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离故乡的人,对故乡总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眷恋。在我的记忆里,镌刻着故乡那山果飘香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小路,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外面的世界。13岁时,我沿着这条小路,翻过故乡最高的那座山,第一次走出故乡到8公里外去上学。后来去县城上  相似文献   

2.
祖远 《社区》2010,(17):36-37
我离开故乡扬州已有30多年了。每次回到故乡老家探亲,我总爱到屋后庭院去看看那一口年代久远的石鼓井,摸摸那井栏上被吊桶绳索磨成的道道痕迹。并坐在井栏上闭目小憩。此举一是勾起我童年时代温馨的回忆,二是慰藉我的思古情怀。  相似文献   

3.
李可 《山西老年》2011,(1):24-24
那一年,在背起行囊,离开故乡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到,那碎碎的、毫不起眼的小黄花,会以那淡雅的清香,萦绕在我心头,盘桓不去。  相似文献   

4.
每读《故乡》,总令人想起鲁迅的《自题小象》: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是《故乡》的“写作提纲”:萍飘莲转的游子“梦魂常向故乡驰”,他的心是无法逃脱眷恋故乡的“神矢”的;但一旦回到久别的乡土,却又只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不禁深有“风雨如磐”的悲凉;“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再也不能理解“我”的心情,他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但是“我”不惜献出他自己的生命去探索解救祖国的道路。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揭示了《故乡》的主题。鲁迅的《故乡》就是立足于“风雨如磐闇故园”的认识基点上,站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高度,以1919年返回故乡迁家北上为“触机”,动员了与这一题材有关的全部生活素材,加工锤炼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千古不朽  相似文献   

5.
1我16岁就参加了革命,先是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建国后,又转业到地方政府,一干就是几十年。前几年,我终于从领导岗位上离休了。当了许多年“官”,不免沾染了浓重的“官气”,虽然告老还乡,但积习难改,总还觉得自己与民不同,身份重要。赋闲在家后,我颇感无聊。于是老伴提出,让我一同回她的故乡看看亲人乡友。叶落归根嘛,我欣然同意。还记得当年部队打到她的村庄时,我们班就住在她家里,于是眉目传情,我和她就两心互许了。革命胜利后,我去村里迎娶了她。那村那路,热情的乡亲们,我至今记忆犹新。于是我们上了路,车船辗转,不日便来到了她家村口…  相似文献   

6.
唐人刘皂有一首题为《渡桑干》的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人离开家乡咸阳,十年旅居井州,思乡之情强烈到了极点,每天都在想着回去。皇帝老爷于是跟他开个玩笑——你不是嫌并州离你老家咸阳远么,那好,我再给你来个狠的——“无端更渡桑干水”:把你发配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7.
孟凡艳 《社区》2014,(31):41-41
在辽宁省有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葫芦岛。解放战争时,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就在此地展开,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厚重。我的故乡就在这里,但我却把半生43载岁月奉献给了我的第二故乡陕西省城固县。多少年来,在这里,我倾尽自己的所有热情,投身于社区工作之中,我用真诚操持着社区这个大家庭,成了值得大家信赖的主心骨。  相似文献   

8.
王慧骐 《华人时刊》2012,(Z1):102-103
认识并记住一座城市,有时候可能就因为那里的几个朋友。比如靖江,那座美丽的江畔之城,在我的眼里,她就是一方文学繁茂的热上。自然,这个认识的形成,也来源于我的几位同窗和好友。最早知道靖江,大约在1980年前后。那时我还在扬州师院中文系读书,因爱好写作的相同志趣,熟识了几个跨年级的同学,这其中有低我一届的苏徐,低我两届的祁智,他们都是靖江人。彼时的靖江还归扬州管辖,地理位置上处于苏中,故而兼有苏北的豪放和苏南的细腻。这在苏徐的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故乡散记     
南行的汽车,在新拓宽的公路上发出沙沙沙的响声,车窗外路旁的树木一排排问后急速飞过。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看到故乡那座山、故乡那条河了。今天,又一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又看到了那座山,又看到了那条河。那早已逝去的故乡岁月,又一幕幕地重现在我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10.
有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在每天的挑水中流逝,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然。哪知第二天、第三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过了一个星期,还是这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当看到他的老友之后,他大吃一惊。原来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了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虽然有时很忙,但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 《社区》2014,(20):16-16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天津去领一个文学奖,出版社的人领我去见了孙犁。天津至今就去过那一次,孙犁也是我唯一登门拜访的作家。孙犁的家是个大房子,并没有隔间,几个书架子也不高,后边有张床,前面有张桌子,他就坐在藤椅上。我那时把孙犁奉若神明,进去就紧张了,脸上老出汗,没敢去坐。孙犁说:坐呀坐呀。拿了凳子让坐到他跟前,又倒了一杯茶。  相似文献   

