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春媚 《河北学刊》2003,23(1):141-144
西方媒介批评理论中,有四个代表性阶段和人物尤其重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思想是媒介批评的理论源头;电子时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体现出乐观精神和技术论倾向;“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成为“后现代”语境下媒介批评的特殊视角;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媒介批评更加丰富,传媒应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挑战成为焦点。这四个阶段的媒介批评理论有着一些共同的精神与传统,并体现出一定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脉络。它们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理论背景和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2.
一、广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目标社会历史发展现在正处在什么时代?将会过渡到什么时代?这些时代有些什么特征?对广东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什么挑战?这是我们制订文化建设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时代的划分来看,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时代,一是“前工业时代”,二是“工业时代”,三是“后工业时代”。在文化学领域,则有人把这三个时代分别表述为“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文化时代”。也有人把“文化时代”叫做“信息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信息方式是建立在语言学、符号学基础上的对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或交流方式,以及时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批判.信息方式概念之所以比照生产方式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在当代信息方式具有生产方式在19世纪同样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方式本身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每一个历史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对社会的构建功能.狭义的信息方式是指电子媒介信息方式,在批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时波斯特是在狭义的意义上运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4.
刘晓丽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18-124+150+160
人类世的显著特征是在“人类能动性”视野下,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对地球产生的不可逆转之影响,以及“身体”与“社会”在“归化”和“社会关系重塑”的双重变化之间再次交替。在此影响下,身体的边界不断扩展,身体正在转变为一个与技术、文化和社会交织的物质网络,这一特征引发了身体在当代艺术中的转向,即身体—环境、身体—技术,以及物质—话语三个主要向度,这三个向度同时触及了身体的重新定义对当代艺术创造性发展的拓展之维,以及身体政治的有效性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引导之维,它们共同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5.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因其提出“媒介即讯息”而名声鹊起。在《理解媒介》中,他断言“目前正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这似乎让人联想到当前埃隆·里夫·马斯克(Elon Reeve Musk)的“脑机接口”技术。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AI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自媒体、新媒介的泛滥,新媒介时代的理论界以及各类玩家们很容易与麦克卢汉发生各种类型的共鸣。在这些共鸣的背后隐藏着的,则是麦克卢汉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正是这些独特的视角使得麦克卢汉的一些“令人迷惑的观点”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之轴中多次“被发现”并常常给人以新的启迪。麦克卢汉的独特视角,主要可以归纳为媒介视角、技术视角、文化视角、语言视角以及人的身体及其解放的视角等等,而那些不同时代的共鸣,只不过是麦克卢汉的这些独特视角与不同时代之风之间所发生的时代欢唱。  相似文献   

