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久前,清华首届EMBA开训,150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培训班”在教育界甫一亮相,便披上了件神秘的外衣。高贵的精英工程EMBA是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EMBA和MBA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MBA培养的是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初级管理人员,而EMBA学习的对象却是大企业的主管,包括CEO和董事长,或某个领域的开拓者、领头羊。据悉,清华首届EMBA培训班开班,董事长和总经理占56%,副总经理、政府官员、部门经理占44%。这些学员有的开着专车,有的坐飞机来上课。EMBA还有一个令人瞩目之处在于它的…  相似文献   

2.
2003年12月中旬,全国MBA报考工作刚降下帷幕,各媒体的惊叹就陆续传来。“MBA会是一个泡沫吗?”“中国MBA 教育怎么了?”“MBA缘何风光不在?……这边厢,质疑和分析次第展开;那边厢,清华2004年EMBA迎新晚会隆重举行,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MBA十周年庆典紧锣密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携三位一体的EMBA模式北上京城,开始招生。而整合了学院非学位教育的中长期培训项目和短期培训课程的几所品牌商学院的培训中心,2004年课程计划已经成竹在胸。他们培训着,快乐着……  相似文献   

3.
外刊外报     
《领导决策信息》2014,(41):10-10
反腐风暴给中国EMBA市场降温 为打击腐败,中国政府禁止党内、政府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商业培训项目。这项禁令使中国的商业精英遭受打击。这些商业人士参加MBA或EMBA项目就是为了与官员建立联系,未来将这些联系变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赵晴 《经理人》2004,(3):103-104
一直以来,是MBA,EMBA,唱了商学院教育的主角,几乎红了整个管理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离开工作岗位,当然也没有学历学位证书,但是却涵盖了现代经理人完善知识结构最需要之核心课程的Mini MBA,开始在3月回春的大地暗流涌动。  相似文献   

5.
《管理评论》2005,17(2):F003-F003
东北财经大学MBA学院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MBA(EMBA)教育的专业学院,集MBA(EMBA)的招生与录取、课程设置与培养、授课与指导、课程考试与学籍管理、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职能于一体,是符台国际惯例的“研究生院”。  相似文献   

6.
《经理人》2007,(10):28-33
金秋10月,首个“中国最佳EMBA排行”隆重发布。 这是中国首个参照国际惯例,同时结合中国办学实践而开展的EMBA排行榜。从2004年开始,《经理人》对商学院开展调查并推出“最佳MBA排行”。在MBA排行成熟经验、成熟排行体系和调研方法的基础上,《经理人》2007年首度进行EMBA排行。EMBA排行主要从商学院、学员两个方面着手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7.
宋玉 《经理人》2005,(10):34-35
为了拓展人脉,有的学员同时读两个商学院的EMBA 这是一个讲究圈子的时代,读书有 同学圈,做生意有生意圈,两个 圈子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现 在却被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玩转这两个 圈子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EMBA。 广泛的人脉关系,无疑是EMBA一笔 潜在的财富。EMBA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 区、不同的行业,身份却大抵相似:大部 分都是所在企业的中高层。读EMBA,是 一条能迅速结识各路商界精英的绝佳途径。 精明的人,通过EMBA这个不断延伸的人 脉圈,也能延伸出很多商业信息和机会。  相似文献   

8.
王言 《经理人》2005,(10):38-39
在EMBA教育日益火爆的时候,不妨给其浇浇冷水 国内EMBA教育在预热3年之后, 终于迎来了她的“亢奋期”:一 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高层管理者 了解并认同了EMBA及其代表的精英圈 子;另一方面是国内30多家商学院和境外 大举进驻的办学机构对于EMBA教育市场 的大快朵颐。于是乎,在又一个招生旺季 来临之际,各大商学院忙不迭地在全国各 地召开招生宣讲会,真是“乱花渐欲迷人 眼”!  相似文献   

9.
雷辉  黄利飞 《决策探索》2011,(11):54-55
从“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到“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虽然仅有两字之差,却意味着改革进程的大幅推进,党务公开今后会推向更高层面。  相似文献   

10.
向音 《办公室业务》2011,(10):19-20
真理与谬误之间,有时往往只是一字一点之差。今年5月13日,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感谢破获展品被盗案的锦旗,却因锦旗内容“捍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捍”错写成“撼”字,弄巧成拙让故宫这个金字招牌顿时成为天下笑柄。  相似文献   

