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封建专制时代 ,无时不被人们谈论的历史人物只有两个 :一是“至圣先师”孔夫子 ,一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本文对秦始皇帝评价问题所陈述的一管之见 ,望能得到读者的不吝指正。一、汉儒说秦始皇是个暴君汉代儒者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往往是同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联系在一起的。汉代儒者在评价秦始皇时 ,首先看到的是他所推行的“暴政” ,认为他是一名暴君。汉初首先出面评价秦始皇的是陆贾。据《史记·陆贾列传》记载 ,陆贾在被拜为太中大夫后 ,在汉高帝刘邦面前“时时称说《诗》、《书》 ,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 ,安事…  相似文献   

2.
<正> 陆贾(约前240—前170年),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生平事迹见于史载者仅有以下三事:一、在高祖和文帝时,曾前后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归属汉朝;二、刘邦与吕后死后,他出谋划策,使周勃和陈平联合起来粉碎了诸吕之乱;三、他曾向即帝位不久的刘邦提出“马上得之(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问题,引起刘邦的重视,命他总结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结果陆贾著成《新语》十二篇,从那些经验教训中引申出他自己的治国主张——这一点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夺取政权时,毫无疑问是靠武力,即刘邦所说“居马上而得之”。但是在巩固政权时,除了依靠强权之外,进行文化认同,也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试说副词"马上"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上”一词 ,几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引源皆为《史记·陆贾列传》 :“高帝骂之曰 :‘乃公马上而得之 ,安事《诗》《书》 !’陆生曰 :‘居 ,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释义为马背上 ,多指征战武功。这时的“马上”是一个方位短语。这一语源 ,形成一个典故“马上得天下” ,谓武功建国。如 :“莫言马上得天下 ,自古英雄尽解《诗》。”(唐·林宽《歌风台》)“马上”从典故中分离出来 ,指代征战武功 ,是宋代的事。如 :(1)马上成功不喜文 ,叔孙绵蕞共经纶。(宋·王安石《嘲叔孙通》) (绵蕞 :指制订整顿朝仪典章。)源于唐代孟郊《登科后》“春…  相似文献   

5.
西汉初年,刘邦集团因农民起义而得天下。他们为巩固政权,探讨过秦亡的教训。各种思想政治派别曾一度活跃非常。陆贾请求事诗、书,奉礼义。贾谊主张定经制,礼法并用,约法省刑,弃法尚儒,显现出法律思想由法向儒的转化势头。陆贾提出:“万世不易法,古今同纪纲。”①要求建立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指导的法度,继承中国的宗法制,达到“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  相似文献   

6.
《新语》,是汉兴第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陆贾,楚国人。楚汉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外交家。秦末大乱,陆贾以客从刘邦,待命帐下,南征北战,备受赏识,居左右,参与策划军政大事。汉兴,陆贾数有大功于汉,特别是在汉初的政策转变中,陆贾是唯一从理论上作出贡献的开国元臣,他的理论贡献即是《新语》。汉初乃布衣将相之局,君臣起于草莽,多出身低微。刘邦不好儒,竟然溺  相似文献   

7.
“南人”辨     
屈原《思美人》有“观南人之变态”一句。王逸、朱熹将其中的“南人”,释为“楚”或“楚国”,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驳它说:“楚与郢都,皆屈子宗邦,岂得斥为南人”?驳得甚为有理。王夫之、蒋骥将“南人”解为“郢中”的“党人”。姜先生没有驳它,近年出版的聂石樵先生《楚辞新注》还采用了此说。其亦属误解。案屈原之诗,凡指郢中之群小,自有其习惯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守成皇帝可以从父兄的耳提面命中掌握治国经验不同,开国皇帝只能从历史上学到治国方略,而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对史书的尊崇则又是一般的开国君主所无法比拟的。从汉高祖刘邦要求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何,及古成败之国”①的迫切心情,到明太祖朱元璋对史书孜孜不倦地阅读,无不反映出他们对历史经验的渴求。而出身贫寒,受教育有限的朱元璋,尤其看重史书所传载的历史经验教训。据《太祖实录》所载,朱元璋特别喜欢阅读《汉书》,时时以与其出身相同的刘邦为榜样,并常与诸大臣纵论历史,指陈利弊,反映出史学在其统治…  相似文献   

9.
古籍整理中,校勘是一个重要环节。校读《管子》,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由于对古字古义的训解有所不察而发生误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如《轻重戊》:桓公问管子日:“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王念孙的校勘是:“‘居’当为‘治’,字之误也。《齐民要术》一,《太平御览·木部一》引此,并作‘治’。下文‘室屋漏者得居’,二书‘居’亦作‘治’。”(见《读书杂志》)大概王氏以为“居”是居住、居处的意思,在这里讲不通。而《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引此正作“治”  相似文献   

10.
两汉国家图书的收藏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霞 《东岳论丛》2002,23(4):135-136
汉初 ,高祖刘邦接受陆贾的劝告 ,以文治天下 ,“改秦之败 ,大收篇籍 ,广开献书之路。”[1] (《汉书·艺文志》) 此后历朝都比较注重对先秦典策书籍的搜求 ,宣帝、成帝、章帝时更由国家出面组织了大规模的对先朝书籍文献的全面整理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思想 ,其影响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一、两汉国家对书籍的搜集与保存(一 )搜集。两汉国家图书的来源有二。其一为秦之所谓石室金匮之书。在汉政权确立之前 ,刘邦身边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注意对典策书籍的收集。公元前 2 0 6年 ,汉军攻入咸阳 ,萧何即先取秦丞相御史所藏…  相似文献   

