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性别角色是指由于性别不同所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控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即传统的、广泛为人们所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男性应该有阳刚之气,应该坚强、勇敢、自立、有抱负、有力感和竞争性,女性应有阴柔之美,应温柔、贤惠、软弱、有依赖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友两性的性别角色呈现了向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相反方间发展之走向,有些人将此称之为“阴盛阳衰”、“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性别角色与人们…  相似文献   

2.
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看性别角色意识的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两性不仅存在身体、生理上的差异,在态 度、行为、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态度、行为、人格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1] 性别角色社会化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了。正如勒诺·韦茨曼所指出的:“从微不足道的一个刚诞生的女婴被包在一条粉红色的毛毯里和她的…  相似文献   

3.
刘爱玉  佟新  付伟 《社会》2015,35(2):109-136
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城镇家庭的家务劳动分工具有“女性为主,男性为辅”的特征。研究表明,经济依赖关系、工作时间、性别角色观念均显著地影响着两性的家务分工,但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别。对于男性而言,经济上的独立与成就对于其家务劳动投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作时间与性别角色观念,这些要素均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男性家务劳动的承担不存在“性别表演”。对于女性而言,纯粹的经济独立(对配偶收入的依赖程度、本人的绝对收入状况等)并非其家务劳动投入的最好预测,性别角色观念也不独立地对家务劳动参与产生影响。部分女性的家务劳动在经济依赖与性别角色观念交互影响下存在着形态与效应各异的“性别表演”。这一特征揭示了两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经济地位与社会文化期待交互影响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普遍需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普遍、最稳定的因素,两性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要求,长期使得两性屈从于既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承受偏见和刻板带来的损害,为此,在新时期通过“对话”、“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和加强相应制度建设来推进两性和谐发展局露很必要。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游戏与性别关系——性别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计算机游戏正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青少年,而且对成年人也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性别角色期待、性别角色扮演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或淡化方面更有着明显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游戏的内容及其对于女性掌握数字技术的影响已成为国外一些学者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两性地位关系不同,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现代社会男女都具有发展机会,女性善于管理和经营家庭产生的效率是男女共享的,由此提升女性的家庭地位.制度层面女性权益得到保护和地位不断提升,现实层面女性地位波动较大,有些方面地位下滑.组织层面的女性应对主要是通过妇联组织推动,通过制度形式把优秀的女性推荐到具有表意性或服务性功能的社会组织的领导岗位,构建女性话语,提升女性地位.个体层面的女性应对主要是构建与男性特质共存、互补的现代女性特质,实现两性平等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婚姻家庭中男女不平等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婚姻家庭中男女不平等问题的探讨董凤芝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全部文明,都是由男女两性在征服自然的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应当具有与男性同等的生活和发展权利。然而,从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历经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男权愈加强化,男女不...  相似文献   

8.
张慧 《社会》2004,(4):44-46
在人们的心目中,男性给人的印象是粗犷、刚强的,而女性则应该是柔弱、细腻的。然而随着文明社会的演进,逐渐消磨了男人粗犷的本性;和平的环境,抑制了男人的刚强和威风。当科技发展帮助女性逾越了性别的体力障碍后,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使女性变得理性、智慧、独立而又果断。男女的性别内涵彼此交织混杂,传统的性别特征正趋于淡化与互渗。  相似文献   

