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机作为人们重要的通讯工具,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手机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问题,甚至大大加剧了人被异化的程度.为此,在分析手机对人异化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手机异化问题的对策:加强人的主体性意识;注重人的独立性的培养;兼顾传统的交流方式;健康使用手机;手机开发商致力于手机使用的安全和市场的净化;重拾兴趣爱好,充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手机是现代人的日常通讯工具。部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已经产生了依赖性,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从心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主要有自身需求、从众心理等。可从社会、高校、教师、家庭、学生等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韩燕丽 《社区》2011,(20):34-35
不知从何时起,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随着电信运营商争夺客户大战愈演愈烈,各种手机资费套餐令人眼花缭乱。前不久,中国移动北京地区手机资费进行了调整,这被业界认为是新一轮"降价风暴"即  相似文献   

4.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娱乐工具甚至是学习工具。对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和大学生科学地使用这把"双刃剑",使手机媒体这一科技成果造福一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从数字模拟时代到3G,通讯网络经过了一系列繁忙的生长过程。而作为移动通讯的终端产品——手机,也不再是从前那个单纯的通话工具。它可以上网聊天、收发 E-Mail、浏览 Internet,听音乐、欣赏 MP4……它们吞掉 PDA、干掉MP3播放器、又试图取代数码相机。外型则从"板砖"向超薄、轻巧进化,当然也有食古不化者,不过它们可是肩负着与众不同的使命,把它们称作全键盘、智能、PDA 手机显然难逃"罗嗦"的罪过,它们很丑,但是功能却很强大,并且拥有非凡的录入速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办公效率。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和5G通讯技术的应用,给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手机影响大学生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部分大学生深陷手机成瘾的泥潭。如何让他们恰当地使用手机就成为教师、大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运用强化理论,对导致大学生沉迷手机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正惩罚(如扣分)、负强化(如没收手机)等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均有影响,但究竟哪一种更可取呢?或者说都不可取?究竟应该怎样“面对”他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伴侣”手机呢?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期望对部分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进行及时干预和矫正。  相似文献   

7.
老李 《社区》2012,(24):61
写下这个标题,我就暗自发笑。三个子女均过而立之年,智商和学历都比较高。他们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得心应手,缘何发稀松平常的短信,还要我这个普通老头来教?更何况,我使用手机不到十天,完全是个新手!但我保证:此事完全属实,没有半点自我炫耀之意。  相似文献   

8.
飘雪 《北京纪事》2009,(2):20-23
90年代后期,北京的城乡接合地带成为进京打工人员的理想栖息地。他们成了这里的"主人",在这里居住、生活,进而结婚、生子。而他们的孩子基本都是黑户——他们出生于北京,却并非北京人,甚至也不能说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是连阳光都找不到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平日里,总会在公车、会场、餐馆、楼道等公共场所,听到突然响起的高分贝手机铃声,接打电话者甚至如喊叫一般,旁若无人。这种被别人的手机铃声、电话内容干扰生活、打断思绪的感觉着实不爽。而一次赴日旅行的经历,却让我领教了日本人生活中的"手机文明"。  相似文献   

10.
<正>不懂拒绝,其实是得了一种叫"不好意思"的病。过度友善的人,不忍或害怕拒绝别人,他们总是怀抱善意,宁可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也不想让别人失望。然而,害怕拒绝,害怕让别人失望,也是一种自卑。生活总有点欺软怕硬。一个完全不懂拒绝的人,也不可能赢得别人真正的尊重。不懂拒绝的人,迟早要学会狠下心肠。不懂拒绝,是一种病很多人都喜欢《欢乐颂》里的关雎尔,因为她人长得甜美,心地也好。但她也常  相似文献   