6.
电子媒介文化与现代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媒介文化时代的降临 ,一方面使大众获得了一种不干涉主义或放任主义的神话般自由 ;另一方面 ,电子媒介文化自由启蒙背后形成的是一个利用自由的名义来追逐商业效益和利润的资本操作系统。自由神话与自由利用是电子媒介文化这一枚硬币的两面。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两面在现有经济文化环境中的展现与运作以及大众何以可能受制于这种神话 ;论述了文化资本如何利用这种神话实现一种合法的话语权力以及其解构的可能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中,长期以来是按照恩格斯修订过的摩尔根的分期,叫做“史前各文化阶段”(摩尔根提出的是“文化上的诸时代”)。这个“史前各文化阶段”分为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每个时代又细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阶段反映了原始社会从猿转变到人,从没有阶级到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全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驩兜与三苗     
驩兜是我国古史传说中一个赫赫有名的部落首领,在尧舜时代曾活跃一时,但是,他常常被误认为是三苗之中一部的首领,被当做是三苗部落的代表。田昌五说:“浑敦乃驩兜,为三苗部落首领”。郭沫若也认为:“三苗那时在江、汉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其中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名驩兜,也写作‘驩头’,因战败被放于崇山”。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论以色列君主制发展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色列君主制的历史指从以色列立国到犹大王国灭亡的历史。按照外部形式上的演进过程 ,人们一般将其分为“统一王国时期”和“分国时期”两个历史阶段。本文认为 ,从君主制形态与王权特征等内在根据上分析 ,这一历史进程应当分为三个阶段 ,即氏族部落制遗风大量保留的扫罗王朝阶段 ;君主制走向集权的大卫——所罗门王朝阶段 ;秉承不同君主制传统的南北分国阶段。三阶段的发展历程表明 ,以色列君主制的历史既有与上古时期其他民族君主制产生与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又有自身鲜明的独特性 ,其原因在于由特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这一民族进入君主制前即已形成的“圣约”观念下的律法传统及其在君主制时期的演变和命运 ,以色列君主制各历史阶段上的特点不仅在当时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存亡 ,而且对这一民族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凸显为主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价值的确认,对神性的叛逆,以及主动性的全面提升。然而新媒体时代人的生存却面临着“人的媒介化”(即人成为媒介的役卒,或“媒介主体性”)、新的造神运动的兴起(“电子乌托邦”或者信息至上主义)、传媒控制(信息权力受资本权力操控)三种情况。人的主体性在新媒体幻象中有迷失方向的潜在危险,抵制新媒体景观的诱惑既需要理论理性的解剖,更需要实践理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主潮中已成的新貌和可能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媒介类型、时代特质、文学面貌这三方面相互关联的背景看,电子媒介使文学出现了一系列新质影视中与图像结合的文学元素,电脑中的杂语景观和QQ对话,手机中的短信文体。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这些电子媒介新质,又与中国文学的固有特质形成一定互动关系,这一关系可能决定着中国电子媒介中文学样式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2.
活态史诗《格萨尔》历经口头传承、文本传播与数字传播的媒介嬗变,涵盖了人类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口语媒介文化、印刷媒介文化与电子媒介文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态势。《格萨尔》域外传播途经民译、汉译和外译三次迻译,蕴含着活态史诗对外传播的九种翻译转换机制,为少数民族活态史诗域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李江山 《学术研究》2002,(8):130-133
电子媒介的写作方式颠覆了传统媒介话语符号的文化语境 ,使现实的时代成为超现实的文化话语时代。这种超现实文化话语 ,直接决定着当代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文化主体 ,使主体以及艺术的含义和形式都与现实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话语特征 ,对此保持一种自觉的批判、反思意识 ,对确定我们在这一话语时代文化行为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加拿大学者麦克菲尔提出的“电子殖民主义”为理论框架,在文化帝国主义语境下,对“电子殖民”理论进行追根溯源.通过对“电子殖民”与全球“美国化”以及资本一体化两方面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电子殖民”现象,剖析了美国作为媒介巨头,如何利用自身强大的文化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文化殖民从而掌控世界市场、世界贸易和自由流通消费以攫取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事实,揭示了新时期文化帝国的媒介殖民之道.  相似文献   

15.
<正> “解放前的果洛,其社会形态基本上是封建部落制社会,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在这一地区,向有“三果洛”(上。中、下果洛)之称的部落组织,到解放前夕已分化成十几个互不统属的大部落。“这十几个大部落就是解放前果洛地区的社会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于外,后殖民时期,现代西方文化霸权通过操控各种大众媒介来传播并强化其主流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欲图通过“颜色革命”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于内,发达的电子媒介通过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交往方式而彻底改变了社会机体.形而下的“变局”或者“断裂”,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失去“滋养”和“依托”,出现“文化滞差”.所以,身处巨变之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应着眼于文化的主体——培养具有人本精神的现代主体.通过确立这样一种人的主体性,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转型以及重建这个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各氏族、部落杂居是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基本条件,转化的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民族形成的标志。在蒙昧时代,既无形成民族的经济基础,也无形成民族的组织条件,更无形成民族的文化思想来源,主宰蒙昧时代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地缘关系。所以,说“民族形成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在民族形成上限问题的研究中,应该把古代社会形成的民族与近现代社会发展缓慢的民族区别开来。这是因为:第一、两种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第二、两种民族形成的过程不同;第三、两种民族的民族特征的形成和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一、南京影视文化的历史起点 人类发展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的信息革命。一次是印刷媒介的革命,这将人类从口语文化引向了印刷文化领域;再一次就是电子媒介的革命,它包括了一切电控技术在内的“三C”革命,电影、电视、录像等均在此次革命之列。这一次革命虽然还远远没有完成,但已经显  相似文献   

19.
著名彝族学者、民族学家刘尧汉教授在其专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提出“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进一步发挥其早期著作《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中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观点,认为“人类文化史上曾有过葫芦容器时代”;“葫芦里装着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龙、虎两部落”;“虎伏羲部落的遗裔  相似文献   

20.
青铜时代今贺兰山一带有“驳马”生存。生息于此的氏族或部落以“驳马”作为自己的图腾以及氏族或部落的名号 ,又将自己生息地的山脉名之为“驳马”山 ,音译汉记为“贺兰山”。对贺兰山驳马岩画的确定和驳马为某一氏族或部落图腾的确定 ,证明今贺兰山一带是匈奴族兴起的地区之一 ,而这一部落之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活动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称谓 ,又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动荡和频繁迁徙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