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正> 宋元时期,广东的农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历史跨进明代,广东的农业出现了腾飞,和江浙一起.走在全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前头.有明一代,广东农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的大量兴修;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耕作技术的改进和耕作制度的发展.而集中到一点则是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宋应星,江西奉新县人,生于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宋应星生活的明代宋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东南部地区的商品红济比较发展,资本主义已经萌芽,若干城市在生产部门与技术上逐渐产生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农业方面商品性作物日渐增多,制造业方面百货加工有显著发展,商品流通方面白银成为重要货币。明代后期以来,统治阶级奢侈佚乐,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官场糜烂,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在学术思想上,务实之学  相似文献   

3.
最近,广东历史学会召开广东明清经济史学术讨论会。这是历史学界第一次举行有关这个专题的讨论会。会议认为,中国自明代中叶起,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冶铁业比较发达,当时已广泛采取雇工生产。农业中的蚕桑、甘蔗(制糖)、养鱼、蒲葵和花卉生产已形成专业性生产,部分采取雇工生产形式。明清时期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之一,广东的社会经济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开展对广东明清经济史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讨论会着重研究明清时期广东的社会经济在全国的地位、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状况、商业、交通以  相似文献   

4.
<正> 当前,我省农业生产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性生产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之中,在两个转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青海农业生产主体的粮油作物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我省粮油作物的发展战略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围海造田与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广东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大量土地被开垦,其中与海争地、围海造田是珠江三角洲劳动人民的重要成果,它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生存危机。然而,在充分利用滩涂造田的过程中,也使珠江三角洲乃至广东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带来了严重的水患,影响了水利灌溉、渔业生产和海产养殖,对物种的繁衍造成不利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明代广东造船业问题,迄今尚无专文论述。本文先追述明代之前广东造船业发展的大势,继而论述明代造船业的概况,最后探讨明代造船业发展大势改向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广东位于祖国的南陲,其东、南、西三面濒临南海,以南海与太平洋相接,又有海峡与印度洋相通。广东的大陆区内,有众多的河川,尤其珠江三角洲更是密集的河网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造船、航运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造船业的进步取决于社会航运业对船舶生产的需求。广东因渔猎活动的需要,古代便以造船业发达著称。蛰居广东的越人,自古就“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  相似文献   

7.
<正> 广东农业生产结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突破了长期存在的“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格局,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结构.下表反映了广东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情况,到1990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低于50%.其结构变化值,1949—1978年29年变化只有19.2,而1978—1990年12年变化却有37.8,说明了改革开放期间结构的剧烈变动.在这一变动过程中,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亦由1978年的68.4%降至1990年的46.1%,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93.7%降至67.7%,分别降了22.3和26个百分点,反映出在农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8.
明清广东人口流动概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广东的人口,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重大变动.这一变动,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增长①,而且表现在分布上,越来越显示出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各地区之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以及经济上的不平衡状态,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人口从人多地少的地方流向地广人稀的地方,从艰于谋食的地方流向易于谋生的地方.这是明清广东人口流动的一般趋势.大致说来,广东地区,就山区而言,在明代以前,除了交通方便、居民集中的河流两岸、山间平原、盆地农业较为发达以外,大部地区还是处于地广人稀,原始森林密布的未开发或开发很不充分的状态.因此山区是容纳流动人口的主要场所.山区荒地广袤,森林密布,不仅吸引农业人口前往垦荒耕作,同时因其资源丰富,还吸引手工业人口前往开山冶铸、烧炭或开发其他自然资源②.在平原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及韩江三角洲,人口稠密,商品经济活跃,手工业发达,吸引了本省及外省的工商业人口前往经营工、商业,或吸引外地农业人口在平原的边缘地区开荒.由于广东特殊的地理因素,本省的相对过剩人口也不断向海外迁移.同时毗邻广东的桂、楚、赣、闽、台等省也不断接纳广东的移民.  相似文献   