11.
韩燕丽 《社区》2011,(30):34-35
不知从何时起,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随着电信运营商争夺客户大战愈演愈烈,各种手机资费套餐令人眼花缭乱。前不久,中国移动北京地区手机资费进行了调整,这被业界认为是新一轮“降价风暴”即将来临的信号。其实,如何节省手机话费也是日常理财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作性通讯工具使用越来越普遍,同时也给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一系列影响。现有研究多关注工作性通讯工具使用带来的诸如工作家庭冲突等消极影响,对其积极方面的探索尤为不足。文章基于自我知觉理论,考察心理安全作为工作性通讯工具使用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中介机制,以及家庭边界强度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389名员工为对象的研究结果发现:工作性通讯工具使用对心理安全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安全对员工主动性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安全中介了工作性通讯工具使用与主动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家庭边界强度调节工作性通讯工具使用与心理安全之间的关系,且调节心理安全对工作性通讯工具使用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奚同发的小说《那一夜,睡得香》讲述了一个由手机引发信任危机的梦魇故事。"手机"的文化符码能指的是现代科技技术,不幸的是,这样的现代科技技术却成了瓦解现代人心灵情感的助推器。小说以隐喻的讽刺手法对科技时代下人与人的信任危机进行了揭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处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手机"表征的是物化,手机梦魇表明了手机对人的绑架,"手机控"一族堪比清末那些遗老遗少的"鸦片控",其言外之意是物欲对人的身心挤压,尤其是精神压迫更是苦不堪言。作者采取了批判的姿态,重新审视了沉湎手机世界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效应,反思了现代科技语境下现代人的压抑生活。  相似文献   

14.
论手机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娱乐工具甚至是学习工具。对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和大学生科学地使用这把“双刃剑”,使手机媒体这一科技成果造福一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现代手机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是手机的过度使用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手机的依赖程度也逐年增加,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极大危害。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手机依赖率呈上升趋势。“手机依赖症”可以说是一种对手机使用产生病理性依赖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患者手机在身边时,经常查看手机,看是否有短信、电话等;手机不在身边时,会感到紧张、焦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手机;手机出现问题后,会异常的焦虑和烦躁。  相似文献   

16.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建构亲密关系与接入社交网络的代码,有助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建立。青少年会在社交场合选择使用手机作为自我隔绝的一种途径,造成“在场的缺场”,却与外部空间的他人产生认同。手机虚拟社区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实践过程。青少年借助手机消费来表达和传递意义,表现其生活方式,建构身份并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但他们容易被消费欲望所俘获,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感官化和肤浅化。  相似文献   

17.
小增 《山西老年》2012,(2):62-62
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难以拒绝吃巧克力、法式炸薯条或其他垃圾食品的人并非意志力薄弱,而是存在某种内在性的问题:事实上他们可能真的对这些食物有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从最初的一种通讯工具逐渐转变为多媒体终端设备,手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人们形成了手机依赖。而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幸福感与网络依赖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随机抽取山西省某所大学1 000名学生,进行心理资本、总体幸福感、手机依赖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在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总体幸福感、心理资本均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对手机依赖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微信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通讯工具,某种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最近,一则《夫妻同床共枕还在微信上道晚安》的新闻在网上热传,引起人们关注与讨论。这则新闻说:薛先生是记者的一个朋友。他和妻子都是80后,感情很好。10年前异地恋时,网络不方便,两个人常坐火车横跨大半个中国见面。现在,薛先生发现,两个人感情虽仍然很好,但"和老婆睡一个双人枕上,却常在她微信里留言晚安"。薛先生觉  相似文献   

20.
《源流》2011,(2):52-55
纵观2010年的手机行业,似乎除了苹果iPhone4,并没有太多极具冲击力的机型。不过俗话说,想象力带来创新。在人类的进化史中,只有那些敢想敢做的人,最终才获得了成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选择2010年度的概念手机时,我们发现了他们共同的一个特性,即并非完全是天马行空的概念,而是以现有的技术力可以实现、或者功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知名品牌的概念产品,让人更加期待它们变成现实。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0年惊艳无比的十大概念手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