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赵欣欣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94-99
路径事件框架表征物体运动路径整体,其间涉及注意力视窗开启模式的不同。运用语料库,统计“来”和“come”作为位移动词的路径类别和视窗开启模式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其一,“来”和“come”表征路径类别时分为开放式路径、封闭式路径和虚构式路径三种,其中均以开放式路径为主,其次是封闭式路径,虚构式路径最少。其二,“来”和“come”中注意力视窗开启模式均以开启末端窗为主,说明汉英两种语言均侧重凸显位移终点。其三,“来”和“come”作为位移动词,在表征路径事件和视窗开启模式时均蕴含隐喻、转喻和隐转喻的认知动因。运用语料库方法对比研究汉英位移动词,是对内省法的补充和发展,有利于揭示汉英位移动词在表征路径类别和视窗开启模式的共性和差异,印证路径事件中路径类别和注意力视窗理论的跨语言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郭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了”在商丘方言中有三种变体。文章描写了这些“了”的意义和用法,并从体貌范畴详细探讨其间的区别和联系。比较它们功能和语义上的不同,可以帮助解决普通话中的一些歧义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普通话中的“了”。 相似文献
3.
王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7-90
认知语言学作为研究自然语言的一种新潮流,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语言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别于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认知语用研究,新认知语用学旨在运用依据人类基本认知方式解释语言现象的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解释言语产生和理解、语用推理和会话。通过探讨认知突显在隐喻构建中的作用,可以发现认知突显如何充实关联理论对隐喻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对“了”的偏误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 《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2)
郁汉语"了"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本文利用多年教学累积下来的语言资料,对"了"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主要从词尾"了"的语法意义、研究的不足、学习者的偏误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根据研究情况,提出了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晨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主要从语用角度,研究语境对诸如“大姑娘了”“部长了”等可归结为“NP了”(NP指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句式的影响,并指出只要给予一定的语境,任何 NP都可以进入“NP了”构式。 相似文献
6.
张放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8):845-848,856
每个句子都有其特定的信息中心,这对句子的语义价值突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汉语中,存在着一些对语义价值突显起重要作用的结构。通过对汉语"连"字句这一焦点结构的分析,说明"连"字句是汉语中一个非常灵活的虚词焦点标记,它对句子的语义价值突显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储泽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6):10-13
本文在介绍赣语岳西话时体标记的基础上,着重从复句或语段层面探讨岳西话句末“了”的性质和作用。岳西话句末“了”的表意功能可以概括为“凸A因,续B果”,“了”是因果复句中的后置关联助词。唐五代时期作为背景句的“VO了”,其“了”也有关联的性质,起“终A续B”的作用。近似后置关联助词,这是“了”从动词向时态助词虚化过程中的中间过渡状态。从复句或语段层面看,唐五代时期,“VO了”用作背景小句是多数情况,用作前景小旬是少数情况。当“VO了”充当前景句逐渐增多时,“了”就逐渐失去了关联功用.进一步虚化为单纯表示已然状态的时态助词。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经历了“完成动词〉关联助词〉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8.
尹夏燕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9):22-29+94
鉴于学界对“够”与形容词组合的这一现象存在争议,本文基于叙述和断言的分野论述“够A了”和“够A的”形式与功能的分化。“够A了”具有动态性,表达叙述功能,通常陈述一个已然的状态,语义上带有比较的意味。叙述着眼于事件发展的脉络,“够A了”充当前景或背景信息,不具有独立的完句性;“够A的”具有静态性,表达断言功能,通常对事物进行评价,表达言者立场。断言作为一种主观判断,可以充分完句。“够A了”和“够A的”体现了信息编码的两种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9.
杨梅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3):63-65,92
在成都话的“AP/VP 很了”句式中,“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中作补语的“很”。而与作补语的“极”相似,但无论从语法形式,还是表达意义上看,“AP/VP 很了”都与“AP/VP 极了”有极大差别。本比较成都话“AP/VP ”很了”和普通话“AP/VP 极了”句式的异同,目的是揭示“AP/VP 很了”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动词进入"刚VO""V了O""刚V了O"三个结构的合格性以及表达的体意义,得出动词"点性"由强到弱的渐变连续统,认为"刚V了O"结构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动词本身既能单独与"刚"连用,也能与"了"连用;结构的体意义与动词与"了"连用时体意义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1.
“了不得”与“不得了”的成词与词汇化考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时仪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9-73
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词“了不得”与“不得了”在否定词组“不得”词汇化后再词汇化,由否定式的动补词组和偏正词组分别凝固成词,经历了一个词组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张红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8,17(2):113-117
在象英语这样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中,时和态或者时间关系是由动词形式的变化体现的。但在汉语中,动词没有时和态的变化,各种时间关系或由语境推断,或由类似于“了”,“着”等助词与动词相接实现。本文通过分析“了”在汉语句式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揭示了它在汉语句法中实现语法关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莹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2-85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陈青松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3):42-46
"大/小"饰名有两种量式:内比和外比。"大/小"的量式和它们的功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外比量式的"大/小"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对对象在认知域中地位的确立或强调,突显与对象在认知域中地位"相应相称"的性质细节。突显性的"大/小 名"据"名"的不同大致有一般名词类、指人名词类和时间词类三种,各类之间存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没和了同现的句子存在多种结构、语义类型。对相关语言事实的充分观察是合理解释的前提,选择解释的角度需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和易接受性。表达异于常态的意义、处于不相邻层次,这两个因素对于分析没、了同现句可以有较强的解释力。汉语的异常态表达系统有待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7.
“支架”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并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证和应用研究。笔者将支架理论应用于西藏区内某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历时9个周,采用测试、问卷、观察笔记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教学能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帮助减少学生的焦虑并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利于新课改实施,转变以往授课和学习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潘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286-290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词“没”的使用主要受时制方面的限制,它表示的是“已然”的时制意义,可以用于先事时、方事时、过去时、现在时,但不可以用于将来时、后事时。位于句中的“了1”至少包括两个,其一是具有先事时意义或者过去时意义的时制助词“了11”;其二是具有动词意义,充当补语的动词弱化形式“了12”。因为“没”和“了11”具有相同的语法属性,所以不太能在同一小句中共现,一些共现的情况要么语感接受度不高,要么受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或其他语法条件的限制;“了12”与“没”的共现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淑霞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184-185
古诗文中关于了字的读音和我们口语中的读音是有差异的。古诗文中了字须读(liǎo)音,这不仅有表达了结、完结的意思,也是诗人为追求音节完整,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