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祖荫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3)
鲁迅和林语堂是朋友、同事.据《鲁迅日记》载,自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四年,他们间的交往括动有一百二十六次.现保留鲁迅给他的书信四封.但后来由于两人政治立场和文学志趣不同,关系逐渐疏远,以至泾渭分明,分庭抗礼.林语堂原名林玉堂,福建龙溪坂仔村人,曾留学美国、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英文教授.一九二四 相似文献
2.
3.
林语堂和鲁迅“国民性探讨”比较论朱双一鲁迅和林语堂同为中国现代文坛巨子,感应着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思考主题,都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然而,其探索的目的、手段、切入点或结论等,两者都存在不少差异。它们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印证、补充,从而极... 相似文献
4.
鲁迅胡适林语堂政治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鲁、胡、林三人的共同特点如果不放开眼去看,很难找到这三个人的共同点。然而,作为读书人,他们却有着完全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之一:人格的独立性。鲁迅的人格体现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他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甚至说:要在临死前把自己的尸体捆在高树上,不让想吃他的老虎吃掉。鲁迅的独立人格建立在对社会和人本身的深刻理解上。胡适的独立性表现得极为富有张力,他与当权者的合作是有限的,更不愿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与国民党政府时好时坏的关系表现了他的这种独立性,他说:“在专政独霸之下,唯一的特点就是服从与不服从…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鲁迅和林语堂两次“相得”和两次“疏离”的文章中,大多对其第一次“疏离”经过作了详尽的阐述,而对其第二次“疏离”,则多从他们对政治和艺术追求的差异进行分析,而绝无涉及“疏离”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直接原因。笔者根据陈望道的回忆、鲁迅日记以及他们当时交往的史实进行考证,认为其第二次“疏离”是在1934年9月13日曹聚仁招饮的家宴上。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和梁实秋两人,几十年来在港台和海外颇有文名,但在大陆,他们却一直被认为是反动人物。与林梁同时代的人,只知他们离开大陆之前的情况;说到红旗下长大的新时代的人,只朦胧地知道他们的英文冠绝一时,堪称泰斗,却不知他们是中西合壁,古今精通,不愧一代文豪。近来,他们的文章(大多为散文)终于传到大陆,不同的版本和选集一批一批地陆续印刷出售,销路颇佳,人们才知道,“原来如此”。 相似文献
7.
沈文华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2(6):57-60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国民性问题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和林语堂的《中国人》进行简略分析,就他们在国民性批判问题上的立场、价值取向、具体观点等方面的差异作比较,试图以此来了解和把握当时关于国民性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进入本文视野的,是一位值得海峡两岸共同研究的中国现代作家。从与鲁迅友好交往到分道扬镳,从语丝社一员到论语派干将,从走出福建活跃大陆到侨居美国定居台湾,林语堂的变易沉浮,包含着许多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东西。虽然他自居于右翼作家之列,虽然他自诩“两脚踏东西文化”,虽然他自云“我的雄心是要我写的小说都可以传世”,但我们对其作品的评判却不能满足于依据作家的表白得出结论,结论必须建立于客观分析和科学审视的基 相似文献
9.
10.
马蹄疾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
解放后,由于对姚克的电影《清宫秘史》的批判,因书废人,连他和鲁迅的关系也无人再提起;在《鲁迅》照片集上,也把他的身影,从和鲁迅的合照中洗去.其实,在和鲁迅交往的一千多名青年中,鲁迅和姚克的关系极非一般,别的不说,就拿现存鲁迅致姚克的三十三封信,就可看出他极非泛泛之交,鲁迅对姚克是信任、关怀和爱护的.他们的友谊是纯洁和诚挚的,是共同建立在为繁荣和传播世界进步文化这个基础上.如果说鲁迅在俄文翻译方面的挚友是曹靖华,那末英文翻译方面的挚友应该首推姚克.姚克,原名姚志伊,字莘农,祖籍浙江余杭,一九○四年生于福建福州,少年时代随家迁姑苏定居.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他天资聪明,才思敏捷,从学生时代起,古 相似文献
11.
12.
1937年因“王公度案”株连受害的崔真吾,生前与鲁迅有较多的交往,现略为介绍。崔真吾,浙江鄞县人,原在南宁第一高级中学任教。1924年由上海沪江大学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读书。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厦大学生在鲁迅的影响下,组织了两个文学团体——“泱泱社”和“鼓浪社”。崔真吾是“泱泱社”的中坚分子。 1928年崔真吾从厦大毕业,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任教。当时,鲁迅也已由广州转到上海。他们同住在景方里。鲁迅初到上海,扶植柔石、冯雪峰等人创办了美术与文学团体“朝花社”。崔真吾就是“朝花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崔真吾曾一度离开上海,到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广西南宁工作。1931年旋回上海,出版诗集《忘川之水》,这是经过鲁迅的编选和校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9.
20.
马蹄疾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4)
在厦门大学每年一度的校庆纪念会上,都有本校师生自编自演的戏剧在晚会上演出。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六日的校庆文艺晚会上,演出的是由教育系学生陈梦韶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