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释学在二十世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文中通过勾勒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利科的解释学理论而回顾了解释学在本世纪的突破性发展。作者认为,二十世纪是解释学繁荣与发展的决定性时期。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则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将方法论的解释学理论发展为一个基础的存在论问题,第一次将解释看作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伽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语言性和历史性的思想则使解释学最终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实践哲学。利科的解释学则通过揭示理解的中介性和理解对象的文本性,使得方法论完全合法地成为哲学解释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曾枝盛 《唐都学刊》2003,19(4):26-29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解释学是凸显于当代思想论坛的三大思潮,看起来三种思潮互无关联、毫不相干,但事实上,三种思潮之间不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互相交汇、互相促进.解构主义脱胎于解释学,解构主义和解释学是后现代主义的前提或思想前导和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亦促进了解构主义和解释学的发展,当代所有解构主义、解释学之作品概无例外地归为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学者G.B.麦迪逊的《后现代解释学》①作为一家之说,在当代西方颇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并非系统叙述后现代解释学的专著,而是作者写于不同时期的11篇论文的汇编。它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人物与主题。第一部分,作者主要对当代西方几位在解释学上有重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4.
法律解释学是解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代西方很有影响。本文测重介绍法律解释学在近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西方学者就法律解释学内部的一些重大问题所展开的争论,以便读者深化对这一学科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权力化生存方式、物化生存方式、能力化生存方式三种生存方式交织并存,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复杂图景。这一复杂图景的表象可以从三个媒体流行语的分析中得到揭示:“拼爹”,折射的是权力化生存方式;“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不愿坐在单车后边笑”,暴露的是物化生存方式;“给力”,彰显的则是对能力化生存的强烈呼唤。  相似文献   

6.
对于伽达默尔哲学的分期问题,研究者们大都认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大体上经历了早、中、晚期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为前解释学阶段、中期为解释学阶段、晚期为实践哲学阶段.笔者认为这种划分不能说明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与他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实践哲学不是伽达默尔哲学的一个阶段,而是他的哲学解释学的主线.伽达默尔晚期注重对当代生活状况的反思,对诸如科学理性的弊端、人际关系中善的追求、人类的协商、友谊和团结等社会问题的论述,一方面是因为解释学的应用问题和与哈贝马斯等人的论战需要,另一方面更主要是因为其晚年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中期是解释学的建构阶段,实践哲学是一条隐含的线索,而晚期是解释学的拓展和应用阶段,实践哲学从隐线变成显线.  相似文献   

7.
西方解释学的历史演进及其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求是学刊》2006,33(6):43-49
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引进哲学,使解释学成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工具和方法论,其缺陷在于忽略了理解内容中所包含的真理,把理解活动看作原作者意图的重构,看作一种客观的静止的认识活动,从而陷入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之中。狄尔泰认为精神科学共同建立在人内心的体验的基础上,因而比自然科学更有理由成为一种科学,解释是我们把握精神世界的必要程序和方法;但他天真地抱有历史客观主义的想法,忘记了理解精神客观化存在的人本身的历史性,成为一种秘密的实证主义。海德格尔使解释学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本体论转向,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生存中必有领会,此在具有前理解和解释学循环的生存论结构。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之后,哈贝马斯进一步发展了解释学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解释学或者叫做深层解释学。  相似文献   

