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建平 《学术交流》2006,(10):140-144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新生中产阶级的消费明显处于节俭与奢侈、激情与理性、主动与被动、雅与俗、个性化与阶层化的两极张力之中。从理论上看,中产阶级消费行为中的这种困惑与矛盾源于其由来已久的中间层的敏感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同;就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具体消费实践来看,它与这一新生社会阶层的突生性及社会转型时期的消费观念、行为的转变密切相关。分析与理解这种消费张力的缘由、表现、发展态势及其潜在风险,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分析与估价中产阶级的消费镜像,同时也对这一发展中的社会阶层的未来有更为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陈曙红 《学术交流》2006,1(9):127-132
中国近年来兴起了教育消费的热潮,教育消费热的主体是新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没有生产资料,需要以脑力劳动为生,他们既热衷于教育消费,也有能力进行教育消费。教育消费热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体制化文化资本,其实质是在竞争文化资本的合法性地位。在“文凭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在新中产阶级个人职业、财物、土地、社会关系等可利用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教育消费可以成为资源转换的中介之一,即通过教育消费而获得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运作转换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其他的符号资本。教育消费的外在动因是追求文化资本,而对于追求文化资本的个人来说,文化资本还意味着隐藏在其后的社会收益,“投资于未来”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功用性认识。文凭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准入证书,是现代社会理性发展的结果,但过分偏重学历的竞争,却会导致社会的浮躁和功利的教育消费态度。  相似文献   

3.
伦理的开端与公共伦理的理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兴 《浙江学刊》2004,(6):161-165
每个人都是首先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保存自我是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因此"我是我"是个体生存的最初原则.然而,由于这一原则的主观性和非社会性,使得它与人类的现实本质--社会性相悖谬.因此,它必然要上升为"我是人".正是由于"我是人",使人类开始了伦理的生活,也使公共伦理有了现实基础和基本原则.本文通过"我是我"到"我是人"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推演,从"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从个体理性"到"公共理性",从"抽象理性"到"现实理性",揭示了伦理的内在原点和公共伦理的理性实质,彰显了埋藏在人类公共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逻辑线索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消费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加速了消费社会的到来,致使消费出现了异化,即本来是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消费变成了一种违背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消费.如何消解异化了的消费,使消费回归理性,从而促进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这正是消费伦理的理论指归,也是对消费合理性进行追寻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价值取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消费方式的交融,尤其是受西方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在我国引发了消费伦理的变革。传统的节俭型、分配型和储蓄型的消费伦理,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物质的相对匮乏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消费伦理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享受型、信贷型、绿色型和符号型消费伦理观产生。从国情出发,我国现阶段消费伦理要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相适应。构建国人自己的消费伦理观应着眼于:消费者肩负起合理的消费责任;通过消费伦理体系的正确导向,对青少年进行消费教育;构建适度消费的消费新观念。  相似文献   

6.
我国消费伦理研究普遍从消费者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者只要能够认清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借鉴我国传统的和西方的消费思想,就能形成自身正确的消费观念,并且通过主体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就能达到消费伦理的改善.伦理是主体和客体间各种关系的规范体系,关系的生成在于主体和客体间的契合,规范的效力取决于主体对规范价值的认同和对规范的实现能力.消费社会的本质是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因此,消费伦理研究不仅要研究消费者主体,还要研究造成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的非消费者主体因素,即研究如何通过消费引导机制使消费者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如何通过消费生成机制使消费者拥有规范能力,如何通过消费保障机制促进消费者在消费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石庆环 《求是学刊》2012,39(4):138-144
从黑人中产阶级的构成、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压力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在20世纪的发展演变.并进一步指出,20世纪美国黑人中产阶级无论在主体构成上,还是在社会地位变化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美国黑人中产阶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白人和黑人社会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润年 《唐都学刊》2010,26(3):38-42
消费伦理是构成经济伦理的一个环节。消费伦理的原则是引导人们树立先进、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对消费的伦理评价与经济评价不尽相同。人们的消费伦理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的现象并存,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大量存在,消费决定生产使资源环境安全失去保障,大众消费的理性不足而感性有余,不顾自身能力的盲目消费。在消费伦理建设中,首先要重视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研究;其次要加强消费伦理文化的宣传;第三要开展社会主义消费荣辱观的教育;第四要积极开展消费伦理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9.
邹俊滔 《社科纵横》2013,(2):227-228
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科技理性的选择过程。科学家用工具理性还是用价值理性来指导自己的价值选择,直接导致其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如果一味追求科技的工具理性,就会使人类疯狂的追求物质的发展而扼杀了生命意志和精神生活。为此我们应该在保证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下引入科技的价值理性,用科技的价值理性来规范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用科技的价值理性来引导和规范科学家的科研行为及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从而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慈善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作为消费伦理对文化向度的一种折射,慈善文化是财富伦理思想的重要心理积淀,是大众消费行为伦理化的风向标,是社会消费心理和谐的调节器,因而慈善文化建设是建构新时期消费伦理的重要支撑.慈善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必须普及以仁爱关怀为价值维度的慈善理念,完善以民族特色为底蕴的传统文化,建立以社会公正为主导的责任伦理,倡导以现代公益制度为内涵的互助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新生 《求是学刊》2007,34(2):21-27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变化,对于认识消费社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但消费社会的问题根本还在于它创造了一种使人类迷失了生活方向的物化的逻辑,其表现便在于文化上的衰败。公共领域及其创生能力的衰败,与科层制的现代组织原则对公共生活日益深入的宰制有着密切的关联,抵御这种宰制的希望在于建构起一个健康的文化批判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公共理性。它应是一个不同于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体系的社会生活领域,是一个超越了生产和交换的直接利益目的的伦理领域,是一个建构公共生活意义的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2.
法制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而法治却是西方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究其深层原因,是西方社会结构变迁之特殊性使然.而这一特殊性就在于西方中产阶级的兴起,它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也使其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轨迹.西欧中产阶级的兴起,为法治的形成奠定了社会结构性基础,使近代法治得以确立.而美国作为移民社会,其缔造者以身份普遍平等的中产阶级为主,他们建立起现代最为先进的民主宪政体制,成为众所接受的政治规范.因此,推进中国的法治进程也必须从建构法治的社会根基--中产阶级着手.  相似文献   

