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给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极为巨大 ,且愈演愈烈 ,如何控制、减少本罪成为刑法学的重要课题。由于该罪较强的专业性 ,我国刑法理论对该罪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对该罪的几个重要疑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自然人为实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而设立单位或单位设立后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业或为其主要活动的 ,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应当以自然人犯罪论处。如实代开行为仅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应当将小规模纳税人在经济活动中请人如实代开的行为非犯罪化。第二百零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和第二款并不矛盾 ,适用第二款的条件是行为人虚开行为是否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单纯进行了虚开行为的犯罪分子只要导致国家巨额税款被骗 ,情节特别严重 ,同样可以判处死刑  相似文献   

2.
公私法的相互交融和借鉴已然成为现代法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就是私法概念在税法中的实然体现。系列文件规定了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具备的条件,但随着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校验比对技术不断升级完善,有些规定已经滞后;另外,在法律后果方面,对于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受票方而言,没有获得与民法善意第三人相同的保护,造成现实中很多受票方在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时承受着背离善意取得基本法理的法律后果。因此,无论从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还是从保护纳税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充分尊重和借鉴私法中善意取得制度所蕴涵的基本法理,在保证财政利益的同时,公平地对待纳税人的利益,对现有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制度进行法律完善。  相似文献   

3.
司法实践中,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一罪与数罪的认定是个疑难问题,特别是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后又以此骗取国家税款的行为、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又出售的行为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牵连犯的认定,需要认真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作为一类较为新型的犯罪,囿于罪状表述及理论准备不足,司法实践中在主观罪过认定、与其他法条关系、此罪彼罪的区分、死刑适用等方面存在众多分歧和值得研究之处,本文根据刑法理论对其中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科学界定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而达到骗取出口退税的目的 ,已是造成我国税收严重流失的最主要的犯罪行为 ,并且这种犯罪具有典型的集体性和团伙性。模型分析表明 :集体犯罪人的行为受到销售额、购入额、销售适用税率、进项适用税率、稽查频率、处罚力度、退税率和回扣率以及政府稽查人员的博弈关系等影响。要遏制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集体犯罪活动 ,应在加大处罚力度、建立税务内控制度、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和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以及防止集体腐败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6.
增值税作为我国第一税种,在获取财政收入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有了研究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社会性、刑事违法性、当受刑罚惩罚性,探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侵犯到国家税收利益时受刑法规制符合刑法的谦抑精神和经济法追求的实质平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金泳  陆丽君 《金陵瞭望》2006,(14):25-26
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增值税管理的核心内容,它不仅能作为购销凭证,而且能够抵扣税款。为此,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是税务机关增值税管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对刑法第205条第1款和第2款及其司法解释在认识上的三个误区提出了自已的看法。重点阐述了适用刑法第205条第2款要求犯罪主体必须两个行为三个数额同时具备,其司法解释第1条第6款主要是指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分子的后果数额的认定,体现了其应负的后果责任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仍存在重复征税等弊端;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不广泛;对纳税人的界定和减免税的规定不规范;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等。因此,必须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增值税时征税范围;规范增值税纳税人时界定;规范增值税的减免规定;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当前企业增值税计算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1)以流转额的一部分增值额作为企业的计税依据,给国家税收征管增加难度,脱离生产企业实际。(2)为减轻企业税负,其特定的计税方法是价外税,以此认为与企业成本没有直接关系,缺乏现实意义。(3)增值税的计算征管手段基本上依赖专用发票,在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对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控管失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实施的企业增值税在计税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具体补充完善的构思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发票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原始凭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国家经济交易信息库,变发票使用为采集并应用经济交易信息,既彻底解决发票管理难题,又可随时掌握全国每天所有的经济交易信息,增强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还不额外增加各方面负担,是一种比较巧妙而可行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规范高等学校收费票据管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日益丰富,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收费票据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财务机构和票据使用单位两个角度分析了高等学校收费票据管理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着重就收费票据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提出了规范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电子商务在促进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由于其具有交易虚拟化、产品数字化、凭证无纸化、流通无界化等特点,与传统的贸易方式截然不同,对现行增值税的纳税主体、课税对象、专用发票管理、进出口政策均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增值税征收管理面临新的难题。建议通过完善现行税制,建立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备案制度,扩大电子商务增值税征税范围,推进增值税征管电子化进程,普遍提高税务人员素质等措施,制订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增值税征管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犯之“目的” ,实质是犯罪动机。为尊重现有刑法理论称谓 ,并与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相符 ,将这种目的称为“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是可取的。目的犯之目的 ,不是犯罪故意的内容。它是故意之外独立的主观要件。刑法分则将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特别规定为犯罪构成要件的价值在于 :其一 ,只有具有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 ,行为才能对客体造成侵害 ;其二 ,只有具有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才能达到犯罪程度 ;其三 ,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只是某些犯罪的特别主观要件 ,必须由刑法分则规定。刑法分则规定目的犯之目的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包含式的方式 ;二是明文规定的方式。据此 ,可将目的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5.
实行特殊政策和实施特殊管理体制是世界经济特区共有的基本特征。正是这两个基本特征构成了特区经济学的两个理论前提。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实施特殊管理体制进行理论分析 ,目的在于为构筑特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作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行为人使用 POS 机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应当具备相应的构成要件: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以营利为目的、套现者只能是持卡人而非冒用人、套现金额应支付持卡人。只有对这些构成要件明确认定,才能解决司法实务中的诸多争议,才能对信用卡套现行为正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偷税罪罪刑标准的基础是社会危害性及其严重程度,它通过偷税行为的严重性和偷税结果的严重性表现出来,具体体现为偷税比例和偷税数额。偷税罪罪刑标准存在漏洞,使本应构成犯罪的行为在刑法上没有处罚的依据,应通过立法手段加以修改。偷税罪罪刑标准的适用,有赖于计算方法的统一,司法解释为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