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域色彩是沈从文小说的主要特征,他对湘西世界的创造,不仅为20世纪中国文学增添了光辉的一章,而且使其成为湘西地方民族叙事的代言人。沈从文小说地域色彩的形成,经历了个人叙事和民族叙事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认同了"乡下人"的身份,而且在摆脱早期个人叙事圈子的同时也把个体敏锐的感性认识与湘西地方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湘西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2.
邓宏顺的长篇小说《铁血湘西》展现大湘西各色人等的国仇家恨,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情境中执着于湘西题材的深度开掘,在多元书写的人物形象世界里将英雄与土匪并 置,使得小说充满传奇与浪漫融合的特质,乡土风格得到了诗意般的凸显和呈现。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小说充满着对人性的礼赞,本文以小说中湘西男女形象、湘西中老年形象、湘西土匪土娼形象为例,对其人性美进行了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4.
把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艾芜早期创作的边地小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审美理想、创作目的方面的异同:他们的审美理想基本相近,都是努力发掘与赞颂人性的真善美;就创作目的而言,艾芜是紧跟时代的,他的边地小说比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而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却另辟蹊径,他把人物置于用“爱”幻化出的湘西来展现、讴歌人性的美,并在乡野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原始主义色彩突出表现在戏剧冲突的解决方式与景物描写两个方面。小说戏剧冲突的解决率性而为、简单干脆,少道德考量与理智权衡,体现出依赖本能、直觉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特点,给小说染上了浓重的原始色彩。其景物描写最常用的手法是起兴,这是一种感兴直觉,是一种贴近原始思维的表现手法。起兴的大量运用生动地描绘出湘西图景的原始风姿。湘西小说中的原始主义是一种亚文化原始主义。作家试图在湘西文化中发掘出生机勃勃的原始性,从而为旧中国国民的“阉寺性”注入血性和力量。湘西小说中的原始主义,实则是作家的人性理想。湘西,实则是作家的人性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8.
1、富湘西色彩.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人,在他所写的大量小说中,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突出的地位,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湖南人民出版社)沈从文不仅写了湘西的人,湘西的事,还写出了湘西的地名,加重了作品的湘西气息。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傩俗事象、傩事人物形象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他的文学理想与追求、气质品性都说明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与傩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在他的湘西题材小说里尤其显得突出.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湘西澄彻的自然境地中、在没有被现代生活所玷污的心灵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他以美、善为主体的审美选择来创作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并以之来构建理想人生.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往往能够再现生命所带来的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又不断地对哲学与审美进行超越,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小说家往往借助“外来者”的特殊身份和文化立场来表达他们对于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多重复杂关系的审视与探究。作为徘徊于现代都市和传统湘西之间的“边际人”,沈从文创作了大量鲜明独特的“外来者”形象,如早期都市小说中的“乡下怯汉”、成熟期湘西小说中的“城市病人”和晚期湘西小说中的“掠夺者”等。藉由这些“外来者”形象,沈从文在小说中实现了都市与湘西的近距离对照与互参,在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进行双向审视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和更新着自我在城与乡之间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13.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小说远没有鲁迅小说的深刻,也没有茅盾小说那种史诗般反映旧中国社会生活的魄力。然而,与鲁迅、茅盾等现实主义大师广泛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不同的是,沈从文小说集中描写了湘西的景色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融湘西明媚秀丽的风光、古朴淳厚的风俗、纯洁善良的人物以及他对湘西的脉脉之情于一炉,表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湘西小说整体上呈现出一道建立在区域文化历史演变和作者文学虚构双重基础之上的地缘道德景观。在这个宏大叙事结构内,地貌变化和文化、道德面貌变化存在着系统对应:从西部高山的苗族部落文化到河谷丘陵地带的汉苗混合文化,再到沅江下游的汉族儒家封建文化,随着地势的递减,社会道德相应堕落。湘西小说所描绘的汉苗对照、城乡对立受此总体格局的影响。纵向看,湘西小说继承发扬了中国悠久的地缘思维传统;横向看,沈从文作品同20世纪初兴起的西方现代主义遥相呼应,显示出同五四新文学主流迥异的文学趣味和品格。总体上,湘西小说表现出共时性或历史空间化、多元杂糅性、包容性和延展性、单篇作品相对独立性和各篇章之间的关联互动性、传统性,以及包括现代主义的现代性等特点。湘西小说还带有鲜明的地缘文化政治的色彩,是沈从文建构个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湘西,是沈从文小说中最精彩的世界,可以说是湘西创造了沈从文的文体。沈从文前期创作中的湘西世界是纯美的,比如景致、比如爱情,湘西世界寄托了沈从文的理想,是沈从文的桃花源。  相似文献   

16.
《边城》:小说体的诗李子慧(湛江师院中文系湛江524048)如果把自居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归于乡土作家之列的话,那么他的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在现代乡土小说中可算是别具一格。他不是以批判者的眼光去审视湘西的蒙昧和落后,也没有以疗救者的姿态来揭示湘西人生的...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在湘西那块古老神奇的丰沃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以其结构灵活、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浓郁、文笔质朴清新、表现湘西边地风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以湘西这块特殊地域上源远流长的楚亚文化对沈从文的熏陶、影响,来探讨他作品中显示的那种浪漫的人性世界、独特的民情风俗以及雄健的民族生命元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沈从文小说的文化视野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代中期,从湘西沅水水乡,有一个文豪涉入文坛,他就是沈从文。他用勤劳的手描绘着种种人生,写出了近七十个作品集,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 对小说的独特认识 沈从文的作品形式多样,而尤以短篇小说著称。他认为小说就是用文字恰当地记录下来的人事;必须把现实和梦两者融合起来,用文学语言来装饰、处理得极其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非典籍文化层面和典籍文化层面,都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传奇传统在精神上有着"血缘"关系,以传奇为依托关注生命的神性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作家以现代理性反思湘西生命的存在形式,用自己真善美的价值尺度建立起具有神性的人性样本,瞩目"民族精神重建",完成了传奇传统与湘西世界的历史遇合与现代升华.  相似文献   

20.
乡土作家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在艺术上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的《边城》。由于作者“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①意图对湘西村镇、码头的“人事哀乐,景物印象,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效果”。②所以他把诗的意境移进小说里,用散文的笔法去写小说;用亲切、素淡而又优美的语言编织充满湘西地方色彩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