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实施十余年,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虽总体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不足:贫困率居高不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等原因,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广西龙州、东兴两地为例,首先定性的陈述我国与越南的边境政策,后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对两县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十多年的成效进行评估,并与越南进行比较,从而对"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绩效进行对比研究,运用数据说明中越边境政策的优劣之处,并深入分析其原因,为进一步完善政策和优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兴边富民行动是我国在边境地区实施的一项旨在促进边境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基于内蒙古样本的"倍差法"对其效应的评估表明,兴边富民对内蒙古边境县级市(旗)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在"中国式分权"的官员政治激励治理模式下,地方政府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基础设施等硬性指标建设、轻民生公共服务等软性考核指标发展的问题。动态效应和反事实法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评估结果的稳健性。政策上,中央及各级政府需继续加大对边境地区兴边富民行动的支持力度,具体落实上则需建立更具针对性和精准的硬性考核指标,尤其是在民生公共服务方面。  相似文献   

3.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的配套工程和专项规划,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能促进广西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兴边富民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针对边境问题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在实施的十数年间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经验。从实际上看"兴边富民"借助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鼓励边区发展特色经济,凸显边境地区的贸易优势,借助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与升级,可以形成一个持续"富民"的模式。因此,借助双边贸易的平台,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使之辐射周边带动边境普遍发展,推动"兴边富民"深化开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贯彻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保持祖国的统一与稳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兴边富民行动是时代的心声,完全符合中国多民族和长边界线的国情需要.为加快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应该加快边境地区的农业发展;改善边境地区基...  相似文献   

6.
国家在边境地区实施"三免费"教育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考察了思茅边境民族地区实施"三免费"教育情况,总结了其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搞好此项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兴边富民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边境地区快速发展,扶持边境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致富奔小康为主要导向的一种全民参与的少数民族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执行主体、执行对象、执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都为政策效果提供了支持,也都会导致执行的偏差。为此,执行者对政策执行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贯彻落实能力、压力承受力,要注意防止由于政策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好,造成政策执行的偏差,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要注意目标人群会给政策的执行者施加一定的压力,最终导致执行的偏差。  相似文献   

8.
湘部渝黔省际边界地区位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格局的交接地带,政策差异明显.政策差异使该地区各接边州(市)、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失衡,对区域经济协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国家应实施有别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关于中西部过渡地带的特殊政策,把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纳入"兴边富民行动"范畴;省际边界地区应打破行政界限,实现政策同步,加强经济协作.  相似文献   

9.
具有战略意义的兴边富民行动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开放,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应与沿边双向开放的态势相适应,深化兴边富民行动内涵,体现出系统性、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改善支撑方式,转变战略内涵低估的消极状态、封闭思维状态、市场孤立状态,建构凸显边境县域比较优势;发挥边境地区地州发展中心聚集辐射功能,形成由地州中心城市面向边境县域与面向内地市场双向拓展与聚集的扇形支撑结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推进有助于完善扇形结构功能的制度创新,从机制、理念、自主选择和家园建设等方面为扇形结构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0.
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的实施对边境口岸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安排是边境口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当前,现行政策在加强口岸建设、推进兴边强边政策进程中受到边贸优惠政策、地缘政治风险、边境口岸城镇文化建设、社会民生建设和资源分配方面的宏观制度设计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兴边强边,不仅带动了边境口岸的发展,也拓宽了边境口岸基层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坚持每年为民办好10件实事,已成了自治区政府连续多年的行动。 2009年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是:社会保障惠民工程、教育惠民工程、乡村社会服务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沼气池工程、兴边富民和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廉租住房保障工程、茅草房改造和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防火工程、大中型水库移民和桂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处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实现可持续脱贫还面临不少挑战。要实现健康可持续脱贫,关键在于构建与优化长效脱贫机制。要处理好产业扶贫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降低扶贫产业发展对减贫政策的过度依赖;加强教育引导与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提高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性;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带来的压力;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边境贫困地区的开放发展,实现兴边富民。  相似文献   

1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可以有力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缩小地区差距,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为此,作者提出了需要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和完善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等。  相似文献   

14.
延边地区对外开放度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延边地区充分利用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这一平台,初步形成了以边境经济合作区与口岸经济为主体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的升级与周边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延边地区特殊的区位优势与口岸条件,大力提升延边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有助于扩大合作领域,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兴边富民,对于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缅边境地区受特殊历史、地理和复杂的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贫困问题、国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边疆繁荣稳定和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地处中缅边境中段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创新工作方式,将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有机融合,全面推进精准脱贫,提升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然而中缅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财政保障困难、开放活边水平不高、不稳定因素复杂、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协调发展;全面推行"123"党建新模式,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提高脱贫实效,精准推进沿边群众居边脱贫致富;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增强边民凝聚力和向心力;补齐教育短板,彻底根除素质型贫困。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兴边富民”的重要方式,边境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边境地区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在韧性视角下,边境旅游影响表现为边境社会文化韧性、边境生态环境韧性和边境经济发展韧性;边境旅游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过程存在“边境地区开放—地方韧性损耗”的逻辑;在以去边界化、去边缘化和去地方化为主的边境地区开放作用下,边境旅游导致以吸收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为主的地方韧性渐变,产生安全冗余、安全均衡和安全滞后3种安全态势。应从开放适度、韧性强化和态势评估3方面入手,以应对边境旅游产生的国家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沿边开放战略及各种具体政策。经验证明,这种战略的实施对于实现利国、富民、安边、睦邻等目标是效益彰显的。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其区域中的边境城市与毗邻他国边境城市间的地缘合作,是取得这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相互合作中,双方交往产生了互动效应、互补效应、传导效应、联动效应、示范效应以及融合效应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合理的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促进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撤县(市)设区"政策是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撤县(市)设区"政策是否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需要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共101个县域样本面板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政策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从政策实施的具体区县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两个层次进行效果检验,以综合研判"撤县(市)设区"政策对经济发展、区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体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加快经济发展进程;"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具有明显地区差异,重庆市的实施效果优于四川省;政策实施的促进作用为短期激励,且需经历一定适应期方能充分调配市政资源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激励作用会随时间逐渐减弱。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产业聚集效应在政策实施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可通过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区域内大量企业聚集而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产业聚集效应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交流与提升分工合作效率,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政区划,应考虑各地区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区划调整政策;协调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根据区域未来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城区功能定位与县域发展格局;提升政策实施经济效率,科学合理挖掘资源潜力,优化区划调整内涵。文章从理论假说出发,经过系列实证分析检验,对典型内陆经济增长极县域经济区划调整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拓展区划调整影响效应研究,可为地方政府行政区划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新世纪我国民族问题以及民族自身发展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民族自身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硬道理,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实施民族发展,建设文明民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研究广西扩大边境贸易,繁荣和稳定边疆的对策,我们在调查广西七个边境县(市)的基础上,于最近对云南省的边境经济贸易进行了对比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所得启示以及我们的建议报告如下:一、云南省边境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及基本经验云南省现有26个边境县(市),分别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接壤,边境线全长4060公里。自从1985年省里宣布将27个县市(德宏自治州全州开放,故地处内地的梁河县也列入)作为边境贸易地区以后,已取得显著成效。集中表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