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藏传因明的特征及其逻辑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因明学说改革并发展了印度因明,将印度因明理论融化于藏民族文化之中,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逻辑理论体系,它即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又是一种现实的民族文化现象,它蕴含着藏族文化的传统特质,体现藏族文化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2.
浅谈藏传因明的辩理规则祁顺来藏传因明是在继承发展印度因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因明学派。它的主要特点是废弃了印度因明三支论式中的喻支,以独具宗因二支的“连因”和“应成”推论式进行推理这种推理方法,不但简明准确,而且更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是一种与现代...  相似文献   

3.
藏传因明推论式是以“因三相”原理进行逻辑推理的一种二支推论武。因它简化了古印度因明的论式成份,从而摆脱了三支论式的传统模式,使因明推理这一复杂的混合性推理逐步趋向于简明、科学的形式逻辑推理格式。这一重大改进,不但象征着因明逻辑在我国藏区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标志着因明推理已发展到一个更为科学的新的高度。二支推论式是藏传因明区别于印度因明的一大特点,也是藏传因明优于世界其它因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为进一步研究藏传因明推理的特点与科学价值,我们将藏传因明二支推论式与形式逻辑三段论在推理方法与规则上的异同作…  相似文献   

4.
达哇 《西藏研究》2006,(4):64-73
与形式逻辑一样藏传因明也有自己的“关系”概念和“关系”范畴。形式逻辑主要探讨和研究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而藏传因明不仅探讨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探讨和研究实物间的相互关系,如因果关系、不能共存关系等,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藏传因明独特的“关系”理论。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关系范畴的内涵、分类、特征等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藏传因明在这一领域内所取得的独特逻辑成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比较了陈那《理门论》与法称《正理滴论》在论式方面的根本差异,指出它们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因明体系;论述了陈那论式与法称论式在逻辑原理方面有根本不同,指出了王森先生关于法称在逻辑原理方面完全接受了陈那因三相学说的误解;建议藏传因明学者应重视和研究陈那《理门论》的玄奘汉译本;最后指出了汉藏学者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大藏经,内容丰富,是佛教及有关文化的一部最大经书。我国的大藏经中保存着印度现已失传的许多佛学经典,也包括我国学者对佛教理论的创作。它不仅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典籍,更是学者研究古代东方文化的重要资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大藏经古时叫“一切经”,是汇合佛教一切经典的总称。故又称“经藏”。它由经、律、论三部组成,因之又叫“三藏经”。分别称:经藏、律藏、论藏。经指佛家修行的理论,律是佛教遵守的规则,论是对佛经理论的各家著述,藏则为容纳收藏之义。  相似文献   

7.
藏传因明的发展、特点及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这个问题,我拟分做三点来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西藏旧因明的形成和新因明的形成及发展早在7世纪因明随同佛教传入西藏,最早翻译的因明著作是法称大师所著的《因明七论》中的《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等,是由当时的噶瓦拜则和梵德朗卡两位译师从梵文译成藏文的。在10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班智达·苏达那热格西和译师夏玛森杰翻译了陈那大师的著作《集量论》和《集量论释》(陈那的自注)。此后西藏的著名大译师仁庆桑布的弟子玛·格瓦罗珠(1044——1089)翻译了  相似文献   

8.
祁顺来 《中国藏学》2008,(1):161-166
藏传因明与汉传因明虽同源印度,由于汉藏两地文化背景的差异,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因明学说。本文分析这两种因明学说在发展历史和思想理论方面的异同,旨在进一步探求因明学说的发展走向和寻求因明研究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姚南强 《中国藏学》2008,(1):167-170
藏汉因明的比较是近代以来中国因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因明本身而言,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因明义理的理解,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因明疑难,实现新的综合。从更广泛的文化角度而言,有助于理解汉藏两民族的思维形式有哪些同异之处,这些差异对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等。从现实意义看,有利于汉藏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民族团结与和谐相处。本文从宏观体系、逻辑论和知识论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多维视角比较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按:本文译自俄国著名学者弗·依·施拉巴斯基的《家逻辑》第一卷序论中的第17。这是作者用英文写作的一部因明著作,全书共两卷。本节的原标题是BudohistLogicinTibetandMongolia。该著对因明的学理和发展历史作了系统的介绍,第一版少后1916年于彼得堡、1930年于列宁格勒印行,1962年由美国纽约的多佛尔公司再版,是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一部因明著作。我国的一些前辈学者,如吕澄、王森、他山等在他什]的著作中都提及过,虞愚还。译了第一卷的第一部分“真实与知识”(收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的《因明论文集》)。本节是对藏传…  相似文献   

