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发表权”系作者的精神权利,是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但发表权一旦经作者行使,他人未经作者同意而实施的对其作品利用的行为,是否仍构成对作者发表权的侵犯呢?本文试从一起案例出发,结合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来探讨发表权的内涵,侵犯作者发表权的构成要件和责任认定,以期对作者发表权的认定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儿女英雄传》的叙述技巧非常出色。其最特别的,是文本中作者频频现身。这种“作者现身”有违小说发展为一个成熟文体之后“作者隐退”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说书人”对作者的指涉以及书中人物对作者及小说本身的评论。这一技巧神似后现代文学中的“元小说”。但是,小说中一次次的“作者现身”,只不过是作者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意在赢得读者对作者的认同;元小说恰恰相反,它是要解构作者权威的。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作者对编辑的重要性。首先,编辑应该尊重作者的作品,做到及时退稿和艺术性退稿;其次,编辑应该尊重作者的人格,做到平等对待作者,不利用作者和团结作者。  相似文献   

4.
强化稿件退修信的感情色彩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实践出发,论述了稿件退修信的感情色彩是对编辑职业素养的要求,强调撰写退修信,对不同的作者要区别对待,指出强化退修信的感情色彩,必须注意洞悉作者的投稿动机和目的,缓解挫折对作者造成的心理压力,激发作者撰写科技论文的兴趣,帮助作者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慎重处理作者的反馈意见。  相似文献   

5.
隐含作者是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不可靠叙述的判断和文本的阐释都具有重 要影响。对 《洛丽塔》中隐含作者的建构不仅依赖于对叙述者可靠性的判断,也依赖于作者本人的 说明。这进一步表明,隐含作者不仅仅是读者从文本中推导出来的,也是作者隐藏在文本之内的一个 化身,对小说的阐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不可分割,法国规定作者权属于著作权保护,作者权保护独立于民法的人格权,合同法和侵权法保护。法国著作权二元论认为,作者一般只能是自然人,作者经济权利和作者精神权利是两种不同、相互独立的权利,对作者经济权利的限制不能同样适用于限制作者精神权利,作者经济权利和作者精神权利的期限不同。一般来说,作者经济权利是有期限的,可以转让给他人,而作者精神权利保护的是作品中的人格利益,独立于作者声誉,作者精神权利理论上则无期限,不能转让给他人。  相似文献   

7.
自从韦恩·布思提出"隐含作者"这一重要的叙事理论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在国际叙事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学者们对它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阐释,形成了以西摩·查特曼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流派将"隐含作者"看成是真实作者在写作中创造的一个产物,将"隐含作者"囿于文本之内,甚至认为作品在创造出来之后,作者就死了。而以詹姆斯·费伦为代表的后经典叙事学流派对"隐含作者"的理解走向另一个误区,将它等同于真实作者,认为创作文本的不是"隐含作者",而是真实作者。这些对"隐含作者"的理解都有失偏颇。对该概念的正确理解应该打破文本的封闭性、客观性,将其置于人文视域之下,从作者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双向进行,并考虑作者创作时的社会历史语境,才能更好地把握"隐含作者"在叙事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比较了二十本著作的前言,十本为中国作者所著.十本为西方作者所著。相同之处为:所有作者均在前言中阐明了写书目的,介绍了书的内容;85%的作者表达了对成书有帮助者的感激之情。不同之处为:中国作者无一提及书中所用材料是否得到版权所有者的允许.西方作者对涉及到版权法的资料引用均在前言中说明已获版权所有者的许可;中国作者在评价自己及其著作时总要使用一些自谦语,西方作者却无一人这样做。  相似文献   

9.
作者信息对编辑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信息反映了作者的科研状况和学术水平,对编辑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对编辑工作的具体影响,提出了利用作者信息做好编辑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否定现实作者与文本间的联系是“隐含作者”理论所普遍存在的误区。“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作者现实人格的投影 ,是现实人格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某些侧面或互补性的体现 ,是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与理想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鉴于叙事学界对叙述交流过程的不同建构,首先分析了"隐含作者"的定义衍变,然后建议用"第二作者"指称创作环节中作者的第二自我,把原来的"隐含作者"纳入阐释环节,用来指称读者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通过对概念的整理,一副双向叙述交流示意图形成了,它不仅突出了作者的作用,也强调了读者的地位和文本的交流媒介属性。  相似文献   

