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工人运动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质变。因此,关于中国工人运动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问题的讨论,对中国工人运动史乃至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志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丁守和、殷叙彝、张伯昭三同志在《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一书中,荣天琳、张注洪、周承恩三同志在北大历史系的学术报告“五四前后的中国工人阶级”一文中,赵亲、黄杜两同志在“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李星、赵亲、黄杜三同志的“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一文中,都对转变问题提出了见解。这些见解的分歧,就结论而言,我认为主要是荣天琳等同志与赵亲等同志所提出的以五四为标志和丁守和等同志与李星等同志所提出的以党的成立为标志两种说法的分歧。这些不同的见解给了我许多启发,也引起了我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下面想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摹拟与文学的自觉——魏晋六朝杂拟诗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摹拟的批评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文学的摹拟与摹拟的文学.后者在文学审美以古为是的价值取向的驱使下,结果走向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极端.而前者作为一种学习创作的方式,盛行于魏晋六朝,王瑶先生曾指出它与后世的摹拟不同,不过仅论及其产生的动机.本文以为支配这动机、从而更为深刻的是中国文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先回顾一下先秦儒道两家关于气的主要见解。孟子曾专门讨论气与志的关系,他以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他自己的所长在于“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  相似文献   

4.
德和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两大重要支柱,德以配天,孝以对祖是中国祭祀文化的核心。商周时期,以天为中心的天道神学观和宗法伦理观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天(上帝)和君主建立了以德为媒介的契约关系,君主受到上帝的监管,尊天重德。两汉时期,汉武帝将太一神与阴阳五行理论融合,将敬天演变为娱神,重视神仙方术,慕仙追仙游仙,天(上帝)独尊地位逐渐被消解。这一变化导致了郊祀天地的郊祀歌辞发生了重大变化:天的崇高地位消失,人的欲望不断加强,引起了以《郊祀歌》为主的祭祀文学出现世俗化、娱乐化倾向。人与天的关系发生改变,这也是雅文学向俗文学的转变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艺术中的意象思维,以物象心灵化和心灵物象化的交融,使文化母题得以神奇地生长和演进.新加坡从"鱼尾狮"意象到"花园都会"图像的变迁,正好从一个方面演绎了海外华文文学从特色意象催生文化想象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母题嬗变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正象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和高峰一样,先秦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高峰.而在源头和高峰时代形成的先秦文学,不仅是先秦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和总体文化构型之间存在着互涵互动的关系:文学受文化建构过程中整个作用所驱动,同时又以自身的变革参与了文化建构;而文化构型,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因此,文化或文学的生命和运动,实则又是在一条具有既定物质条件而又充满了人的创造精神的历史道路上形成和展开的.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是在其独特的历史道路上构型了自己的文化,我国文化的开创、奠基期——先秦时代,则是在“亚细亚型”的历史道路上,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由“早熟”而走向辉煌,建构了一个蓄积丰厚、“大器晚成”,因而以气魄宏伟、博大精深为特色和底蕴的民族文化体系.同这一文化体系一道生成并同步发展的先秦文学,即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文史哲互摄的架构,承载着一个伟大的文化价值体系,揭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恢宏壮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进程: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人本管理处于自发探索阶段,与特定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带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四大以前,人本管理的政治化色彩逐渐淡化,探索由自发走向自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的日渐深入,人本管理获得长足发展.实行人本管理是国有企业具有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先秦两汉文学中出现的伐树折枝事象 ,往往渗透文人的生命理念。人们是从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出发去沟通人和树 ,用生命能量转换的观念去表现从树木到器具的变化。在出现伐树折枝事象的作品中 ,有的是表现道家的生命观 ,有的是展示儒家的价值观 ,尽管立足的基点不同 ,但都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乐器赋所表现的生命能量的转换 ,显示出前后一致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
"隶事"之风的盛行是六朝诗文创作的一大特点,那么,谶纬之书中那五彩缤纷且充满神异色彩的事典自然不出他们的视野,因此,征引谶纬事典在六朝诗文作品中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谶纬文学价值的认识,六朝文人则明显地经历了一条从"隶事"的创作习好到理论的自觉之路.刘勰之"正纬",既缘于时代,又超越时代.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8,(5):113-119
无论是社会历史演变还是理论逻辑转换,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繁琐的论争过程,也正是透过论争,可以清晰地探析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左翼文艺运动十几年间文学观念的变化。其间,从"建设的"到"怎样地建设"的理论宣言折射出新文化运动发生后的文学观念的心态嬗变;由"艺术的武器到武器的艺术"反映出文学观念的工具论思想的衍生和发展功能嬗变;而作为"为人生"与"为艺术"两派之间的论争,更是集中体现文学观念的形成方式和运作形态的嬗变。三者共同勾连起社会与文学之间双向互动的纽带。  相似文献   