9.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很长的一段岁月,广东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其增长速度甚至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农业生产长期萎靡不振.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条:一是“左”的路线、政策的干扰.“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连绵不断,弄得人心惶惶,兼之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极大地挫伤、压抑了广大劳动者从事生产的积极性.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全国一个样.二是广东地处沿海国防前线,不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国家出于战备的需要,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安排在广东的大型建设项目很少,兼之广东省本身的矿产资源缺乏,也严重制约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的发展.靠一点农业、轻工,经济难有起色.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古代史上,广东出现过两次堪称农业发展的高潮时期.一次是明朝中后期,一次是清朝乾隆年间.后者又超过了前者,成为广东农业发展的顶盛时代.清初,广东农业之从高潮滑向低谷,使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遭到极大的破坏.其主要原因在于从顺治到康熙初二十多年间战争和迁界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以战争而论,顺治年间广东人民的抗清战火燃遍全省各地,且长达十余年,而李定国亦于顺治九年(1652年)、十年、十一年三次进入广东抗击清军.清朝军队的烧杀掳掠,使许多地方“井里萧然”.以  相似文献   

11.
“理論战线”1960年第2期,登载了黄永軾同志的“农业怎样成为国民經济发展的基础”一文,提出“要使农业成为国民經济发展的基础,必須实現农业的技术改造……”,“作为国民經济发展的基础的农业必須是自給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的农业”等论点。我們的認識和  相似文献   

12.
陈冬生 《东岳论丛》2003,24(2):97-101
明代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在耕作制方面 ,北部地区以麦作为中心的二年三熟制与南部江南一带的稻麦二熟制都得到进一步确立 ;2 .在耕作栽培方面 ,无论南北农业的耕作与管理都趋向更精细化方面发展 ;3.在生产经营方面 ,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 ,动植物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型农业经营已在江南部分地区萌现。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当前 ,根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这一基本国情 ,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 ,是十分迫切的重大课题 ,而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优良传统相结合 ,因此 ,研究、总结我国传统农业之精华 ,不仅具有重建文化的学术意义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价值规律对人民公社生产方面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方针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由于当前人民公社所有制的性质还是集体所有制,在分配上主要地还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因而人民公社的产品,除了留作社内生产所需的种子、饲料、部分自产自用的生产资料、以供给制方式直接分配给社员消费的部份以外,其余都是当作商品来处理的.  相似文献   

14.
明代广东地方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与当时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但同时也与当地士绅所开展的地方教化运动息息相关。本文考察了明代广东士绅的有关地方教化内容、途径、手段及影响,兼及探讨了当时广东社会经济变革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我国农业经济正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为了适应并推动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大胆改革,从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作风上实现四个转变: 一、指导思想上从抓自给性生产转变为抓商品性生产  相似文献   

16.
<正> 明清时期是广东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阶段,珠江三角洲的全面开发使广东经济走向全国的先进行列,在农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之上,广东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勃兴.在清前期,广东手工业生产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它对广东近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一时期的广东手工业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东莞共考出举人529名、进士76名,在广东各州、县排名中皆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与南海县并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县名列第五;还出现了18个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排名第四;另外,东莞举人在明代初期、中期和后期广东举人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科举实力的不断加强。明代东莞科举群体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任官行政、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自然灾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社会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了明代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大规模迁徙;二、严重破坏了明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三、为明代政治演进提供了重要契机;四、影响着明代一些地区社会风俗的形成和流传。  相似文献   

19.
近代广东社会文化的历史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国文化从整体上说是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文化,但由于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因而各个民族各个区域的文化又相对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特色鲜明、且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突出影响的区域文化,当首推广东文化.明代以前,广东“文化常后于中原”①;到了清代,广东文化已渐能与中原、吴、楚文化比肩;而在近现代史上,由于广东文化植根于多样而开放的环境、且属于相对未曾“专化”的文化类型,因而具有容纳外来文化和更新自身文化的若干机制,形成兼融古今、涵摄中外、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广东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工业结构轻型化,现代轻工业发展迅速.2、在农业中,经济作物和水产品具有优势,粮食生产不能自给.3、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其变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对省外、国外依存度高,外向型经济结构正在形成.总的来说,这些变化是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