9.
葛彬 《探求》2006,(Z1):85
人类社会由两性构成,如果两性发展平等,两性关系协调,就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为此,国际劳工局于1999年提出了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社会性别主流化,就是"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即指政府和各级组织在政治、经济、教育、传媒、环境、消除贫困等各个方面,促进对性别问题敏感的政策和措施,要求政府在所有政策和项目中加进性别视角,在做出决定之前分析其对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影响.也就是说,在制定政策时,将男女两性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考虑,并将男女两性都视为社会发展主体,协调发展,公平受益,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性别意识主流化目前在我国已受到各方关注,从我国提出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义来看,性别意识主流化是其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男女两性是构成社会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两极.在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古至今,两性文化经历了两次大的偏离,并且迄今仍然延续着父权时代的某些特征.在当代社会,应当打破两性文化的二歧化思维,建设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和谐、文明的理想双性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青 《社会》2004,(1):54-55
引言 性,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男女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性别角色,作为社会的构成,指的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得到的与生物性别相关的一整套社会规范的期望和行为。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中,男女一生下来就与人们所预期的机遇和限制相联系,男孩和女孩往往会受到不同的待遇。人类学家H·鲍里(1957)的研究是社会化过程对性别角色塑造的一个很好的诠释。他通过比较一百几十个未开化的团体,研究他们教育子女以及形成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社会学认为在信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男女差异是不同的社会化造成的结果 ,然而却很少有实证研究来支持这一说法。本文就不同的社会化与不同的信教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利用美国社会普查和世界价值观调查的结果 ,分析了宗教信仰和信教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与传统的性别态度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喜好冒险”这一新的分析模式。过去 3 0年内 ,在对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中 ,性别是人们最常提到的问题之一。大量的文献论述了宗教 ,尤其是基督教是否保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不平等。有人提出 ,由于不同的性别社会化 ,使得女性比男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省域居民自我刻板印象,采用特征形容词评定量表测试了2610名甘肃省域的城乡居民,结果发现:城乡、受教育程度、年龄组在自我刻板印象上的主效应差异显著,但性别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城乡居民在宜人性高分特征、认真性高分特征、外倾性高分特征、开放性高分特征、神经质高分特征及神经质低分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居民在文化特征、神经质低分特征和开放性高分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宜人性高分特征、认真性高分特征、外倾性高分特征、外倾性低分特征、文化特征及神经质低分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特定文化背景下区域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性别歧视的历史文化背景考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人类社会早期,女性曾受到过社会的推崇,男女是平等的。私有制出现后,男性在经济上的地位显著上升,逐渐形成了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两性不平等的格局。三千年的父系文明没有给两性提供过真正平等的竞争机会,社会还用宗教、哲学、习俗、道德和法律等手段,维护和传承了歧视妇女的观念和行为,但今天的文明可以并且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摒弃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5.
沈倩 《浙江学刊》2003,(3):205-209
本文透过“性别视角”观察问题 ,探讨男女两性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目标差异及相互对抗与冲突 ,揭示近代第一次女权运动中存在的内部紧张关系 :女性的女权运动与男性的女权运动间的对抗与争夺。通过论证 ,本文认为在两性通力合作的近代女子教育事业中 ,男性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人为地构建成一体 ,女性先觉者的呐喊被压抑 ,被扭曲 ;而男性群体的成功则掩藏了其面对未来的忧惧与无措。强国强种的梦想有效地掩盖着两性间本能的隔膜与现实的冲突 ,促成了这场男女异路的女权运动。  相似文献   

16.
走出性别刻板化印象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红 《社会》2001,(3):30-31
妇女多少与低收入和低职业地位联系在一起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都是现实。关于这个现象已经有诸多的理论论述。例如劳力市场歧视理论认为在劳力市场上 ,雇主具有性别歧视倾向 ,没有平等对待能力相当的男女两性 ,从而造成女性在劳力市场上的劣势地位。人力资本理论则从男女两性人力资本的不同积累角度 ,解释了女性由于生育使得职业生涯间断 ,使得在职培训、受教育程度和经验方面逊色于男性 ,因此得到的回报较男性少。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妇女在劳力市场的劣势地位。如果说妇女的低收入和职业地位不高主要是劳力市场歧视造成的 ,…  相似文献   

17.
妇女的社会地位,在历史上有个变化过程,那是同两性分工的发展和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做个简单的考察。两性分工的出现“人和人的最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关系。”(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文本第81页。)人们劳动分工最早就是在两性间展开的。在生产活动中,妇女由于生理的特点,开始时出自照顾,分配适合她们生理特点的工作,久而久之,慢慢出现了男女活动范围有别的局面,即有了两性分工。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是通过男性视野和女性视野两个谱系进行的.以赵健秀和李健孙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致力于重塑父系英雄传统和华裔男子的阳刚之气,旨在打破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子"女性化"的刻板印象.作家们对男性主体及不同父子关系类型的描写揭示了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内核,以及新旧移民在异质文化中所面临的困惑、矛盾和挣扎.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这些研究和思考对今后的父子关系的定位和走向,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和学术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快讯     
家政经济学:研究、传统和历史 提起“家政经济学”,人们头脑中就会显现20 世纪50年代女孩子们在课堂上忙着缝纫和烹饪 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使得许多人把这个学 科视为一个狭窄、沉闷和保守的领域。20世纪60 年代和70年代的女性运动往往对家政经济学口  相似文献   

20.
对大众传媒中女性文化与女性观的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第十个关切的领域。由此,大众传媒能否正确地科学地创造一种男女两性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两性的理解和沟通,做错对妇女做出平衡和非陈规定型的描绘’,向全社会展示社会主义新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形象,是衡量大众传媒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将着重于大众传媒中的女性文化略述己见。一、社会·传播·女性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他指出,社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