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生态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无力感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根源于“德”—“育”生态的危机,德育模式必须与一定的道德精神相适应,这种适应不是个别要素的适应,而是教育生态的适应。“德”—“育”生态是在教育学意义上决定德育效力的重要概念。现代中国德育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并致力于“德”—“育”生态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新的“德”—“育”生态的建构是走出转型时期德育危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持久施教的场所。家长在与孩子共处交往中居于重要位置,“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对“真爱”认识不足,常“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进行伪爱性掠夺和强制性控制行为。具体表现为:过高期望、溺爱放纵、打骂有理、教育焦虑、盲目攀比和功利小我等心理及行为,需要家长合理调整期望值、慎用家长管教权、管理好自身情绪、提高陪伴质量、构建平等亲子观、遵照“教育一致性”和身体力行示范等,给予孩子恰当发展定位、严而有格的爱,使孩子沐浴在阳光中,享受亲情陪伴的温暖,获得独立自由成长,达到知行统一、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却不容乐观。文章针对家庭中素质教育的现状,指出应以培养健康人格为核心,转变家长观念,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区等各个环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织就一张“防护网”。以家庭为依托,突出体现“一颗心”孩子的健康成长,牵动着百万家长的心,涉及百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未来。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家庭能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帮助子女塑造美好的心灵;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就会…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两孩政策”效果低于预期且“三孩政策”落地的背景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尤其托育服务成为迫切、刚性的民生需求。以福建省内1 030名0~6岁孩子的母亲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该群体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福建省家庭入托率为29.61%,未入托家庭中存在入托意愿的超过63.17%,入托机构类型主要为民办幼儿园托班,孩子带养地和孩子数量影响婴幼儿家庭是否选择送托;家长送孩子入托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主动送托,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最看重的因素是园区环境和硬件配备,在托育服务形式的选择上大部分家长偏好日间托形式;打算送孩子入托的家庭中,87.78%的家长希望托育费用在每月3 000元以内,83.26%的家长希望送托距离在2km以内;部分家长不愿送孩子入托的最主要原因是出于安全、健康等方面的顾虑。政府应在科学发展婴幼儿家庭照护的基础上,对托育服务挖潜增量,通过多种途径优化监管,不断提升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质效。  相似文献   

6.
“鸡娃”指父母试图通过强心理预期、强家庭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持续投入,以期达到提升子女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的目的。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赋权使个体“鸡娃”教育行为的信息生产成为公开分享的教育行为可参考范式,在互联网用户的相互模仿下演化为“鸡娃”群体行为,形成中国社会现实环境和互联网虚拟环境同构的“鸡娃”现象。父母由于“鸡娃”现象的群体压力产生教育焦虑,通过互联网空间的情绪分享和感染,形成了“鸡娃”情绪的社会化传播。为此,要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背景下对“鸡娃”现象进行有效治理,促使家长形成理性的教育参与,有必要从行为、情绪以及观念三个方面入手,消解“鸡娃”行为的模仿,阻断“鸡娃”情绪的传播,推动“鸡娃”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哲学、心理学、系统论三方面分析了家庭实施幼儿道德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从四方面分析了家庭实施幼儿道德素质教育的优势;着重探讨了家庭实施幼儿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旨在说明“以德育人”是家庭幼儿素质的大根本;家庭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从新的角度审视《论语》中的“成人”文化意识 ,研究了以“仁爱”为核心的孔子“成人”教育 ,与今日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异同 ,分析了从古代“君子不器”的“成人”型人才观 ,到现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观的区别与联系 ,从中发现“成人”教育中包含着的素质教育思想。虽然古今有时代的本质差别 ,但却又有诸多一致性。研究“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并把它与“全面素质教育”加以比较 ,可以启迪和提高对素质 ,尤其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家长强烈的起跑线意识的催化下,“教育外包”在我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育外包表现为教育责任的外包和情感生活的外包,它不仅带来亲子关系的淡化、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父母教育责任的分化,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对此,应从家长自身、社会以及家园合作三方面以规避目前“教育外包”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加强素质教育 ,是 2 1世纪教育的时代特征。高师教育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因此 ,高师教育自身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本文根本教学实践和有关教学理论 ,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改革“语文学科教育学”的教学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运用自编《幼儿园大班家长焦虑状况量表》对471名幼儿园大班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大班家长因幼儿入园产生的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教育焦虑、安全焦虑和生活适应焦虑。整体而言焦虑水平中等偏上,但不同维度得分之间差异较大,教育焦虑层面上的分值明显更高,而安全焦虑的分值水平相对最低;幼儿园大班家长焦虑在角色、年龄、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学历、胎次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母亲焦虑更多,在教育焦虑和生活适应焦虑方面,城市家长焦虑水平高于农村家长,安全焦虑上农村家长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家长。低收入、低学历、首胎家长焦虑水平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大班家长分为教育适应焦虑型、安全焦虑型以及中等焦虑型三种类型。针对幼儿园大班家长焦虑问题,应特别关注教育及生活适应焦虑的解决,重视母亲、低社会经济地位及首胎家长的焦虑调节,提高家长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帮助其做好幼小衔接。  相似文献   

