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作家的不朽作品,不仅真实地反映其时代风貌,而且往往表现出一种超前意识。这些作家受到时代律动的触发,受到历史的推动,敏锐地预感到历史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因而能够站到时代的前边,观照生活,描写新生事物,呼唤新时代的到来。蒲松龄虽然是一个儒家思想很浓厚的作家,但他在很多方面,如爱情婚姻观念、伦理观念,表现出民主思想,表现出超前意识。更为惊人的是,他的作品还呈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商品经济意识。我国在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往复循环和正统封闭思想禁锢下,总以为无商不奸,文学家也  相似文献   

2.
在伦理与政治之间──儒家忠诚伦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伦理与政治之间──儒家忠诚伦理的分析任剑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一语,道出了忠诚伦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为贯通了儒家伦理主张和政治要求的忠诚观,构成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实际的观念构架,造就了以伦理干预政治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3.
李庆信 《天府新论》2005,9(1):132-137
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而一定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一旦成为社会有形无形的文化强制,它便会以难以抗拒的力量,规范、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性爱、婚姻关系,并潜移默化深层次地影响到他(她)们的爱情观念、爱情意识和爱情心态.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在<红楼梦>有关性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描写中,得到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真实反映;尤其是这一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强制,对被称为封建叛逆的宝黛二人爱情的制约和影响,更加发人深思--这种制约和影响表现为在爱情的排他性和专一性方面,与现代爱情形态相比,宝黛爱情都各自先天性地存在某种病态或缺失.  相似文献   

4.
家庭夫妇伦理近代变迁的民间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一般认为,中国以男女平等为基础的近代家庭伦理是维新时期明确提出的,主要是西方社会平等观念影响的产物。本文则通过考察后指出,维新运动以前一些通商城市里首先出现的单身化和小家庭化,以及妇女走上社会谋生的生活方式变动,是中国近代家庭伦理萌生的启动条件;而男耕女织劳动分工、夫妇对等的传统民间生活伦理是中国近代家庭伦理演生的主要内在源流,由此演化萌生了男女并立、夫妇为友的近代家庭伦理。由此表明,中国近代家庭伦理的最初演化萌生,主要不是受西方观念的影响,而是城市化、商业化社会变动带来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动的伴生物,具有中国社会内部民间生活变动的社会基础和民间生活伦理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与今日之公共生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申白 《中州学刊》2005,(3):141-145
儒家伦理的核心是研究完善的人格及实现这完善的工夫.其主要观念是,人不是生而成的,而是经人伦日用而道德地生成的.儒家基于自然秩序观点确定父子尊卑观念,使孝与敬成为对子代的单方面的要求,并在历史的演化中逐步蜕变为脱离自然亲情的繁文缛节.儒家思想还简单地把这种伦理设想为可据以推展社会伦理原则的基础.这是儒家伦理传统的两个主要问题.中国正在从农耕社会转变为工商业社会,从村社社会转变为城镇化社会.儒家伦理传统使人们懂得如何与家人相处,与朋友相处,却不懂得应当如何对待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解决今日的公共生活问题,有赖于人们对周围陌生人的尊重态度的发展.基于这种态度,才能够有照顾弱者的态度和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两部描写早期共产党人爱情生活的小说──《韦护》与《象牙戒指》比较邹午蓉二三十年代之交,丁玲和庐隐相继创作了描写早期共产党人爱情生活的长篇小说《韦护》与《象牙戒指》。两部作品题材相同,人物相类,情节相似,最初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比较研究一下这两部出...  相似文献   

