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假新闻是新闻传播的五大公害之一,其特点是细节虚假、时间虚假、过程虚假和事实虚假。虚假新闻的成因,主要是媒体间的无序竞争、商业化倾向的侵蚀、传媒职业道德的失范以及技术环境的错漏。综合防治虚假新闻,需要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新闻的把关,接受社会监督,健全新闻立法。  相似文献   

2.
"新闻小说化"这个词语是针对虚假新闻而提出来的,我们认为虚假新闻迎合了当前新闻受众心理需求特征:猎奇心理、窥私心理、发泄心理、平淡化心理。受众的文化层次、期待视野、地域分布是虚假新闻存在的群众基础。文化层次的不对称是虚假新闻传播途径的一环;受众的期待视野为虚假新闻提供了"切入点";受众空间的阻隔是虚假新闻存在的独特条件。根治新闻小说化重在受众认清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切断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报纸、电视上的虚假新闻的较之从前大幅增多,这些虚假新闻的信源多数来自网络,借助微博平台传播,最终被传统媒体微博转发甚至收入自身媒介的新闻产品中。针对这一现象,试图从传播学、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虚假新闻增多的原因,指出传统媒体应如何看待和应对虚假的新闻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新闻记者》杂志2001-2019"年度虚假新闻案例"的内容分析表明,虚假新闻选题的共同点是"去政治性",内容突出接近性和趣味性。新媒体有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年度虚假新闻案例"主要首发媒体的趋势。从首发媒体属地看,存在异地造假现象。大部分虚假新闻为"所有新闻要素失实",轻信信源是主因,单一信息源很普遍。辟谣主体多样化,数量上以同行纠错为主。巨大生存压力下媒体价值追求错位和后真相时代的情绪制造与迅速传染,是虚假新闻演化的重要因素。提出的治理对策包括开展新闻志向教育、加强消息来源把关、强化更正和惩戒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舆情场域纷乱嘈杂,激荡着不同声音。面对这一复杂的形势,深入探求数字化媒体网络中虚假新闻高热度传播的影响因素,并试图寻求有效的对症之举是当下新闻事业健康发展须面对的题中之义。针对虚假新闻高热度传播的影响因素选取57例样本,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清晰集分析。研究显示,虚假新闻一经公开报道,24小时内已被公开证伪;以及通过非社交媒体之外的传统媒体,进行公开报道,属于非负面情感倾向的完全虚假新闻,更易于高热度传播。藉于此结论,可去规制新闻生产。同时探求当下虚假新闻传播的条件组合,从原点尝试反制此类条件变量,从而推进新闻生态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便利和人性化的信息体验,但其虚拟化的形式同时带来了信息虚假等问题.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得益于新媒体传播迅速、难以监管的特点,迎合受众心理也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最大诱因.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篇立足于阐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批评了影响新闻报道准确性的错误观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采写方法,保障新闻作品的客观真实。同时剖析了虚假新闻的种种来源及其危害,提醒媒体采取有效的办法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炉,在新闻行业树立敬业求真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假新闻泛滥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在蜂拥而至的信息大潮中,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传媒人的媒介素养、受众的媒介素养、政府公民的媒介素养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指出公众媒介素养匮乏是虚假新闻泛滥的一大诱因。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但近年来,各种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不仅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有些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杜绝虚假新闻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类虚假新闻”不同于那种完全无中生有的全虚假新闻,它的基本内容并非来自虚构。但这种看似真实却隐藏着各种各样不完全符合原本事实的失真成分的“新闻”在受众当中产生的恶劣影响非常大。完全编造的假新闻容易被看穿,而且一旦被揭露就无人相信。而“类虚假新闻”却如同附在新闻机体上最隐蔽的病毒,人们对其不易察觉,但它却时时刻刻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我们的新闻事业。“类虚假新闻”的表现有“非有效信息型”、“弱新闻源型”、“数字来源可疑型”、“高强原则下的‘硬伤’型”、“刻板套路型”等五花八门的类型,而其产生的根源则更是极其深远和复杂。有必要对“类虚假新闻”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批判,并在实践上加以更大规模和更彻底的围剿。  相似文献   

11.
说话者的利益倾向性角度,虚假话语可分为利他型虚假话语、利己型虚假话语、既利己又利他型虚假话语。其中,利他型虚假话语的交际目的是维护或实现听话者利益,具有善意性与无偿性特点。研究利他型虚假话语有助于人们客观评价虚假话语,正确认识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等社会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虚假新闻不仅误导受众,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破坏媒体的公信力,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速,各种形式的虚假新闻有增无减,花样百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遏制虚假新闻泛滥的治本之策。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对新闻媒体、媒体从业者、媒体受众以及媒体把关人等不同主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体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化水平,引导受众理性参与,净化公共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3.
真实性原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第一准则。然而近些年却时常出现一些失实的甚至是捏造出来的假新闻。从"纸馅包子"到"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再到"金庸去世",虚假新闻不断,有的甚至引起了社会混乱。虚假新闻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虽然我党一贯坚持这一原则,然而在新闻报道中还是出现了种种假新闻的问题。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就必须加强调查研究,不惟上,不惟书,同虚假新闻作斗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名人代言广告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新闻传播界的热点。名人做虚假广告已经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社会危害性却不可低估。部分名人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报酬,不分良莠的乱加代言,导致消费者上当受骗,权益受到侵害。由于我国现行广告法律制度的缺失,造成名人虽代言了虚假广告,却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现状。本文从虚假广告代言表现形式及法律特征和代言虚假广告名人的法律地位等基本法律问题入手,指出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应承担侵权责任,并指出了全面规制虚假广告代言活动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传媒工作者经常会面临这样的伦理困境,得在新闻职责和作为公共伦理的社会道德之间、知情与隐私之间、传播先进文化与商业化运作之间、遵循客观公正原则与有偿虚假新闻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7.
自运用于传媒领域的新闻生产以来,人工智能在海量信息加工与个性化推送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也带来新闻框架设定的偏向与操纵、大量发布假新闻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领域,可以给予人工智能新的"信任机制",这种机制源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源头把关,能够最终保证新闻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有效打击虚假新闻,使信息脱媒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可以说,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日益增多的新闻官司及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这已成为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批驳了那种片面强调新闻官司的负作用的观点 ,并重点探讨了新闻官司对遏制失实报道、虚假报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新闻媒介不同程度地走向市场的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屡禁不止,使得新闻工作者屡屡成为批评的对象。新闻工作者自律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分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及其原因,探索新闻工作者自律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