质且封闭的单位社会中,单位党组织覆盖模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单位社会逐步解体,依托单位的党建模式已不能适应党的组织覆盖需要,社区党建、区域化党建应运而生。实践表明,这种组织覆盖依然不能满足新时代党建工作的要求。基于城市基层党组织覆盖的历史与实践逻辑,组织覆盖需要实现从对物理空间的聚焦转为对人的关注,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开放党建模式,在一体化党建中实现组织与个体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克服了已有研究中关于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普惠金融在概念范畴和评价指标存在的混乱、重复的问题,引入金融密度概念,从理论逻辑上推演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包含银行、证券与保险等三类金融服务主体的指标体系,编制了2010-2014年中国分省金融排斥、金融密度和普惠金融指数,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方法检验了地区金融排斥、金融密度的决定因素,测评了普惠金融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方面的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存在金融排斥与金融密度的地区梯度效应;乡村人口占比高、国有企业占比高、金融市场化程度高、金融业竞争不激烈、交通便利程度低的地区,金融排斥程度更高。金融密度在居民、企业与地区经济层面显著差异;发展普惠金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在改善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方面的作用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了统计假设检验的逻辑基础,指出小概率事件不是不可能事件,“概率反证法”不是反证法。提出了拒绝原假设的推理公式及其特征,认为接受原假设应用的是概率回溯推理。在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偶然概括推理,并运用克瑞普克语义学讨论推理中的语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统计假设检验的逻辑基础,指出小概率事件不是不可能事件,"概率反证法"不是反证法。提出了拒绝原假设的推理公式及其特征,认为接受原假设应用的是概率回溯推理。在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偶然概括推理,并运用克瑞普克语义学讨论推理中的语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