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顾维钧围绕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所开展的对美外交活动。顾维钧当时虽只是北京政府外交部的参事,但他在对美外交中尤其在向美国透露二十一条的这件事上起了主导作用。袁世凯改变初衷决定透露二十一条,主要就是采纳了顾维钧的主张。这使得这一时期北京政府的外交具有明显的联美制日的特征。联美制日在当时不失为北京政府在外交上的一个可行的选择。问题在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与民国外交家们对它的期望总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然而,力主联美制日的顾维钧当时对此并无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美国历史上的两次抵制日货运动,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第一次抵制日货运动以抗议日本侵略中国为主题,是在亚洲与世界和平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爆发的一场正义群众斗争;与此相反,第二次"抵制日货"运动却有着一定的盲目性,也带有美国种族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联美"是清政府在20世纪初年实现均势外交、制造列强在华互相制衡局面的重要外交理念之一,与东北有关的外债问题是实现联美政策的主要工具。东北地方官员和一些朝廷要员希望引进美国资金,在东北修建一条铁路,以促进东北的经济发展,同时削弱日俄在东北的势力。舆论界对这一策略纷纷发表评论,建言献策。但舆论界在关注、讨论联美问题时,对俄日的抨击构成联美舆论的实质性指向,显现朝野间在外交理念上的差异,难以形成互相支撑的格局。其本质原因是晚清时期的公共舆论在更大程度上是政治精英对现实政治的评断,没有与社会共众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联结,难以形成社会凝聚功能。在这一案例中,关于联美外交的舆论回应既是中国近代舆论与外交互动的起点,也是一种舆论与外交关系的常态形式。  相似文献   

4.
《徘徊在新、旧外交之间一一20世纪20年代日本外交史论》由苏州科技学闾院历史系祝曙光教授撰写,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全书共分八章,即第一章"二十一条要求":现代中日关系的梦魇;第二章巴黎和会:中日两国的激烈交锋;第三章华盛顿会议与日本;第四章日本外交与中国国民革命;第五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联美倾向,这与历史上的以夷制夷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持久的压迫与露骨的侵略很自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美国的一些对华政策则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美国有明显的好感。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为了摆脱日本的控制,毅然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他对内进行"东北新建设",增强东北的实力,以抵制日本势力的入侵;在对日外交上,他设法限制或抵制日本在东北的权益,甚至公开实施对日抵制政策,并支持东北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对日抵制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维护了国权,促进东北救亡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引起了日本的极大恐慌,日本以"中国官民共同排日"致使"满蒙危机"为借口之一,打造战争舆论,发动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奉系军阀实力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均得到空前发展。在这种形势之下,张作霖调整对日外交策略,果断采取多种举措摆脱日本控制,抵制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在政治上以夷治夷、经济上发展地方实业、军事上广开渠道、教育上大力办学,不仅对抵制日本在东北的进一步扩张起到重要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东北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论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日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关系一直是东北亚国际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伙伴与对抗是两国间关系的基调。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0年时间内,日美两国围绕伪"满洲国"的正统性、"门户开放"政策、华盛顿体制、海军军备和所谓"东亚国际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外交交涉。由于日本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权是双方不可退让的基本国策,因此两国最终从对抗走向对决,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两国清除恩怨关系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9.
国际环境与孙中山抉择联俄联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势力。已退出中国,苏联则忙于国内问题,法国正力图恢复元气,均无暇东顾,英日两国在中国最为活跃。日本在关外则支持张作霖,关内则支持段祺瑞、英国势力范围伸展沿长江流域支持吴佩孚。张、段、吴倚兵自重,形成最具势力之三大系统。美国对华政策虽以“素抱正义,抑制侵凌”自诩,实受英国影响,亦持左袒吴氏态度。孙中山先生当时外交眼光,早已重视美、英、日三国之关系。纵不冀其作极大之支助,亦冀有以释其疑惧,减少其外交上之阻力。正如美国独立战争之外交动向,华盛顿联法以制  相似文献   

10.
1872年,日本驻美外交使节森有礼将美国各界著名人士关于日本教育改革的13封信函等汇编成《Education in Japan》一书,次年在华盛顿出版;1896年,来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又将这13封信函等译成中文,取名为《文学兴国策》,由上海广学会刊印.近代中、日、美三国文化教育交流史上这一段不寻常的史实,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在江桥抗战前后,马占山先后就修缮江桥问题、和平接受政权问题、假降日问题,与日本展开了复杂的外交交涉。马占山的对日交涉为黑龙江省守军赢得了物资和时间,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力的抵制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相似文献   