12.
毕业后,我在一家国营单位干了四年。在这四年里,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离开的同事中,有年轻的,也有不年轻的;有被迫离开的,也有主动离开的。他们离开一座城市,带着简单的行李又去了另外一座城市,重新开始,从头再来。有的在某个地方逐渐安定下来,工作,结婚,生子;有的则一直在路上,永远摆出一副随时逃跑的姿态。从故乡  相似文献   

13.
我第一次遇见郭沫若是在194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灾难深重倍受威胁的时刻。 鲁迅死后,没有一位中国作家能象郭沫若那样蜚声于苏联。这不由我想起他那简洁的勇敢地反映人民向往自由的诗句:“我的故乡虽然也是一座监牢,/但我们有五百万的铁锤,/有三亿二千万的镰刀。/我们有一朝爆发了起来,/不难把这座世界的铁牢打倒。”  相似文献   

14.
一到苇坑胡同,只要打听养金鱼的胡新国,没有不知道的。
  第一次去胡家,在社区办公室门外遇到一位小伙子,向他打听胡新国住哪个院,对方很警惕地反问我找胡新国有什么事。听说是非亲非故,当下就拒绝说不方便告知。后来,等找到胡新国,站到他家房顶上看着满盆满箱的金鱼时,才恍然明白那小伙子想必是担心外人祸害金鱼。  相似文献   

15.
秋风瑟瑟,蓑草寒烟,故乡的田野染上了秋色。这是我母亲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春天有满山的杜鹃,夏天有遍地的稻花香,秋天的瓜果沉甸甸,冬天的麦地绿浪滔天……记忆那么遥远,童年不再来。曾经熟悉的田野,在温柔的夕阳下,涂上斑驳的色彩,陌生而又遥远,仿佛是从画册上剪下来的。我站在故乡的田头,心意惶惶。我的脚不敢从田埂上踩下去,生怕溅出来的泥泞沾染了这精美的景致。我站在故乡的田头,秋色染上我的心头。故园的老屋已经坍塌,屋前的石榴树被砍去,祖厝前的大埕变得坑坑洼洼,那一块菜园子已不知去向,园子旁的水塘也被填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  相似文献   

16.
冬日腌菜香     
正天冷了,母亲托人从乡下捎来一些瓶瓶罐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腌菜。打开瓶子的一瞬间,那熟悉的味道就扑面而来,如同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包围着我,一下子就把我带回遥远的故乡……故乡的冬天仿佛是从腌菜开始的。当家家户户从墙角拖出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17.
何杲 《新天地》2016,(7):56-56
我是一名国企退休职工,今年77岁。
  2009年,我七十大寿,一部智能手机闯进了我的退休生活,那是孩子送的寿礼。款式新,屏幕大,功能多,我打心眼里喜欢。可是,那花花绿绿的图标我看不懂,几十种功能我不会用。不要不合适,撂一边又不甘心,逼得我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两个月后上网看新闻,查资料,发邮件不成问题了,扫码、录音,上QQ,发微博也不在话下了。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喧哗填补了空白的时光,很少回忆那儿时的故土了。故乡的天格外的蓝,蓝得刺眼,故乡的水分外的清,清得连它的味道也滑过甚至渗入了你的每一寸肌肤。故乡没有山,那密密麻麻的绿叶却拢起了一座座葱翠的高原,还会随着故乡的风声招手呼唤她挂念的儿女。穿过袅袅炊烟,眼下那方方块块的绿秧摇荡成辽阔的草原,泥水的香甜气息轻轻拥抱着你,刚好拥抱住你的体温。泛着绿意的塘坝上星星点点盛开着白色、黄色的小花,天真地仰望着高远的天空,我听见它们嘻嘻地笑着,风婆婆亲昵地挠着它们的痒,瞧它们那扭动的身躯。树阴下卧着的老黄牛,眯着眼望着天上的…  相似文献   

19.
那一年,正是最青涩的年纪。我是班里有名的坏学生,上重点中学完全是靠父母的关系来的,高一全校大排名,我排倒数第一。在一千多学生中排倒数第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经常和在一起鬼混的那帮狐朋狗友吹,他们没有上高中,有的去学开车,有的上了技工学校,还有的学会了吸烟喝酒泡女孩子,我和他们一起去打过几次架,被学校记了处分,父亲罚我跪下我都没有认输,是母亲的眼泪让我不再去打架,母亲说,你再这样就快进监狱了,那我怎么见人啊?  相似文献   

20.
《山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去年第五期上发表了韩立群同志的《关于小说<故乡>的几个问题》,对我很有启发,不过,关于《故乡》主题思想的几个基本观点,我却不敢苟同。现把个人的看法提出来,希望能展开讨论,自己也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