12.
13.
现实主义:从遵循到超越———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嬗变●王爱玲现实主义是一个开放的艺术理论体系,而非固定模式,只要反映现实社会、反映人生的创作都应归属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不排斥一切新方法、新技巧,相反,现实主义需要吸纳新方法、新技巧。我国新时期文学创...  相似文献   

14.
鲁庆中 《江海学刊》2012,(3):214-221
近代以来,对"道"的阐释基本上展开为三个维度:在哲学的维度上,它多被突出其本体性、形上性及方法论的一面;在科学的维度上,则多被强调其规律性、法则性的一面;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道"亦常常从儒家"文以载道"的层面上被解读,进而在近代以来的美学、艺术学视域中,其意义亦往往在与形式相对应的维度上阐释为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然而这些"据西释中"的方式却忽略了"道"作为中华民族深层精神原型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意义,即"道"作为往复之"路"是中国艺术最为内在的普遍而一致的精神。因此,在中国古代,修身、修艺一体,艺境、神境相通。"道"体现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音乐质性,在这种意义上,道不是规律,而是旋律。  相似文献   

15.
20年代末到三四十年代,是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现代妇女文学创作发生重要变化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坛笼罩在浓重的政治斗争气氛之下,以反对封建压迫、要求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启蒙主义的“五四”新文学,其主潮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为以争取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为旗帜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革命文学,女性创作也在此背景下呈现了新的风貌。如果从文学实际出发,而不是主要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作为划分文学发展阶段的依据的话,可以说,以题材的社会性、思想的革命性为重要特征的三四十年代妇女  相似文献   

16.
邬焜 《学术界》2007,(4):292-298
王玉樑先生的新著《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而理性的审视和解读,推出了诸多新论,取得了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进展.书中强调了当代哲学发展的价值哲学转向,区分和讨论了理论价值哲学和实践价值哲学,主张在价值哲学的研究中摒弃单极思维、贯彻全面彻底的关系思维,认为崇拜自发性是当代西方价值哲学的主要局限.书中王玉樑先生还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的期盼--从自发到自觉.该书尚有诸多值得商榷和讨论的方面,如自发与自觉的相对性问题;价值哲学研究的自然维度问题;怎样将关系思维的方法贯彻到底的问题;什么是哲学研究的根本性转向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7.
李永胜 《天府新论》2007,(3):160-160,F0003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玉木梁教授的新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21世纪价值哲学》)是我国价值哲学研究领域中一部颇具原创性的著作,它文风朴实,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思想深刻,提出了许多极具启迪意义的创见性思想与观点,凝结着作者在价值哲学理论园地中长期执着的悉心研究与不畏劳苦地进行纵深探讨的思想成果,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纵观全书,《21世纪价值哲学》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逻辑严谨,分析慎密。该书从逻辑一贯性原则出发对近一百年以来西方价值哲学的发展进程和我国改革开…  相似文献   

18.
首先,“由巫到易”可被视为我们对于“中国上古思想嬗变”所做的基本理论预设,而此一基本理论预设旨在阐明中国上古思想的嬗变主要是循着中国上古农业、中国上古氏族体制与中国上古巫术此三者的交织关系这个核心主题展开,其内在逻辑则是“巫”的内在理性化而为“易”,此过程因其内在理性化而由一种主要是属于“巫”的原始信仰系统逐步演进并趋向于一种主要是属于“易”的原始观念系统,此即易学系统;其次,此种“由巫到易”的内在理性化转化直接导源于颛顼氏“绝地天通”对“巫”职能所做的规范化改革这一标志性事件,因其让神权从属于政权,这一点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与中国宗教发展史进程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这一“事件”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人对待宗教信仰(鬼神)问题的基本思想倾向。再次,“由巫到易”此一内在理性化转化过程发生之深层根源实为中国先民在中国上古农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于血缘宗法与集体协作的重视以及对于神权从属于政权(王权、君权)的肯认。最后,中国上古思想之嬗变,由一种属于“巫”的信仰系统经颛顼氏“绝地天通”规范化改革而逐步演进,于殷周之际成为一种“易学系统”,此种“易学系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则进一步被提升...  相似文献   

19.
近十多年来,我国价值哲学研究徘徊不前,难以深入,基本理论鲜有进展,这种现象使人感到困惑。最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王玉木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并由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了《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一书。该书以高屋建领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展开的。就某种意义讲,由于20世纪特殊的时代特点和特殊的历史任务,使这个时代的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不利于纯文学发展的态势。作家柯灵曾有过如下概括:“中国新文学运动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五四时代的文学革命——反帝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争;抗战时期——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理所当然是主流。除此之外,就都看作是离谱,旁门左道,既为正统所不容,也引不起读者的注意。这是一种不无缺陷的好传统,好处是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随着时代亦步亦趋,如影随形;短处是无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