11.
奏亡之际.楚强汉弱。刘邦鉴于彭城之败,施“造势”战略.终诛灭项羽,创立汉朝,其战略思想,浑慎完密.本文试予剖析。楚汉战争中刘邦战略思想,以公元前二五年汉军彭城之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公元前二七年.在刘邦屈就汉中,怨恨项羽之时.萧何根据。今众不如,百战百败”的实际情况;提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之策①.不久韩信又指出.项羽“其强可弱\建议刘邦“举而东”定“三秦”.“东向争权天下”.萧、韩的这些策划,为刘邦所采用,成为了楚汉战争前期刘邦的战略思想(以下简称“前期战略”)。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12.
青铜时代今贺兰山一带有“驳马”生存。生息于此的氏族或部落以“驳马”作为自己的图腾以及氏族或部落的名号 ,又将自己生息地的山脉名之为“驳马”山 ,音译汉记为“贺兰山”。对贺兰山驳马岩画的确定和驳马为某一氏族或部落图腾的确定 ,证明今贺兰山一带是匈奴族兴起的地区之一 ,而这一部落之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活动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称谓 ,又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动荡和频繁迁徙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3.
<正> 赵佗是南越王国的开国之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为南海龙川令.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危,召佗嘱于后事,要他乘“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豪杰畔秦相立”的混乱之机,利用番禺负山阻海,“颇有中国人相辅”的有利条件,自主立国.任嚣死后不久,秦朝灭亡,佗即行南海尉事,并秉承任嚣遗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要他“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赵佗也表示臣服汉廷.这就是为后人所乐道的所谓“赵佗归汉”,甚至被当作历史佳话加于渲染和赞扬.  相似文献   

14.
陈倩 《学术论坛》2012,35(7):197-200
陆贾作为汉初刘邦集团的重要谋士,为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众多学者关注。学者们因其所站立场不同,对陆贾进行了不同派别的划分,或称其为儒家,或称其为道家,亦或称其为杂家、纵横家等,然后多从哲学角度对其思想进行研究。文章将社会学的社会控制理论植入史学研究之中,认为陆贾思想就是有关社会控制的思想,它从根源上不是为了崇尚某家某派,而是利用、综合各派思想治理国家,从而对陆贾思想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古帝尧有个儿子叫丹朱,根据父子继立的常道,尧死之后,是应该授权于丹朱的。然而,尧却“令舜摄行天子之政”。为什么呢?因为“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如果让丹朱继承帝位,“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这里讲的“天下病”是指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尧“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于是求贤而禅,“授  相似文献   

16.
《学术研究》1979年第3期《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论证“秦汉已有瑶人的祖先在南越居住”,把《后汉书》“威服蛮夷”的“蛮夷”、《汉书·陆贾传》中尉佗答陆贾所称的“蛮夷”,同《后汉书》中的“蛮夷”混淆起来,这是不妥当的。我们知道:“蛮夷”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总称,包括较为广泛,所以不能把史书中凡称为“蛮夷”的都和瑶族等同来看,而且同一史书前后所称的“蛮夷”,有时所指也有所不同。《汉书·陆贾传》中所称的“蛮夷”,是指百粤而言,而《后汉书》中“槃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的“蛮夷”,是指武陵蛮(五溪蛮)而言。可见,同是“蛮夷”,而所指不一样。这样看来,逻辑推理得出:“秦、汉已有瑶  相似文献   

17.
当年刘邦从“白登”脱出 ,是他冒险自己逃脱出来的 ;刘邦北上平城 ,意在冒顿 ,更与冒顿的“诱”兵之策有关 ;北上之前 ,刘邦曾派出十余“辈”“使者”前去“视冒顿”刺探情报 ,但都被冒顿所欺骗  相似文献   

18.
《诗·国风》中周、召二南的含义,说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或指“南”为“南国”。如宋朱熹《诗集传·周南序传》下即谓:文王“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成王继位,周公居摄,“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取法后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故“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但此江沱汝汉一带,周初本属荆蛮之地,后即为楚之封域。《史记·楚世家》虽记有楚人先君鬻熊曾“子事文王”,故  相似文献   

19.
元代的创始人忽必烈,在他即位称帝之前,就“在潜开邸,以待天下之士”。如他始居漠北潜邸时期,即不拘一格网罗“南州人物,可备器使者”由是“弓旌之所招,蒲轮之所迓,膏儒硕德,奇材异能之士,茅拔茹连,致无虚月”。每进见,忽必烈就“延问圣人道德之旨,修身治国之方,古今治乱之由”。 首先被忽必烈延请到漠北潜邸论及治乱得失的南州人物,就是“儒言而佛归”的山西岚谷人海云(印简)禅师。忽必烈不只一次延问海云“佛法之要,在家出家异同”?海云回答说:“佛性非生非灭,何有同异,殿下亲为皇弟,重任藩寄,宜稽古,审得失,举贤错枉,以尊主庇民为务,佛法之要,孰大于此”。在这里,忽必烈与海云禅师所商讨的,与其说是  相似文献   

20.
黄山位于皖南,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誉。郭沫若同志在《黄山之歌》中赞道:“森罗万象难比拟”,“敢云黄山天下奇”!也如实地捉住了一个“奇”字。 山名来历就有些不凡。此山石黑而泽、远望如黛,古名黟山。到了唐代,流行一种传说,声称黟山乃是上古轩辕黄帝得道升仙之处。据《周书异记·神仙传》记载,轩辕黄帝晚年从容成子浮丘公学道炼丹,求升仙之术。他们遍历五岳,选择“胜地”,最后认为黟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