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相逢于道路——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庄子与海德格尔的诗学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都是从“道”这个词出发来阐述其哲学的。而道的本义是路,是诗的象征的命名,这样“道”的实质也成为一个诗学命题。正是从这里庄子与海德格尔推导出“无”“静”等一系列富有诗学意义的哲学名词,而诗是存在的人生的  相似文献   

2.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将“自身”(Selbst)作为“人是谁?”这一问题的追问基础,并指出“我”与“我们”都同样源初地奠基于“自身”之中。因此,“本真性的我”与“本真性的我们”一直是海德格尔哲学思考中并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维度。通过对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的文本更深入的研读,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诗学所强调的另一个维度被我们所忽视了,诗人不仅建基供个体此在诗意栖居的家园,而且也建基本真性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吴辉 《理论界》2010,(11):113-115
"此在"这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着基础性地位的概念,对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海德格尔哲学读解的程度,这不仅关乎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解,而且关乎它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分,可以说在对"此在"内涵的层层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一次伟大的颠覆,并且从"此在"和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比照理解中,我们能看到二位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切中着同样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经过了从存在论向人本身回归的过程。早期海德格尔关注的哲学问题是“存在”。而后期,海德格尔转向对人类生存现实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技术世界的追问。在“泰然任之”中,海德格尔把“存在论”作为理论基础,追思了人类在技术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一生和死,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西哲史上宏伟而精密的体系,还是中哲史上散漫的体悟,都少不了“死亡”的章节。儒道两家是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之两大思想流派。海德格尔则是当代哲学中最卓越的德国思想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把他们的死亡观作一比较研究,乃是十分必要有趣的。如何理解死亡,把握人生,可以成为古今东西文化哲学融通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哲学蕴含丰富的内容 ,其中“存在”是贯穿全部哲学始终的中心线索。在海德格尔看来 ,哲学的全部问题中再没有比“存在”这个词更使人震惊、迷惑 ,又更为基础的概念了。事情也确乎如此 ,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哪一件不存在着呢 ?甚至“不存在”或“无”也在某种特殊的意义上存在着 ,这类“否定”仅仅是另类存在者而已。真正的绝对虚无不仅不可见不可感 ,从根本上讲连思绝对虚无、说绝对虚无也是不可能的。但凡进入思和说的闯入者 ,即是出场了与敞现了 ,即是被赋予了存在 ,即便它尚且还只是一种很不“实在”的存在者 ;巴门尼德所言…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在其一生的哲学生涯中 ,都在试图为形而上学找到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此 ,他重新提出并进一步界说了“存在问题”。从中我们认识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为我们所理解或研究的形而上学并不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而充其量只是科学 ;而对于任何一门科学来说 ,事实上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诺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即是“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9.
迄今,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历程已逾百年,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近几年来,在全球化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哲学工作者又一次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在这个问题域上,显然,这与对近一个世纪来西方哲学出现的危机和中国哲学现代化发展之路崎岖坎坷的反思有关。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哲学界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迫切需要通过中西哲学的对话以及现代与传统中国思想之间的融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问题在于如何对话,怎样融通?这恐怕是值得哲学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个问题也理应作为哲学问题访谈的重要内容。张志伟教授是德国哲学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的学者,近年来,连续发表了多篇关于中西方哲学比较的论文,比如“希腊思想的起源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知其白,守其黑——海德格尔关于真与非真的思想一解”、“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海德格尔与老庄”、“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哲学:问题与对话”、“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对黄玉顺<生活儒学>的批评”等论文对中西哲学比较以及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海德格尔为界,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海德格尔以前,哲学主要追求“真”;在海德格尔之后,哲学主要追寻“意义”。在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过程中,“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哲人们是在对“是”的追问中,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哲学的终结”或“哲学的死亡”的谈论其实从上个世纪下半叶就已开始,本世纪象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都一再重申这个断言.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更是一个毋庸怀疑的事实.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谈论“哲学死亡”和“哲学终结”的大都是哲学家.而这种谈论恰恰是他们哲学的一种方式.看来,诸多一再重复的死刑判决至少还未能立即执行.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缓期执行至少说明,哲学还有希望,人类还需要哲学.  相似文献   