8.
以气论哲学为基础的中国气象文学在不同阶段一直都延续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气象现象在先秦至汉代成为领会“天意”的重要途径;魏晋至唐的气象文学中则主要呈现为物候学的特征;宋以后的气象文学中,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山水”面目被注入作者越来越多的主观情感;近代以来气象文学逐渐沦为气象科普之类的通俗读物。道、气、象是气象文学的基本范畴,雄浑、劲健、豪放、实境、含蓄、超诣等为其主要美学原则。倡导当代气象文学创作与研究,是跨越横于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间不可逾越之鸿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是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出思想家的时代,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设立了“本期学术人物”栏目,意在陆续向中国读者介绍一些对二十世纪的国外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国际学术人物。 本期介绍的大卫·霍伊教授系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思想家。他的The CriticalCircle: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中译本译作《批评的循环——文史哲解释学》)一书早已被中国读者所熟悉。近年来,他一致致力于福柯和哲学解释学的研究,积极参与当代西方有关后现代主义的对话和讨论。他发展了福柯的系谱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系谱学解释学”。霍伊教授是个善于思索、勤于笔耕的思想家,继《批判的循环》之后,他于1994年又出版了《批判的理论》一书,目前正在撰写另一本定名为《批判的抵抗》的著作。本期所发表的《批判的抵抗——福柯与布尔迪厄》一文便是该书的一部分,应本刊编辑部之邀,特意寄来先期在本刊发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批判》、《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也是霍伊很有代表性的二篇文章。加上编辑部特邀专家撰写的《霍伊对哈贝马斯的批判》,我们不难看出,霍伊是一位批判意识、参与意识很强的思想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他看作是一位“批判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学人在探讨任何问题之前已有一个理解的前结构制约着他们的探讨方向,这一前结构由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构成。从意识层面看,现念论、泛逻辑论、道德至上论这三种先入之见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人的思维方式之中;从潜意识层面看,意志主义、实用主义、自然主义这三种先在意向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人的思维方式之中。文章指出,当代中国学人要摆脱意识的先入之见和潜意识的先在意向所铸造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但通过自觉的反思和检讨,当代中国学人中的优秀分子能在行事和思维方式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儒学的层面剖析与重建途径─—论杜维明先生的儒学观柴文华,李秀云当代人类意识的流向呈现出世界性和民族性平行或交叉演进的态势。杜维明先生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懦学进行了现代解释学的意义转换,使他成为颇负声望的新儒学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李继凯 《唐都学刊》2001,17(2):79-85
鲁迅与茅盾都是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大师,在接受中生成的"鲁迅文化"与"茅盾文化",在文化积累、文化再生及针砭时弊诸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当代多元文化动态发展的视野里,应以理性态度来把握鲁迅与茅盾的当代性,从论争话语、人格特征、人生形态及文学影响等方面切实理解其当代性的"存在",而文学大师的当代性亦即意味着自我生命的延续和对当下文化创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与社会学理论批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处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批判了社会学理论中"正统共识"的观点,在批判与借鉴前人和当代理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创立了"双重解释学",并以此重申社会科学独特的研究性质与任务.他的"结构化理论"是"双重解释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本文试图理清二者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个新角度,从历史的深层的意义探索了共和国文学五十年的得失与规律性的东西。文章以“人学”作为线索,认为由五四运动所萌发的“人的文学”意识在其发展过程中分离的三条渠道流动着:即文学中的人性和人道意识,阶级的意识和民族的意识,而这三种意识原本是相通互补的,可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阶级斗争意识遮蔽了其他。文章不同意“文革”前十七年文学中没有人学意识的提法,认为在十七年文学中也有一条或隐或现的人学脉流;对新时期文学,文章认为它经历了三次人的发现,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次:第一次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觉醒,第二次是对国民性、民族性和人自身的审视,第三次则是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人生存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客体的祥和的文化生态环境,主体的充沛的人文意识,这两者对发展文学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文学权力:文学的文化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国华 《求是学刊》2001,28(4):74-79
文章旨在通过文学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资本来论证文学的话语权力属性。作者从分析文学的符号资本的条件即文化稀缺性 (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习性和文化产品三方面 ) ,以及考察文学的符号资本的实现方式即垄断表征领域这两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 ,文学权力在当代语境中的衰落与大众媒介的兴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17.
对西方浪漫主义解释学的分析应该从阿斯特、施莱格尔开始,最后过渡并集中在施莱尔马赫的身上。施莱尔马赫关于误解的普遍性、严格的解释学实践、读者能够比作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解释学的辩证法等思想的重要内涵,暗示了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从这些内容上,我们可以具体看到,施莱尔马赫在近代解释学中真正的革命意义之所在,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普遍解释学对理性主义的普遍解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激撞、融汇就一直紧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留学生文学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本世纪我国兴起过三次集中而具有文化意味的留学生热潮:一是“五四”时期;二是台湾地区60~70年代;三是内地始于8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的“留学潮”。不同的生活方式、迥异的文化背景、羁旅异国的酸甜苦辣,无不使飘洋过海、远离故土亲人的敏感青年百感交集,“留学生文学”也由此诞生。它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碰撞下具有跨文化经验的留学生的各种复杂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文学可说是近百年来中西…  相似文献   

19.
李海平 《学术交流》2006,(10):12-16
意义研究作为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核心,可以追溯到人类哲学思维的发端处。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到语言哲学,其关注点最终由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语言的意义与世界的关系。意义因而成为英美语言分析和欧陆本体论式语言追问的焦点,呈现出当代语用分析、生存论、解释学等多维深入的局面,并明显表现出了将意义问题哲学化、人文化为语境问题的当代趋势。深入反思以上问题,对当今意义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G.瓦提莫(Gianni Vattimo)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是解释学在当代意大利的代表人物,现执教于都灵大学,任哲学教授。二十多年来,瓦提莫发表了多部关于施莱尔马赫、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注释、研究著作,同时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的翻译者。其最近的论著有:《现代性的终结:后现代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和解释学》、《作为共同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