12.
"结日本"是何如璋、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为朝鲜开具的救时良策,前承"亲中国",后续"联美国",达致"图自强",形成一个完整的外交构想。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在《朝鲜策略》的研究上成果颇丰,评价甚高,但对"结日本"问题的研究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事实上,《朝鲜策略》所提"结日本"问题,明显是与清政府此期的对朝政策相抵触的。这与何如璋、黄遵宪对朝策略的整体构想、清政府外交官选派机制的缺陷、总理衙门的权威性不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朝鲜策略》的历史地位必须重新评判。  相似文献   

13.
1919年11月16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组织日人围殴中国青年学生引发冲突,造成中国一名警察死亡多名市民与学生受伤。随后中日双方展开交涉,迟滞一年方得以解决,史称福州事件。中日双方围绕此事进行多次谈判协商,最终日本军舰撤离福建并道歉赔偿。日本《时事新报》《福冈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等报纸对此均有报道,都认为此事的爆发源于中国排日运动,将中日交涉期间造成交涉停顿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所为,并未如常关注日方的错误及日本才是此次事件爆发主因这一问题。日本国内报纸有意渲染放大中国排日运动、抵制日货的后果,主张日本政府对华强硬,而并无关于日本道歉赔偿的报道。由此可见其报纸报道的选择性,以及作为宣传媒介的日本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政策的帮凶。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海军重建的步伐,晚清政府利用美日在华矛盾,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清政府的“联美制日”策略与美国的“金元外交”共同促成了中美海军借款合同——即伯利恒合同的签订。民国成立后该合同重新修订后得以延续,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展开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合同引发的美国在中国福建修建军事港口等谣言成为美日斗争的焦点。基于传统的大陆政策,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其中的多项条款均与伯利恒合同有关,随后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的博弈也转移到了对“二十一条”的交涉上。由于美国的妥协,中国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此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东亚国际关系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相似文献   

15.
华盛顿会议是现代远东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某种意义上是日美两国对于远东太平洋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一次总清算.以华盛顿会议(以下简称华会)为标志,日本外交进入了协调外交时期,重视和强调国际协调成为满洲事变前日本外交的主要特征.本文试图从日本参加华会的意图和得失、日美妥协的内幕以及华会对日本外交的影响等多种角度探讨华会与日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日本除了仍把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作为本国安全的核心支柱加以维护外,也积极开展双边及多边外交,并积极参与世界性安全问题的解决。这种外交努力不仅有助于日本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借此树立日本和平大国的形象,在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中,确立日本的大国地位。一、重视亚太地区中的双边安全关系日本作为亚太国家,在安全外交中历来十分重视亚太地区。日本每年一版的《防卫白皮书》和《外交蓝皮书》都要列专题阐述日本周边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动向,诸如苏联、美国、中国和其它国家等。作为主要执政党的自民党对亚太安保问题也极为重视。1996年…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中国的外交方略发生了重要转变。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将“以夷制夷”为基础的既定方略转变为诉诸国际法进行抗争;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又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体系、运用国际法准则制衡列强的方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以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为起点,中国外交开始与现代国际政治逐步接轨。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时期相当数量有军事情报价值的外交照会流失海外,学界对于耆英、伊里布等关于台湾问题的交涉因缺少中英往来的诸多照会而多语焉不详。大英图书馆藏道光年间《台湾奏折上谕》《来往文书》等两类外交照会档案汇编,基本为国内学界所未涉及。分析这两类外交文书的内容及表达修辞,可以较为全面地解读道光年间国与国之间"全权"钦差大臣的行动轨迹及其策略,清方对英方军事及商贸态度等,反映了清政府在谈判过程中的主动或被动、清方外交策略和姿态,以及《南京条约》前后清帝国外交策略及其操作的差异,涉及传统中国外交理念时空意义上的转向。这些外交照会涉及英军侵略中国台湾及其遭到的反击等,关涉战争道义乃至国家领土能否完整等历史转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开发较晚,资源丰富,且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近代以后逐渐成为列强角逐的重要区域.其中日本先后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逐次夺取在东北的侵略利益,不断地辐射侵略东北,其目的就是最后吞并整个东北.东北地方当局崛起后,力图改变这种危机局面,在经济上采取措施对日本侵略进行抵制,力图用经济方法把日本经济侵略赶出东北,逐渐摆脱日本的经济控制.  相似文献   

20.
辛程 《中华魂》2011,(8):57-60
2006年1月1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发表了一篇基调性的演讲:《布局调整——美国的“转型外交”》,明确提出,美国的外交要转型。美国外交要转到哪里去呢?赖斯在讲演的一开头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大约在一年前的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