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色育人实践为例,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建构的框架、实施路径、实践效果和经验启示。基于“三全育人”的内涵,着力建构育人理念创新协同体系、育人过程要素协同互动体系、育人场域要素协同融合体系和育人主体协同合作体系,并结合十余年的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实践效果,验证“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体系建构的作用与价值、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和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具有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者融合蕴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路: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劳美结合的关联逻辑;拥有从“单向育人”到“协同育人”的协同逻辑;具备为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两者的融合旨在为实现立德树人与以美育人的终极目标,但在走向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境:价值异化方面,呈现出各执一端的线性思维;内涵和场域被窄化、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评价功能缺失与评价维度不全面等。为解决两者在融通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应积极构建实施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体系,推进校园劳动美育文化建设;努力搭建联动格局:发挥家庭的协同作用,增强学校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奋力实现师资队伍、基础条件和系统评价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书院制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囿于课堂的局限,在“大思政”系统中整合学院与书院的资源发挥协同育人合力,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书院制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备通识教育和导师陪伴、学院和书院协同育人以及学习理念和方式转变的特点;有益于培养新时代知识交叉融合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建构,有助于实现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健全导师陪伴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第二课堂建设是书院制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有益探索,益于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新体系、“双院联动”新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校书院制不断回应、落实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被视为破解当下育人困境,促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4.
科技伦理治理升级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科技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时代吁求。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内容拓展和精神涵育对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加以拓展补充,是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塑坚守科技向善的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在科技伦理教育中面临不同步、不系统、不协调等提升困境,应当立足课程思政要求和紧扣课程思政导向,从深化教育理念及目标、培植育人能力、深挖育人资源、完善课程规范、健全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有机互融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经过多年探索,协同育人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支队伍"之间在如何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支主体队伍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避免相互对立、彼此内耗,才能发挥"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整体效应。一是"三支队伍"力量整合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实效性得到质的提高;二是通过建立"三支队伍"协同互补机制,探索"三支队伍"协同创新模式,搭建"三支队伍"协同创新平台,系统整合"三支队伍"的教育力量,使其各司其职的同时又协同创新,高效运转,激发出潜在的巨大教育合力,促进高校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立足安徽农业大学的实际调研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予以思考.将"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村官前期的培养有机结合,以协同育人理论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与现实审视的有效链接,系统构建以"意识培养、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四位一体的"双创型"大学生村官储备培养机制,在实现学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农志、农趣、农艺和农技,培养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  相似文献   

7.
借助教育实习,以课例研究为依托,实行"双导师"制,建立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教学设计筹划、课堂观察实施、课后讨论开展和研究报告撰写环节都有"双导师"全程参与指导,可以使实习师范生实现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的高度融合;通过反思、研讨、修正有关教学设计,在真实课堂上观摩、分析、实施和研究有关教学策略的建构过程,可以使实习师范生理解及应用课例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丰富其实践性知识。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导向,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导师和辅导员在临床医学专硕价值引领中缺乏高效协作的情况,为改变两个主体各司其事的困境,探求构建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从明确目标、平台搭建、融合管理和建立考评体系四个方面构建协同育人运行模式,使临床医学专硕导师与辅导员的育人工作交替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相关,在正确价值导向、夯实道德基础、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要实现这些功能,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功能生成的机理。健全导向机制,加强价值引导以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健全育人机制,加强立德树人以培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多维评价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红色校史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红色校史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提升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究红色校史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的现实困境,进而从提升教育者育人的自觉意识、增强研究开发力度、拓宽育人宣传平台、健全育人保障机制方面探索红色校史铸魂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新媒体创造了信息传播新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场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为使正能量始终充盈于现实与网络空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势新媒体,突破新媒体场域下内容传播碎片化、信息传播海量化、传播路径无序化、网络舆论多元化等造成的育人困境,与其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在导向、育人、传播、开发、凝聚等方面进行功能优化,在海量信息中找准靶向,实现教育的精准对焦,守正创新,破立并举,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教育需要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创新发展"。而当前制约社会创新发展的因素又主要是"微创新"不足、对创新的"公益支持"不足、对创新的"教育支持"不足。大学创客教育在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培育"中国特色创客群体"促进社会"微创新",通过构建"创客教育服务平台"强化对创新的"教育支持"与"公益支持"。于是,"创新发展"视野下建构创客教育的社会治理模式,必须通过"共享性"众创空间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意识,通过"创客教学体系"壮大中国创新创业群体,并通过"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省高校的反腐倡廉教育已初步建立起系统的组织领导体系、教育实施体系、有效的监督检查体系、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教育群体,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进一步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健全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加强我省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进而增强惩防体系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4.
创新2.0的知识经济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高校也将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外高校的创客教育发展迅速,在创客空间建设、创客课程设计、创客教师教学、创客自主学习与创客互助共享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中国高校创客教育还面临着平台建设落后、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教师资源匮乏、教学方式传统等问题。为此,应当围绕创客"创新、实践、分享"的理念,打造资源共享的优质创客平台,深化创客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创客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培养机制,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和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学生思想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中的“三全育人”存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体系不健全、全方面育人体系不协调、全过程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完善“三全育人”全过程发展体系,统筹协调“三全育人”全方面育人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然而,目前这两支队伍单兵作战、各自为阵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的SWOT分析证明了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成立校级中枢协同机构、开展科研协作配合和完善评价激励体系等路径可形成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获得感是持续积极的精神体验,是检验独立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成果的有效指标.在探讨总结独立学院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获得感状况以及真实需求基础上,分析"三进"面临的具体困境,凝练出双向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路径和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劳动教育的体系构建是提升其育人效能的内在要求。课题研究组通过对全国10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发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存在具体目标定位失准、内容育人功能失位、实施方式方法失当、评价标准结构失衡等困境。由此,本研究提出构建“一四三四一”的劳动教育体系,即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知、情、意、行”为维度的“一核四维”目标体系;创设具有“真、善、美”三重育人旨趣的内容体系;构建品德与技能统合、身体与心灵融合、人文与科技耦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四合一体”方法体系;建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共在的“道术合一”的评价体系,推进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与创新调适。  相似文献   

19.
协同教育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校外导师制的高校学生双创协同教育是学生职场竞争力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协同教育改革和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实践举措。然而,部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协同教育面临协同教育格局不足、高校管理能力不足、导师培训机制缺失、评价机制不全面等问题,需要高校、企业等主体共同营造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以及共同提升教育考核水平等策略,重构全新的创新创业协同教育体系,促推校外导师制发展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20.
面对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城市化的浪潮袭卷,城乡教育均等化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共识。农村义务教育何去何从,是当前教育均等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梳理乡村教育的演进路径可以看出,乡村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困境,即空间分离。乡村教育场域的缺失体现在场域结构中关系资本网的位置缺失及其与场域系统的游离。它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村庄教育环境的消失、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重塑乡村教育的场域结构、建构场域教育共同体。而乡村教育的场域重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机制、利用乡土文化重构乡村教育想象、激活乡村教育的保护性话语,并需进行宏观区域性政策的顶层设计。因此,找回乡村教育场域,提升农村教育质量,重塑场域主体关系,实则是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