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学界通常认为否定词与反问句构成无标记关联。研究表明,由否定词"没(有)"参与构成的是非型疑问句形成反问用法,几乎不受什么条件限制;而否定词"不"参与构成的是非型疑问句形成反问是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否定词用在"是"前构成轻读的"不是",与副词"还"、"就"等组合,与情态动词组合,句中主要谓词为心理动词或形容词;句中带有强调事情极易实现的成分。  相似文献   

3.
“还不是X”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表示陈述、询问和反问3种不同的语气。伴随语气的不同,它的语音特征也相应不同。在不同语境中由于肯定角度的不同,“还不是X”反问句其实有5种不同的句意类型。句意类型的不同还会对“还不是X”反问句的语法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语流中,构成歧义关系的词组,如果是三个以上,其歧义关系往往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是词组的多层歧义现象.例如:有的是|苹果(1)有的|是苹果(2)例(1)的“是”必须重读,“有的是”是一个词,表示多义;例(2)的“是”只能轻读,“有的”是一个词.(1)和(2)的歧义关系是由语流表达节律的局限性造成的.但是,例(2)本身还有歧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全句附加语的分布、构成,认为全句附加语是单句、复句、句群的修饰、限制、关联成分,主要由副词、时间词语、介词词组、方位词组等构成,表示时间、处所、排除、语气、依据、条件、对象、关联等意义。分析了一些全句附加语不能移到主语后作状语的3种限制,因而认为全句附加语不能称为“句首状语”,而应该看作一种特殊成分。  相似文献   

6.
“给”字在汉语里使用频率相当高,由“给”字构成不少不同格式的句子,表示各不同意思。由“给”字构成的句子中,最典型的是双宾语句。双宾语句是由“给”字充任述语,带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句子。例如:①我给他一本书。②张三给李四一枝笔。为称述的方便,把上边的句子记作: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一个单词有其重音,一个词组有其重音,一个句子同样有其重音,这在英语界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如何准确地确立并标示一个句子的重音却不多为人知。传统语法学家历来把英语句子的重读规则笼统地概括为“实强虚弱”,即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实词(notional words/content words)一般重读,虚词(form words/functionwords)一般弱读。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又是不确切的。我们知道,一个句  相似文献   

8.
1.0 语气助词“的”的语法作用 语气助词“的”是指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肯定和确认语气的助词。它在句子里的存在不是出于结构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句子所要表达的某种语气的需要。它也不是隶属于哪个词或短语的后附成分,而是属于整个句子的。“的”在句中  相似文献   

9.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汉语没有形态,词无论充当什么句法成分都不发生变化;词组(现在一般称为短语)的构造原则和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因此,对句子的描写可以放到词组层面来进行,词组的结构和功能弄清楚了,句子也就清楚了,——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而已。与传统的“句本位”语法观相对,其倡导者称这种句法现为“词组本位”(朱德熙,1983)。这种“词组本位”句法观影响很大,在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为一些部颁高校《现代汉语》教科书所认可:句子就是词组加上语调和语气同(黄伯荣、廖序东)。这种看法很有道理。无…  相似文献   

10.
论《马氏文通》之“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中有一个独特的语法单位“读”,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它是一种主谓结构的词组。这种观点见于多种语法论著,并已写进几部“汉语语法学史”书中。但我们细读(马氏文通)之后,则觉得它并非就是一种“词组”.而且也不一定是“主谓结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读”所在之位置《马氏文通》中,“读”所在之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这就是:读在句的外面而与句子行;读在句的内部作句的一个成分;读在一个复杂的读中作一个成分。下面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句外读”、“句中读”和“读…  相似文献   

11.
词组和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文分四节。第一节对汉语句子是“单项实现式”(“词组本位”论)提出异议,指出目前忽视“了”在句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倾向,提出区分汉语句子的词组成分和句子成分的主张,批评目前只见句法不见句子,把词组成分当句子成分的错误,否认从词组到句子是“实现关系”的观点。第二节论证汉语句子“以至少一个词组为其直接成分”,认为汉语句子必然是“多项组合式”。第三节认为“单项实现”论有一点说服力的原因,在于它只适用于S=P+P、S=W+P两类句式中的少部分实例,因而它不具有理论上的一般性原则。第四节归纳词组与句子在四个方面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2.
在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里,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组和特殊的句子,在汉语里,称为“熟语”。例如“青红皂白”、“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等即是。为了便于论述,本文姑且把特殊词组和特殊句子合称为“形象性固定词语”。 汉语固定词语有两类,一类是专用名词术语,另一类是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的固定词语。它的共同特点是构成成分次序不能随意颠倒,也不能用别的成分来代替,更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其中的某些成分。在意义方面不是各个构成成分原有意义的简  相似文献   

13.
(一) 介词“对于(对)”常常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为一种介词结构,跟谓语发生关系,表示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或与它相关联的事物。因此,“S+P+O”句中的“O”,有时候就可以利用“对于(对)”把它提到谓语的前边或句首去,转换成“对于O+S+P”的句式,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兼词“诸”为例,证明兼词在古汉语虚词中自成一类。文中笔者讨论了“诸”的几种用法:相当于“之于”的语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用于句尾,相当于“之乎”,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在一些句子中,“诸”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只能训释为“于”;有时,“诸”与“乎”连用,“诸”只有代词作用,失去了语气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湖南辰溪方言中三个表进行、持续的助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辰溪方言中表示动作进行、状态持续的常用助词有动态助词“哒”、“起”和语气动词“在”。本文介绍这三个助词的语法特点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一 语法功能分析及例释 1.1 “哒[ta]”,在辰溪方言中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正在进行,一般附着于及物动词之后,构成“动词十哒十名词(词组)”格式。例如:  相似文献   

16.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历史著作。它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53年。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有较大成就。现在仅就其语言方面“其”作语气词的用法,归类分述。一、“其”表示反诘语气反诘语气也叫反问语气,一般通过反诘句形式表现。反诘句是无疑而问,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正好是否定,字面上是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相似文献   

18.
<正> 在英语中并不是所有含not与no的句子都表否定意义,有些否定句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在实质上则是肯定的.如:I coudn’t feel better.这个句子从形式上看是否定的,但实际意义是“我感到身体好极了!”又由于同语反义或同句反义的原因,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在不同的语境或不同的民族习惯中,意义不同.例如shake one’s head一词通常表示不赞成而“摇头”(左右移动头部).而shake一词除含“左右移动”之意外,还可表“上下移动”之意.所以shake one’s head有时含有“点头”表示赞许  相似文献   

19.
《捕蛇者说》一文共用了十六个“而”字,而且用法很灵活,值得注意。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四”把“而”所表示的关系分为并列、修饰、顺承、转折,我们按照这一要求,将课文中用“而”字的句子摘录出来,谈谈肤浅的认识、 ①黑质而白章。 这句话的主语“蛇”省略了,“黑质而白章”是复杂联合词组充当句子的谓语,这里的“而”表示并列关系,不能译成现代汉语。全句可译为:“(蛇)黑质的底子,白色的花纹。”  相似文献   

20.
一本文主要探讨否定词“不_2”、“没有”同VP〔时态〕语法范畴间的关系。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来明确下列几个相关问题。(一)关于|S||S|是一个不包含任何语气的抽象句子。如果 S 是一个是非问句 Q,那么|Q|将不再表现为一个问句,而表现为一个具有真值的命题。例如:1.他回家吗?去掉疑问语气(包括疑问助词“吗”),成为一个具有真值的命题|他回家|。我们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