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随着打工族的兴起,留守学生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敏感话题。我校2005—2006学年度留守学生113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达到43名;2006—2007学年度留守学生达到312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有78名。由于监护人的缺位,留守学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用“为人生的艺术”概括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新潮”作家群的文学观由来已久。他们的小说创作活动通常被归结为批判现实,改良人生。这一概括并无不当,却显得粗疏。它揭示的只是文学家对待生活的态度,无力反映作家表现生活的独特方式。五四时期,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人生选择的作家们,表现生活的方式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破解学生读不懂古诗的难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古人的读诗方法,结合古诗的句法结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实施“断”—“译”—“联”—“对”四步赏析法,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心领古诗表面文意,神会古诗情志内涵。  相似文献   

4.
20000多首唐宋词可以看作是词人们以词的方式书写的人生答卷。他们认为,第一,人生是“浮生”;第二,人生须当“及时行乐”。他们在平凡生涯中“享受人生”,包含着获取审美愉悦和热爱生活的合理性,也是当时社会经济高涨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而引起的人的个体价值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升值”。也正因为唐宋词人更其看重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因此无论在哀叹惋惜“浮生”虚空方面,还是在“全方位”地享受人生方面,词的思想蕴含和艺术表现都比前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细腻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负责的高校辅导员的“负责”两字内蕴着能随身携带高洁品性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充分凸现人格魅力,并以此深深感染、启迪学生,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既彰显了辅导员自身也承托了学生,拥有了“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联合国下属的老年研究机构对20多个国家的55—79岁的600名民众进行了一项生活方式调查,结果发现,高龄者大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较接近传统上对老年人的印象,被称为“清心寡欲保守传统型”;其次是喜好锻炼、心地善良的“乐观友善健康平和型”;第三种是热爱大自然,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精神的“终身学习自我挑战型”;最后一种则是神采奕奕、朝气蓬勃、行动敏捷的“享受人生乐天行动型”。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追求是越上“同天境界”,从而成为圣人。然而,圣人并非因其高远的境界而“出世”,而是“即世”又“出世”即“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正因为如此,圣人是适宜为王的。冯友兰不仅对此进行理论探讨以引导社会,而且自己亦在此哲学观念下度过一生。即,成为圣人,进而成为王,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8.
对他而言,“无我”更多地体现了责任、热游口包容。“有我”则是没有迷失自己,守住自我。正所谓.畅游于“有我”与“无我”之间,方得通达人生  相似文献   

9.
铸造“师魂”,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目的、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陶冶“师德”就是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培训“师能”就是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师魂”、“师德”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讲述库文轩、库东亮父子在河流与岸上的故事,书写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荒诞的人生境遇。作品中人物命运围绕“河”与“岸”展开,“河”与“岸”的对立,为他们的人生写下注脚,成为人生的形象化隐喻:既代表着人生的安稳与漂泊两种状态,又象征着自由与束缚这两种人生境遇;同时,在二者的对立中还表现出生与死的人生命意。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生的定义,在中国的词典上大多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被表述为:“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一曰“生存”,一曰“表演”,中西不同的文化色彩可见一斑。“人生”的定义@佚名  相似文献   

1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崇尚自我”是德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是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题。作者指出 ,要正确认识“崇尚自我”必须要 :科学认识“人生价值”的内涵 ;正确把握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 ;正确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最终才能完善自我 ,培养健康自我。  相似文献   

13.
“君子”,是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人格境界。古往今来,中国各哲学流派对“何为君子”的问题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论及。本文以对“善悟”和“有度”的阐释为契机,以历史上各家君子之说(主要儒、道)的共同点为基础,试图把君子之德浓缩在“善悟有度”的结构上,并兼论这个结构的审美内涵和它与中国“礼—乐”文化的渊源。如果“善悟有度”可以作为“君子”的集中体现并得以强化,那么势必会对现世人生有较大指导意义,这正是笔者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一生中最富理想的时期。这段生活,主要是情感的历程,是对未来生活观、世界观的探索和追求,是整个人生的思考和觉醒。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引导和教育是一件纷繁的工作。要想取得相当的教育效应就得“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教育者而言,第一是了解他们  相似文献   

15.
北京话(1750-1950)“正”类副词主要包括“正”、“正在”、“正然”、“正自”等四个。“正”是“正”类副词中最重要的一个,由“远行、长征”义慢慢虚化而来。同现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中的“正”可以用在“正+VP”和“正+VP十之间/间/之时/时/之际”结构中;随着副词双音化的发展,“正在”、“正然”、“正自”相继出现。“正在”在1750——1950年间,与“正”相互竞争,并取得了优势,在现代汉语中成为“正”类副词语法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正然”、“正自”则在这段时期内,慢慢退化,并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16.
人生至境是人对理想生活处境的终极性描绘,也是先哲们求解人生问题的重要体现。作为中西文明的重要思想者,亚里士多德与庄子都对此给予了丰富的阐释。立足跨文化的比较视域,两位先哲的人生至境可相应地从5大维度进行比照:样态形式——“闲暇”与“逍遥”;通达途径——“沉思”与“坐忘”;价值旨趣——“至乐”与“无用之用”;理智角色——“崇智”与“去智”以及人格形象——“完人”与“至人”。虽然亚里士多德与庄子均将人生至境指向了内在精神性的自由之境,但在5个维度上都既有相通性又有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文化于始源点上的汇通与分野。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好教,一讲就懂,点到就通,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或许还能够举一反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的学生不好教,不管你怎样讲,他就是弄不懂,理解得不深不透,成绩较差。说到底,这就是有的学生“悟性”好,有的学生“悟性”差。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南阳众多的作家里面,周熠的创作是较有特色和个性的,他也是近年来崛起并呈上升趋势的“南阳作家群”里唯一融小说、散文、诗歌于一身的三栖作家,而他创作的主要成就却表现在他“为人生”的乡土文学方面。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被全国一些报刊刊登并转载也说明了这—点。由于论题与篇幅的限制,我们在这里且不论其散文与诗歌,仅就周熠新近出版的小说集《杏儿黄熟时》(河南人民出版社)谈谈自己在解读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新冠疫情给五年制高职学生演绎了一场“生命大课”,它打乱了人们正常、自由的生活,同时引起人们关于生命新的思考。目前五年制高职在校学生一般在15—19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期,部分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甚至发生自杀、他杀、校园暴力事件等问题,他们对社会问题似懂非懂,但是自我意识逐渐确立,  相似文献   

20.
围绕“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从“教师—学生”“线上—线下”“理论—实践”3个层面呈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从思政内容挖掘及课程设计着手,实现思政目标与语言目标的有机融合;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和谐向上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坚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互长,师生均取得一定程度进步,教学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