12.
否定现实作者与文本间的联系是“隐含作者”理论所普遍存在的误区。“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作者现实人格的投影 ,是现实人格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某些侧面或互补性的体现 ,是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与理想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学术论文是作者就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观点,是作者人格利益的延伸。笔者认为当今学术研究领域盛行的挂名行为,破坏了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侵犯了作者对作品的身份权,使作者的人格利益不能在作品上延伸,降低了作品的价值,减损了著作权人对作品应有的财产权,造成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拥有类似人类的“智能”,它是否能够成为“作者”而对自己“创作”的作品享有权利,是当前著作权法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人工智能作者资格的认定,应从现有著作权理论出发,重新审视作者资格与法律主体的关系,以寻求人工智能作者资格的证成路径。作者资格表现为法律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接,对其认定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法律主体是法律作者的外延概念,一方面,直接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欠缺实证基础和历史正当性基础;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因法律和法理上的逻辑矛盾不能类比法人成为拟制主体。在“法典化”时代,对人工智能的定位应为法权模型中的法律关系客体,不宜成为作者。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队伍的建设是科技期刊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方法是:第一,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快速建立作者库,并利用作者库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交流;第二,通过参加与期刊报道内容相关的学术会议,以及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的交流讲座,实现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第三,通过作者投稿,有针对性地对作者进行写作指导,提高作者论文写作水平;第四,通过建立选题和专栏,引导、激发作者创作热情。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在作者队伍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20世纪莎士比亚传记中,伯吉斯的《莎士比亚传》在传材选择、移情和学术个性方面都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作者撷取婚姻、爱情等素材,从性本能的视角透视莎士比亚的情感;作者对暴力的分析和描写,与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是作者自我情感在传主身上的投射;作者在传记中对语言、音乐和福斯塔夫精神的见解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伯吉斯怀着对莎士比亚的信仰,打破偶像崇拜观,从人性出发,追寻莎士比亚的一生,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17.
罗兰·巴特宣布作者之死虽然消解了作者的权威,但也遗留下了不同作者之间的差异被忽视、读者对作者的期待无着落,以及文本意义生产体制与机制难以解释等问题.福柯对"什么是作者?"的追问从作者一功能体的角度为作者保留了一席之地,但仍没有解决巴特留下的问题,他们对于作者的轻视是一致的,忽略作者为文本提供意义的可能性问题在福柯的理论中也仍然存在,他也像巴特一样没有建立起从读者的群体想象角度来理解作者形象的观念.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使作者复活,不是要重新恢复他的权威地位,而是要通过恢复对作者的考察,解释文本意义生产的机制,为揭示文本意义的生产过程建构起完整的解释框架.作者复活的理由在于作者是一个以身体感受为存在基础的鲜活的个体;被语言系统建构出来的作者在文学活动中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在各种力量共同塑造作者形象的时候,具体的作者个体也仍在发挥着作用,并没有完全消失;读者也为作者设定了一个公共的形象,一个运用共享代码进行编码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8.
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明确提出“保卫作者”的口号,认为文学阐释的任务不是去研究作品,而是研究作者,尤其是研究作者的意向和企图;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以“本事”→“本意”→“本义”为阐释思路,认为作品的本义由本事决定,相信作者本意与作品本义的同一性幻觉,因此两者都认为作者的意图决定作品的本义。但是对于如何得知作者的本意,两者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从本事入手对作者的本意进行客观探求;而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则对作者的意向或意图进行理论探讨。至于作者的本意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本义,两者都未深究,又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商洛学院学报》2000~2005年发表的844篇论文为统计样本,对载文的作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是学报的主要作者群;正高级职称作者发文占6.99%,副高级职称作者发文占23.50%,中级职称作者发文占54.11%,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作者发文占15.40%;独著占82.71%,二人合著占15.37%,三人以上合著占1.92%;本校作者发文占65.29%,本省作者发文占27.13%,外省作者发文占7.58%;6年间共产生核心作者90人,其中杰出作者4人。  相似文献   

20.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应用很普遍,但是它的定义和所指一直仍然是学界的争论热点。本文结合当前此领域的主要学术焦点,对引进"隐含作者"的必要性,他和真实作者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隐含作者"这一概念这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隐含作者的提出有利于严谨的文学批评;隐含作者源于真实作者的创作又有赖于读者的建构,他和真实作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交叉关系,因此,隐含作者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阅读中得以具体化的一个抽象的集合体。借鉴语言学的两组术语——音位和音位变体以及语素和语素变体——的理解,隐含作者可以表示为:1+1+1+1+……1=1,所以,隐含作者可以是一个(抽象的),也可以是许多个(具体的)。有鉴于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对查特曼经典图示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