7.
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及有关文章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在剧中既描写李杨爱情带给社会的政治恶果,又同情爱情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歌颂他们的爱情生活,这本身就构成了作品主题的严重的混乱和矛盾,这种混乱和矛盾正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和思想局限。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这种定论,笔者以为很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作一外在形态的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中国是一种伦理型政治,而西方是一种法理型政治。具体而言,中国的政治秩序主要靠伦理观念采维持,政治活动靠伦理观念来调节,政治权力靠伦理观念采制约,伦理观念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居核心地位;与之相反,西方的政治秩序靠法律维持,政治活动靠法律调节,政治权力靠法律制约,法律是西方政治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看,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在各种文化思潮交流碰撞的现代社会,发掘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责任意识、义务观念、乐群思想、和谐本位四个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在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并思考其对我国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两性关系的描写主要有男尊女卑型、伪"女强男弱"型和爱情亲情统一型.男尊女卑型的两性关系反映了传统伦理文化心理仍然囚禁和束缚着一部分女性的头脑;伪"女强男弱"型的两性关系是由于对西方女权主义的误读而表现出来的扭曲的两性关系,实际上是对"男尊女卑"型两性关系的惩罚,它同样会使女性变成"弱"者;而爱情亲情统一型的两性关系对处理爱情和婚姻关系则具有范型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菡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66-168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一种异质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的典型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导和中心,其他思想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儒家思想自西汉董仲舒之后成为“儒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准宗教。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文化重综合、重直觉、重教化、重人文。佛教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适应中国文化的特点,改变自身的某些伦理观念与宗教习惯,形成了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责任是政治生活的基本伦理与核心规范,责任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秉承并建构的重要形态。基于儒家思想精华,中国责任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迥异于西方,在责任优先于权利的思路中,形成了从“责任社会”到“责任国家”的路径。在“仁”和“礼”的基础上,儒家思想中的责任贯通了观念、结构与行动,协调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秩序的关系,彰显了责任社会与责任国家的相互嵌套,在道德与政治的深度融合中提升了传统中国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中国式民主的发展应以传统的责任政治观为思想资源,结合时代进行扬弃,嵌入在责任政治之中。中国式民主以责任和制度规范民主程序中多元主体的关系和交往,不断形塑植根于政治场景与生活场景的两种民主模式,整合“作为政治的民主”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赋予民主以社会性与伦理性,在融合现代文明要素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李博涵 《河北学刊》2023,(3):113-119
儒家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精华的汇集,“经学”则是不同时代儒生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反映了儒家思想观念的发展与衍化。明清时期,一方面,儒家经典及“经学”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左右着作家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明清小说家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正统观念作出了修正乃至背离,消解了儒家正统观念对于“经”的释义。这一时期,作家们对儒家经典及“经学”的不同解读制约和影响着小说创作,使其呈现出多彩的奇观,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改革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家庭伦理文化,正在发生着既喜且化、喜中含化的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它具有两极性。一极是文明、进步的因素激增。其主要的表现是:第一,随着人们个性的解放,自我意识的增强,自由恋爱、自主婚嫁不仅普及于城镇而且在广大农村迅速流行开来。第二,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家庭成员一律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庭的民主式新型家风蓬勃兴起。第三,注意爱情在婚姻中的应有位置,追求爱情生活成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一切成年人的基本需求。第四,…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与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是伦理型社会,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严重的伦理化倾向,比如只能产生“臣民”和“顺民”的观念。受深厚的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主导价值观极富理想性,“忠君孝亲”、“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艺园地里涌现出大量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对于培养人民的道德情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也有极少数描写爱情的作品格调低下,思想感情不健康。因此,认真探讨一下文艺创作中的爱情描写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摆正爱情描写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李玲  李俊 《东岳论丛》2011,32(9):90-94
儒家思想和谐观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作为伦理意识物化的中国古建筑,从而产生了都城、宫殿建筑王权至上的政治伦理及民居建筑的血亲家族宗法伦理。因儒家伦理和谐观中"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使中国古建筑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经常反映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感人肺腑的名著,金声玉韵的佳章,是歌唱爱情的呵!唐代诗人,普遍地描写爱情生活,其中尤以李白的创作为最多。他通过对爱情生活的描写,表现当时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和心理状态,反映唐帝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些诗篇,清新明丽、丰富多彩,大胆泼辣,豪放刚健,具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的分析,探究巴金小说爱情描写的独特性和它在作者整个创作中的位置与意义,并从一个侧面揭示巴金创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阶段的特征.爱情线索与作者的“曲笔”《灭亡》《新生》和《死去的太阳》,是巴金早期的三部中篇.主要表现大革命时期,走向社会的青年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三部作品都贯穿着重要的爱情线索。这些爱情的描写,在作品中各有其用,而其共同之点是把爱情作为一种“曲笔”,借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体现其创作目的.《灭亡》,从根本上说不是恋爱小说,巴金渲泄的不是爱情上的苦闷,也不是一般地表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主要是抒发对罪恶社会极端曾恶的感情,表现在现实面前极端愤懑的心境,同时赞颂杜大心为信仰而牺牲一切的崇高人格.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杜大心与李静淑的爱情描写来达到的。作者曾自述道:“我创造李静淑出来给我解决爱与憎的问题”①。“我曾用了一点曲笔,加了一点爱情故事,而且造出杜大心与李静淑的关系来。”他还指出《灭亡》第十章《爱与憎》(主  相似文献   

20.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任剑涛(中山大学博士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在此,讨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