11.
周建华 《经理人》2006,(10):44-46
需要对整个行业最佳实践有精深了解的人“现在很多企业招聘MBA毕业生的原则是:高定位,低起点;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知识结构,且务实敬业。通俗地说就是要有CEO一样的思想和水平,能干秘书之类的活。直接上任CEO可谓凤毛麟角,其实CEO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位MBA学员的话。这位M B A学员显然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从中外MBA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M B A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初级职业经理人,毕业之初一般都从基层做起,而不是直接担任高层,他们只是企业高级管理者的战略后备军而已。当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面对MBA这一群企业管理者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曦文 《经理人》2014,(12):88-89
正MBA项目必须围绕国际发展趋势来差异化,不能为了专门和别人不同而差异化。通过对MBA教育国际化趋势的研究,人大MBA做出了差异化和特色,提出三个关键词:行动、整合、模拟。"这两年,EMBA的变化非常大,有点被妖魔化,也引发对MBA的质疑。MBA会不会有类似的情况?我觉得不会,MBA是学历学位教育,要经过全国统考,不是花钱想上就上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支晓强接受《经理人》专访时说道:"MBA项目现在已有200多所,项目之间有很强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经理人》2007,(10):32-33
1.“最佳EMBA排行”与“最佳MBA排行”的联系 2004年和2006年,《经理人》按国际公认惯例,结合中国实际,从MBA毕业生、企业雇主、商学院三个方面入手,进行MBA商学院排行调研,并发布2004年度和2006年度中国最佳MBA排行榜。主要调查商学院的师资实力及教学管理、就业服务等;调查MBA学生对商学院的满意度和薪酬;调查雇主对MBA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不管是MBA或EMBA,它所能证明和体现的仅是一段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及学习方法的经历;但并不能说明所有已获得此类学位的人,就一定会是一位企业管理的专家,或说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效应的灵丹妙药,而没有接受过这种经历的人就会比他们差或差很远。企业在吸纳MBA时,应该要给予一定的优待,因为他们无论是从学习的经历,还是从实际能力,都应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英国《金融时报》10月20日为打击腐败,中国政府禁止党内、政府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商业培训项目。这项禁令使中国的商业精英遭受打击。这些商业人士参加MBA或EMBA项目就是为了与官员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朱建国 《经理人》2007,(3):101-101
前些年,MBA很火。近几年,EMBA更火。作为一名外企管理人员,本人分别在两者最火的时候,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念过MBA,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念EMBA,属于一个求学经历比较独特的人。在名校、MBA、EMBA等火爆字眼和光环的背后,到底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经理人》2006,(6):40-40
2006年4月29日下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06年EMBA春季班开学典礼在叶葆定堂胜利召开。岭南学院EMBA项目已成功举办三届,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近50位新晋学员多达八成是来自国际知名企业以及国内一流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学员素质之高实为罕见。“三余广学,百战雄才”.这批社会的精英成为岭南学院学员,又将为EMBA项目增色良多。  相似文献   

18.
杨俊杰 《经理人》2006,(10):2-2
2006年度中国最佳MBA排名如期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MBA界一件幸事。我们把MBA排行(包括EMBA排行)当作《经理人》的一项神圣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商业目的。这份榜单承载着我们对中国管理教育的支持,对经理人群体成长提升的期望,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关注,以及我们的付出、汗水和成果。我国刚开办M B A时,学生来自企业高管的比较多,所以,老板班、总裁班曾经是宣传M B A的名片,“M B A培养的是C E O”也曾经被广泛地宣扬。如今,报考M B A的人员,主体变成了初级的管理人员,神奇的光环不再。中国哪有这么多合适的老板、总裁,可以一年年…  相似文献   

19.
在2002年国家批准开办EMBA教育的30所院校中,大部分商学院已经趁势而起,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但是,也有小部分因为能力欠缺,正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与MBA教育的经历极其相似。针对商学院如何应对EMBA教育瓶颈,以及  相似文献   

20.
杨俊杰 《经理人》2007,(10):4-4
历经4个月,承接三年以来MBA排行的体系和丰富经验,《经理人》于本期推出了首份中国最佳EMBA中文项目排行,旨在推动中国EMBA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为中国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层领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