12.
高校开展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对改进、加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 ,推进新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为实施这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 ,必须树立高校教育的大德育观念 ,着眼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系统化的德育工作格局 ;以全员育人为根基 ,贯彻邓小平理论于“三育人”的工作中 ,并努力使“三进”工作步入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末,“教育美”是继“素质教育”、“主体教育”之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出现的又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和“教育美”有着不同的视域,“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主体教育”是针对“灌输教育”而言的,而“教育美”则是针对“教育异化”而言的。“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是“教育美”的早期表现形式,“教育美”是对“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总结和超越。从本原上讲,“教育美”是教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本质上讲,“教育美”是美学精神在教育中的敞亮与澄明;从方法上讲,“教育美”是师生间立美和审美的统一。“教育美”是对中国教育美好明天的描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总有教育家长的冲动,这种冲动表现在"家长执照""家长学校"等所谓创新上。家庭比学校古老得多,家长过去一直主导着子女的教育,但如今家庭、家长的教育地位前所未有的下降。中小学及其教师教育家长的冲动正是家庭、家长教育地位下降的反映。问题不是不能教育家长,而是谁有资格教育家长。家长教育属于成人教育、非正规教育,只有成人教育机构才有教育家长的资格与能力。对中小学及其教师来说,家庭、家长是与他们处在平行位置的平等教育主体,是合作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对象。中小学及其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不是成人教育,不具备教育家长的资格与能力。越界而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包括削弱家长的教育能力,放大学校教育体系的缺陷等。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健康第一”思想的阐述,探讨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和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表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不可抗拒的,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健康教育”正是顺应这一社会历史要求提出的。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总有教育家长的冲动,这种冲动表现在"家长执照""家长学校"等所谓创新上。家庭比学校古老得多,家长过去一直主导着子女的教育,但如今家庭、家长的教育地位前所未有的下降。中小学及其教师教育家长的冲动正是家庭、家长教育地位下降的反映。问题不是不能教育家长,而是谁有资格教育家长。家长教育属于成人教育、非正规教育,只有成人教育机构才有教育家长的资格与能力。对中小学及其教师来说,家庭、家长是与他们处在平行位置的平等教育主体,是合作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对象。中小学及其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不是成人教育,不具备教育家长的资格与能力。越界而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包括削弱家长的教育能力,放大学校教育体系的缺陷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实际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仍偏离于教育应该采取和达到的目标。并通过对教育本体的分析 ,阐明了教育对人性及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价值。最后指出 ,从“素质关怀”转向“教育关怀”,使教育全面关怀人的素质发展 ,从而使教育过程“素质化”,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与关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幼小衔接”中家长作用如何发挥受到教育界极大关注。由于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方法的引导,在各种宣传的误导下,家长盲目“提前学习”、热衷“超前教育”、对幼儿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持怀疑态度,家长积极参加各种“幼小衔接”辅导班,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传递了“负能量”。应通过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积极参与幼儿学习、维护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与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合作,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幼儿园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幼儿园教育理念的日益更新,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理念的矛盾导致家园沟通不畅。新西兰“学习故事”不仅是学前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幼儿教育评价方法,也是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科学育儿,促进家园合作的新途径。幼儿园应以“学习故事”为契机,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进而鼓励家长尝试撰写发生在家庭的“学习故事”,形成家园合力。  相似文献   

20.
长云 《社区》2003,(17):42-42
“食育”在日本并不是新用语,据说在明治末期(20世纪初)已与“体育”、“知育”、“才育”、“德育”并称为五育广泛使用。最近在日本复活的“食育”一词,正如文字表述的那样,是指“食事教育即言传身教”,也就是让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懂得进食的乐趣与重要性,并让他们掌握过理想的食生活的能力;进而在孩子们进入学童期后,推动他们独自考虑保持健康、个人判断选择对身体有利的食物的学习。在日本社会对食品的安全性、食物与健康的关心日益高涨之中,把“食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保育院和中小学不断增加。而且,创造与支援一个易于实现“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