12.
“逻各斯”的解读与哲学的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哲学的解,也就是要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时刻都没有忘记海德格尔的忠告:“如果我们竟敢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必须小心为妙。”①但我还是确定了这个题目,这倒不是我选择了这个题目,而是我们实实在在地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一个哲学的问题都涉及到哲学是什么的问题。逻各斯(A8yO(,IOgOS)一词是赫拉克利特所关心的中心问题。“这里所谓的IOgOS,人们在学习之前和刚开始学习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的;虽然他们已经体会到我按每一个不同事物本性来解释事物具有何种性质…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从未满足于对“情绪”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定。在前期哲学中,海德格尔对情绪现象作了现象学的分析,把情绪规定为此在之实存论环节;在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意义上对我们时代作了一种“基调”分析。海德格尔认为,希腊哲学的基本情绪是“惊奇”,一种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开启的“倾向”,一种“调音”。进而在近代哲学中,存在者是什么之问演变成“确定之物”的追问,“怀疑”成为哲学的基调。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的基本情绪则被规定为“既惊恐又畏惧的压抑”。如果说“惊奇”是开启性的、扩张性的,那么“压抑”就是持守性的、收缩性的。“惊奇”趋于创造,而“压抑”则归于守成。作为我们时代的基调,“压抑”并非全然消极,而是指示着思想之重量,呼吁着实存之定力。  相似文献   

14.
郭德君 《船山学刊》2009,(4):218-222
在终极境域中.老子、庄子对“道”的深刻体验引发了对“有”、“无”问题的思考,并以“无”为出发点从负面对“道”做否定性的说明以认识“道”.“无”的智慧同时也融入到了生活世界而展现出了道家哲学的一种非凡睿智。无独有偶,海德格尔在对“存在”的研究中也对“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其哲学思想中蕴含在“有”、“无”之辨中的思维方式,“无”与“此在”生存状态的关联都显现出与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些共通性,这就是本研究得以进行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的分析 ,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矛盾中 ,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的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 ,因而从古到今 ,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 ;而反过来 ,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 ,包括海德格尔在内 ,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的“无言”和沉默的话 ,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 ,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李劼“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海德格尔援引荷尔德林的诗句如是说。作为一个20世纪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哲学论著中倘徉着的诗意绝不下于尼采哲学,但其逻辑的指向却不是权力意志,而是为世人尤其是西方经典哲学家们所忽视的本...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兼析陶渊明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抽象的、僵死的理念或什么,而“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出现着、生成着、显露着的活的过程。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差别就在于,科学是研究存在者的问题,而形而上学不仅研究存在者,而且研究非存在者即“无”,“无”是科学所永远达不到的。而“无”之发现,全赖于“此在”,赖于人。海德格尔“无”的形而上学和他的哲学的诗意,使他和中国具有道家思想的诗人陶渊明十分接近,二者的哲学皆属于追求“本真状态”的超然哲学范畴,但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直接地论及“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但最系统的论述,是1955年8月在法国访问讲学期间在诺曼底的Cerisy-Sall所作的一个关于“什么是哲学这种东西?”(Was Ist Das-Die Philosopie?)的报告。这个报告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怎样找到一条研究这个问题的路子;二,在古希腊文化的背景中对“哲学”一词进行词源学的考察;三,人的文化心态同哲学的关系。下面分别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题是“存在者在”而不关心“无反倒不在”,所以它“遗忘”了存在,随着基础存在论尝试使此在“说”出存在的最终失败,存在论就陷入了“解构”自身的危险境地,其实质是现代性的暗中操作。存在论必须在现代性问题中为自身的合法性提供证明,而这直接就是如何适当安置现代性的问题。黑格尔哲学以思辨真理的形式建立了现代性问题的完整领域,所以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不同的是,马克思瓦解了黑格尔的内在性领域,将现代性问题拉回到“政治—经济”场域,从而构建了“政治存在论”;海德格尔则以更精妙的方式“重演”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将现代性问题收敛在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中,推出了“艺术存在论”。二者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存在论的合法性论证,适当安置了现代性,由此在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与马克思的“政治之思”之间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存在论”“争执”。  相似文献   

20.
一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 ,两个哲学史上的革命家 ,一个在 2 0世纪通过对“忘在状态”的揭示追根究底地批判了西方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传统 ,一个在 1 9世纪以人在感性活动中的异化揭露了一切既往的“哲学真理”和其他“意识形态”都是这种异化的观念的回声。在这两位思想大师之间虽有时间上的百年之隔 ,虽在哲学的述说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但他们各自所发动的革命 ,是同一性质的思想大事变 ,并且都是对人类当代状况及其根本问题的击中要害的阐明。因而 ,他们之间在思想上的相遇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他们的哲学革命都是对形而上学藩篱的挣脱 ,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