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但莎士比亚并非一味地继承,而是不断突破与创新。文章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透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试图寻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影响,发现莎士比亚独特的突破与创新,进一步探讨这一悲剧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正是由于这部作品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魅力。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其社会思潮的代表性和悲剧特色使得这一老的文学题材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魅力;其次,剧本中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实现了从为父报仇到为国除害,从思索到行动两大超越,使得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义思想与人性讨论的焦点,透过哈姆雷特人们敢于去正视人性,敢于抨击和反抗恶势力;另外,《哈姆雷特》还集中反映了莎士比亚后期世界观的成熟与超越,正是莎士比亚认识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才孕育了哈姆雷特这一反抗者的艺术形象,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自身的写照,哈姆雷特自身的超越就是莎士比亚世界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布莱希特与莎士比亚虽属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仍然可找到相似处。本文运用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理论,从戏剧结构和情节上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间离手段和陌生化技巧。剧中的间离效果体现在:叙述手段的陌生化、结构的延宕、语言的间离、对位等。莎翁精心地运用间离手法使哈姆雷特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展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中各种力量的矛盾冲突。在内心世界陷于巨大冲突失去平衡的情况下,中世纪意识形态无法再主宰哈姆雷特的心灵,而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他的心中得以发展。然而,人文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者身份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解构,这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一剧是西洋戏剧史上的一颗稀世明珠。三百多年来,这部剧作的上演历久不衰,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奎勒·柯齐在谈到《哈姆雷特》悲剧时曾说:“直到今天,任何一个巡回演出的剧团,在上演了这个或那个完全不能卖座的戏之后,已经没有钱再维持下去了,他们最后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理想的强烈抒发,理想化人物的生动刻画,美丑对照表现手法的运用和离奇情节的设置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故事取材于古老的丹麦传奇.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神话指向明确,过程完整,意象清晰,叙事可靠."神话原型批评"为解读<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本文在对莎士比亚以及他的作品《哈姆雷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简要论述了《哈姆雷特》作品中超自然与人文主义思想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由圣经的关于人的概念和原罪概念出发,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哈姆雷特》,可以更深地揭示哈姆雷特成为悲剧性的主人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评论莎士比亚时,总喜欢使用“天才”、“本能”、“野蛮”以及“不规则”等等字眼,因为他我行我素,既不遵守亚里斯多德为文艺所订立的法则,也未模仿古希腊罗马的戏剧典范。实际上,莎士比亚最能摄取百家之长,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因为他最能感受时代的脉膊,洞察时代的精神,他才有如此鬼斧神工般的本事,化腐朽为神奇,把一部部“拿来”的题材,稍加增减便点石成金,成为千古不朽的杰作,向世人展示出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气派。《哈姆雷特》堪称这方面的典例。悲剧《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根据史料记载,早已有之。在莎士比亚之…  相似文献   

11.
整个批评界一直以来都注意到哈姆雷特的抑郁,而忽略了他的另一面——躁狂。哈姆雷特不断奔涌的思绪、无尽扩充的意识、对王后和奥菲利娅的暴力都是他躁狂的表现。哈姆雷特的躁狂与抑郁相混合,在这种状态下,他对生存与死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哈姆雷特的躁郁症作为一种疯癫状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享有终极的地位,具有审美和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T.S.艾略特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诗》是世界文学史上两颗永不陨落的恒星。这不同文学作品形式下的两个圆形人物—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也成为了世人争论不休的话题。与此同时,两者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个不同类型的悲剧人物不仅都带有很深的时代印记,而且有着惊人的相似,引发读者对西方人性中的弱点以及西方文明进行深思。  相似文献   

13.
波洛涅斯是《哈姆雷特》中众多人物关系的总纲 ,他是莎士比亚在这一悲剧中操纵人物的枢纽。本文以波洛涅斯性格分析为起点 ,通过他在剧中对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和情节发展的调节两个方面来论述他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部分通过情节分析揭示了波洛涅斯昏庸腐朽不辨是非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从波洛涅斯对哈姆雷特、奥菲利娅、雷登斯、吉尔吉斯吞、罗森格等命运的影响来论述波洛涅斯在《哈姆雷特》中的纲领性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从波洛涅斯之生与死对整个戏剧情节的缓冲与带动两个方面论述了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对戏剧情节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论述波洛涅斯这个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对我国现代戏剧《雷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化与自毁——哈姆雷特悲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化意识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哈姆雷特的悲剧,但却赋予了他独特的生存状态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了他在命运面前的选择。深入探索诗化意识在哈姆雷特悲剧中的意义,是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延宕使《哈姆雷特》这出复仇悲剧情节曲折 ,人物性格丰满。哈姆雷特一再延误复仇主要是因为他复杂忧郁的性格 ,特别是他对整个宇宙内普遍病态的关注以及与众人所形成观念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代表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剧本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并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也从侧面体现莎士比亚的戏剧观。“镜子”说和“对照”原则可以说是莎士比亚戏剧观的核心内容,其中有对古典戏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挑战“三一律”,对后世的戏剧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文学典律及其影响为出发,从哲学或然率的角度,解析和诠释了英国籍捷克当代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探讨了该剧与英国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生殖性与承继性变异的关系,并从死亡姿态、死亡方式及其三段论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若森与吉尔德之死>的方方面面,认为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是对莎士比亚古典悲剧<哈姆雷特>这一卓越想象艺术之作的戏剧性转换与荒诞性反思,并留下了从存在主义哲学范畴内进一步探讨戏剧死亡主题的历史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对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的逆主流思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中著名的“To Be,Or Not To Be”独白,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诠释。主流派认为,应理解为“生存还是毁灭 ”;非主流派则认为,应理解为,“继续向罪恶斗争还是就此罢休”。本文从To Be ,Or Not To Be独白前,独白时和独白后三者的内在互联关系和哈姆雷特思想 活动脉络对To Be,Or Not To Be独白进行了逆主流思索。作者认为:“继续向罪恶斗争还是 就此罢休”的诠释更接近于莎士比亚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精心塑造了三位儿子的生动形象,即雷厄提斯、弗廷布拉斯与哈姆雷特。他们出身高贵、才学过人,都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特征。他们都遭受了父亲遇害的悲剧命运,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家庭均要求他们为死去的父亲报仇雪恨。文章试依照剧中的情节发展探析剧作家如何通过娴熟的反衬艺术,不仅成功地塑造了雷厄提斯与弗廷布拉斯的鲜明个性,同时还成功地衬托出哈姆雷特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气概与高贵品格。  相似文献   

20.
同是面临为父报仇的重任,哈姆雷特的表现却与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完全不同。前者的复仇过程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而后两者却只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阐释哈姆雷特在为自己父亲复仇过程中如何受到理性思想的影响,并揭示哈姆雷特以及人类由于认知的局限而在查证及裁判上注定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