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德语文学学导论》与"文学学"《新德语文学学导论》(Einführung in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wissenschaft,2007)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学学"(Literaturwissenschaft,文学科学)这门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学科,介绍"文学学"的各种研究角度和各个理论方向,介绍文学的各类体裁,介绍描述修辞学、风格学和诗学的基本理论,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2.
季雨 《当代老年》2013,(5):31-32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朵文学奇葩。众多优秀对联,不仅是国人方方面面的写照,同样也是历史的见证。读联佳旬,抚今追昔,无数往事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3.
小幽默     
江梅 《公共关系》2001,(4):55-55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对联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学形式,在对联佳作中,不乏语涉饮食而妙趣盎然者。  相似文献   

4.
对联亲情浓     
我刚读大学时,很喜欢对对联,于是便订了一份《民间对联故事》杂志。放假时带回家,父亲看见了,竟爱不释手,渐渐也成了一个“对联迷”。 父亲退休后,更加喜欢对联。那时的通讯并不发达,父亲常常给我写信。信中,他总要出些对联让我应对,而且联语中蕴含着对我的期望和关怀。比如,他有一次出的上联是“勤勤恳恳学,后进可  相似文献   

5.
佚名 《金色年华》2011,(10):47-47
古时候,有一财主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穴牙系工革土土;西女王见金戈戈。横额是:不贝余。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相似文献   

7.
季雨 《老年世界》2009,(16):12-13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朵文学奇葩,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重温数十年来的名联佳句,无数往事令人感慨!  相似文献   

8.
有奖征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笑汀 《老年人》2005,(1):46-46
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语言艺术体式,在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对联融汇而成的无边春色里,开得最早又最灿烂的便是春联这“一枝红艳”了。 中国古有题桃符以避鬼驱邪之俗。五代时蜀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因 其 词不 工 ,乃 亲 自 命笔 ,题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相似文献   

9.
征联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5,(10):49-49
一副上佳的行业对联,必先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切合实际,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二是以事论理,有言外之意。益阳名士肖大猷题伞店酒铺合铺面一联即是此中范例:“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揩干两腿泥,旋向长街挥汗雨”,该出句已明确指出所言为“进城农民  相似文献   

10.
以戒为师     
有一副对联:“若不撇开终是苦,各字捺住方成名。”“若”字不把那一撇伸开就成“苦”字,“各”字不把那一捺捺住不能成“名”字。撇捺很重要。一撇一捺就是人,撇捺为人。人要撇开贪捺住戒。以戒为师。  相似文献   

11.
刘明娟 《现代交际》2013,(12):158-158
对联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学习对联首先应注意字中之音,合乎韵律。所以学习并通晓古韵是学好对联的一把钥匙。通晓古韵不仅是学习欣赏对联的需要,而且是创作对联的需要,尤其对弘扬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海华 《职业》2013,(32):72-73
本文针对中职生语文基础差,文化素养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对对联、猜字谜、学古文、写诗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引导学生学习国学,达到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是文、诗词歌赋。  相似文献   

14.
老公和老婆     
老公和老婆文/向春相传一对老夫妇,老夫功成名就了后想另纳小妾.但碍于夫妻感情一直说不出口。于是老夫就给老妻写了一句对联:荷败莲残,叶落归根成老藕。老妻看了之后明白了老夫的用意,于是对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现米见新粮。老夫看后十分感动,于是写下:老婆一...  相似文献   

15.
从头做起     
从头做起文/戴仲燕图/小亮那一天我们似乎有决心以头发的本来面目迎接岁月的挑战,有意而不刻意,一口气长吁了出来,我们释然了许多.我家对面有间发廊,招牌一般,对联却有点意思,道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顶尖形象成于发屋。横批:从头做起。开始只以为这是店家的招...  相似文献   

16.
马美著 《老年人》2009,(1):35-35
民国初年,湖南学者王阁运到江浙讲学.当地士人见他相貌丑陋.很不以为意。王闿运当即作了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一群骄傲的士人一下子被镇住了。这副对联至今仍悬挂在岳麓书院的柱台上。对联中的“濂溪”.指的就是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  相似文献   

17.
程巧云 《职业》2012,(15):82-83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长期以来,学校忽略了对联的教学,对联几乎从课堂上消失,许多中职学生缺乏对对联基本知识的了解。因此,笔者把对联引入职教课堂,让学生在品味这些文学盆景艺术微雕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18.
谅解的温暖     
陈亦权 《老年人》2013,(8):45-45
1986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编辑在整理录音带的时候,发现了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50年代吟咏和讲解《诗经》的录音带,觉得非常有价值。10月5日,在该台一档文学鉴赏节目中播出这盘录音带的时候,他以为文老先生已经作古,贸然加了一条"我国已故著名文学家文怀沙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的导语。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职业时空》2008,4(8):41-41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在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有较高水准理解、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肩负着潜移默化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强化综合素质之职能。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学阶段,负载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被异化了,变成了枯燥的知识之学、记忆之学,乃至变为应试训练。这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从传统的应试教学中走出来,要教育学生“大”学语文——牢固树立语文生活第一工具观点;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大”——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要学“大”语文——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树立人文精神,提高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20.
博士老人     
一休 《老年人》2009,(2):44-44,29
在凌紫阁里有一副描绘该阁建筑过程的对联。表现色彩的字就用了“金、玉、丹、碧、红、黄、白、黑、青、翠、绿、紫”等12个。你能将这几个字填到下面的圆圈里.让它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