11.
达哇 《中国藏学》2008,(1):171-180
定义与被定义理论是藏传因明的重要逻辑内容,历代藏族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它的研究。经过历代藏族学者的不断努力和发展,这一逻辑理论到现在已经达到了全面、系统、臻熟的地步。藏传因明对"定义"理论的研究,不仅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同时对"定义"理论的各细节性和终极性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和总结。因此,本文以现代文论的形式,对其"定义与被定义""非定义与非被定义"理论作了较深刻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2.
文章紧承对《山法了义海论》上编:(体)的研究,开始对该论中编:(道)中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笃补巴引用佛教经、论很多,且极具特色.具体讲,笃补巴通过引用印度佛教的《央掘魔罗经》《大般涅檠经》中的相关话语,直接论述了“他空见”的思想内容.通过引用《般若经》中“十八空”之“他性空”直面点出了“他空见”的概念.这说明,觉囊派的“他空见”从思想内涵到明相概念均有印度佛教的经典根据.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一切宗教实践都是受宗教理论制约的。藏传佛教哲学是印度佛教哲学和藏民族哲学思想一千多年结合与发展的产物,其哲学理论博大精深。藏传佛教哲学以系统化理论化方式对宇宙、人生、社会有着根本性认识,是其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是藏传佛教最深最高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应成论式最早发源于古印度,后传入西藏,经过藏族僧人及学者的研习与整理,最终被确立为正式的因明论式,成为藏传佛教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论式。本文主要从藏传应成论式的渊源及其传入与确立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了论述,并重点研究了其内容规范与形式化的问题,力图以符号化、公式化的方法来剖析其内部结构,展现其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5.
藏地佛教在北部怒族中的传播演化及其影响何叔涛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宝库中,藏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藏民族千百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思想成果和智慧结晶,而且对周边地区其他兄弟民族亦具...  相似文献   

16.
密宗是西藏佛教的一个重要部分。西藏自公元五世纪传入密宗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以印度佛教中的密宗为基础,揉合吐蕃时期原有的本教,兼收并蓄汉地佛教的部分内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藏传密教,或称“藏密”、“西密”.因为密宗的传授是以秘密的方式口头单传,外人不得而知,因而给后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笔者因工作之便,接触了一些与密宗有关的藏文史料。现拟就具有代表性的西藏佛教格鲁派上、下密院的历史沿革及所传密宗两部分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源于西藏本土,公元7世纪,佛教最早从中国汉地和印度传人藏族地区。在佛教传人以前,藏地盛行原始本教信仰。佛教传人后与本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传说修建大昭寺时,“昼日所筑,入夜悉为魔鬼摧毁,不见余痕”,其实则为被激怒了的本教巫师及其信徒们所毁。而两教在互相斗争中也  相似文献   

18.
宁玛派是形成最早的藏传佛教派别。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远离政治的教派,事实却并非如此。从13世纪开始,宁玛派就走上了与西藏地方势力相结合的道路,这种结合与宁玛派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宁玛派是藏传的佛教密宗与原始苯教相结合的产物。宁玛两字在藏语中有古和旧两重意义。古,是指教法由8世纪入藏的莲花生传授,这比西藏佛教其他各派要早300年左右;旧,主要指他们以传承朗达玛灭佛以前所译的密教典籍为主。密教在前弘期,受到本教势力、佛教显宗势力的排挤,基本上没什么发展,许多密教典籍还不得不被埋藏起来。这种局面大概持续了40年…  相似文献   

19.
郑伟宏 《西藏研究》2021,(1):119-128
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忠实地弘扬了陈那因明体系,唐疏成为准确打开陈那因明逻辑体系的一把钥匙。陈那因明是论辩逻辑,其学科性质决定它的两个初始概念同品、异品必须“除宗有法”(论题主项),进而规定了同喻体和异喻体并非全称命题,这必然导致陈那因明非演绎。  相似文献   

20.
(一)藏族的因明学渊于陈那、法称的《集量论》和《七部量理论》。据说9世纪前,藏族无因明论,造藏王赤·热巴金时代,请来印度许多大德,与本地嘎厥相三大译师一起,翻译了大藏经、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七部量理论》,并在各寺院建立辩经院、禅院和讲说院。自10世纪70年代后期,藏族学者仁青桑布译师赴印度学成回国后,翻译了法相乘、因明、波罗蜜多等许多经典,之后其著名弟子,即玛·格维洛追和洛旦喜饶将《集量论》和《七部量理论》译成藏文。11世纪初,俄·列白喜饶建桑普寺,广招弟子,弘扬因明闻说。至此,闻说因明论著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