13.
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变数,不是一对一的单变函数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互动关系;学术界探讨的只是中产阶级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理想类型”,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中产阶级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演变规律;理性地分析中产阶级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理想类型”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演变规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发展、政治参与以及政治社会化具有良好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灿新 《探求》2010,(3):76-77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制度伦理研究:寻找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一书,是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李仁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制度伦理建设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拓展了制度伦理研究的新视域,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值得推介的伦理学新作。  相似文献   

15.
消费活动由消费主体的需要和客观自然对象两个环节构成.消费活动包括两个基本原则:自然生命原则和精神原则.当代消费异化的实质是对消费原则的背离.由此产生了违背个体生命的消费异化、危及后代人生存的消费异化、符号消费的消费异化和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消费异化.只有遵从消费活动的两个根本原则,消费伦理或伦理的消费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中产阶级作为市民社会的主体,通过其对自由、平等、权利的理性诉求以及与集权和专制的对抗,成为法治社会的阶级结构性基础;中产阶级的多元财产诉求,通过对财富的占有、对技术的支配、对消费的拉动成为法治社会的经济均衡性支撑;中产阶级把追求平等和消除不自由作为政治目标,把自由贸易、平等交换、互惠互利、尊重规则和契约作为经济追求,逐渐形成了中产阶级的理性精神,构成法治社会的思想主流性导向.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集中体现为理性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不仅是科学知识与认知真理的确定性基础,也是现代意识的源头.然而,由反思哲学所确立起来的理性主体,不仅在自我关涉与自我捍卫中表现为与"他者"的对立与分裂,同时,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又在自身的确定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中,展现出一种自我绝对化的趋势而蜕变为一种理性神话.因此,理性推动了自身定位,同时也迎来了自身否定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分工体系,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依赖于其他人来解决他所面对的绝大多数问题,从而使得每个人都处在了依赖性的权力关系之中。为消除这种关系所蕴含的不良后果,现代思想家们构造出了一种代表伦理,要求被依赖者成为依赖者的代表,并对后者的利益负责。由此,代表伦理成为了现代政治的建构基础,它试图在无法保证所有人利益之实现的前提下保证所有人的利益都有人负责。但同时,在要求代表对其被代表者负责时,它也就豁免了他们对其不代表者的责任,最终导致对社会中少数个体与少数群体利益的排斥。要克服代表伦理及其政治实践的局限,我们需引入服务伦理,通过要求代表将其不代表者的利益纳入决策考量来促进所有人利益的共生共在。  相似文献   

19.
朱富强 《探求》2002,2(5):38-41
人们之间的合作及互动形成习惯,合作伦理的扩展就造就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初意义上说,文明就是要求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存在分歧,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从经济学角度看,文明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从多次博弈中探寻合作的结果。但是,西方的崇尚个人征服主义的“浮士德”文明却简单地将达尔文的“弱肉强食”法则从自然界搬到人类社会,依靠武力为此发展开路。这种文明与人类的最终发展相背离,并已经为此付出了越来越高的代价。相反,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强调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重的东方文明,却越来越凸显了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俄罗斯的中产阶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问题是俄罗斯学术界多年热烈讨论的课题。本文对俄罗斯学者关于有无中产阶级等问题的讨论作简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