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一多与废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作家兼诗评家。闻一多直接参与了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持续到1940年代;1930年代的废名身为北大教师,选择了十余位现代诗人作为讲课内容,鉴赏新诗,提出新诗批评标准。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二人都有其独特贡献。对比二人评诗观念、标准、风范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可探究他们诗歌批评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作为我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给诗坛乃至当代文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不仅把朦胧诗看作一个新诗流派,只从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而是把它纳入到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选本批评是当代诗歌批评的重要方式,其以选和编的方式有效地参与到诗歌场域的构筑中去。诗歌选本与诗歌创作现场之间构成一种语境上下文关系。就当代中国诗歌创作场域的构筑论,选本批评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青年主体的呼唤;二是诗学观念的表达;三是诗歌流派的建构。相比小说等其他文类选本,诗歌选本批评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敞开性、阐释性和有效性三方面的结合。这与诗歌选本所发挥的独特的“判断、分类、解释”等批评功能有关。从这个角度看,诗歌选本批评是批评作用的最集中呈现。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核心范畴。作为一名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理论置入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的命题。通过对文学的虚构性、自我指涉性、价值判断性的三重批判,突出其文学理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1929年出版的草川未雨《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被公认为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批评著作,但对其的评价历来过于简单。本文对著作概貌、论述对象以及批评态度展开具体分析,并与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进行一些比较,以观著作全貌、偏嗜,指出其在中国新诗批评史上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讨论<百年新诗百种解读>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对百年新诗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大致梳理和总结,让人们了解到新诗技巧的家底,重要的是为后来者写诗提供了有用的技巧资源,从而提高当代诗歌的艺术水准和整体水平,成为振兴当代诗歌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文化批评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既是对文学研究的发展,也是对文化研究的开拓。文化批评主要表现在文学的语境观和彰显文学的人文性和价值等方面。文化批评先驱诺斯洛普.弗莱和F.R.利维斯的批评思想都集中体现了这些主张。在经典文学以及文学教育方面,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在文化语境中观照文学、理解经典文学的作用并在大学教育中发挥文学的人文性等观点,推动了文化批评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大陆与台湾新诗是逆向展开的:当大陆新诗倾心于现实主义的时候,台湾新诗却亲近现代主义;当大陆新诗向现代主义转过身来的时候,台湾新诗总体地又趋向现实主义。两岸诗歌美学的错位,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诗歌现象。现在,学术界在呼吁对文学进行贯通性研究,近、现、当代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其实,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还有一个海峡两岸的贯通。尤其是相同艺术取向的新诗在海峡两岸的状况如何,是具有很多可比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开发的领域。刘士杰研究员的论文从政治背景、艺术传承、表现手法等几个视角考察…  相似文献   

9.
2016年中国当代诗歌研究呈现出了多元共生的局面,既有对新世纪以来各种诗歌现象的透视,也有对百年新诗进程的反思,还有对当代各种诗学观念的探讨。尤其是随着新诗诞辰一百周年的到来,对百年新诗的整体把握也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切入到新诗的内部,寻找现代性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还有些学者专注于当代诗歌形式的探究,从语言、结构、体式等方面进行具体而内在的分析。而对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些思潮、论争与个体诗人,不少研究者则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方式,赋予其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神女是当代汉语新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神女意象的源头可追溯到《山海经》的相关记载。在当代新诗中,这一意象获得多方面的诗意建构、民族整体经验以及个体经验的注入。诗人对神女情感体验由爱情至亲情的变化,由依附于神话、地域转换为独立的精神象征。在追溯其文学渊源的基础上,梳理出它在当代新诗中的演变特征及规律,进而透视出当代新诗中传统诗歌意象的诗意嬗变,勾勒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微观线索,同时对一些相关诗作在此线索中进行了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