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农耕民俗的起源与农业文明同步,诞生于原始信仰基础之上。这种古老的信仰乃是西藏农耕民俗发展的主流。西藏农耕民俗的产生与农耕季节联系非常密切,它主要发生在开耕播种与开镰收获的两个阶段,往往以民间节日的形式出现,在集体记忆和集体活动中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康熙朝的蒙古政策是在继承清初历任政权统治政策的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下各民族的融合,以此来为统一而非一统的国家提供坚强的统治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康熙朝的统治从历史观上讲,推动了各蒙古文明的进程。法律的强化、文化的推广、科举制的实行、农耕的引入、政权参与的扩大等方面的努力促进蒙古各部从单一的游牧式牧业文明向游牧、农耕混合型文明的转化,并使之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与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3.
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了强大的辽政权,对当时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的碰撞下,契丹社会习俗中既留有本民族的特色,也蕴涵着中原农耕文明的文化内涵.婚姻关系作为契丹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契丹人的离婚与再嫁作为其婚姻关系的一种反映,对契丹女性的身心都产生了较大冲击.契丹人的婚姻中...  相似文献   

4.
鹤庆坝子是个农业社会,水资源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由于鹤庆坝子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使鹤庆坝子历史上水患与旱情频发。这些因"水"而产生的灾难,使当地人产生更多关于"水"的想像和愿望,逐渐形成了当地的水文化。尤其是在农耕方面,人们为了在农耕中能更好地使用"水",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水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祭祀,也有对水的管理,逐渐形成了当地农耕中的水文化。本文以鹤庆坝子为研究的区域,以农耕中关于水的祭祀、管理等活动为研究的内容。探索当地人因农耕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水的文化活动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道理"概括起来有两个关键内容:农耕文明的农本"社稷";"家国天下"之家族-宗族的礼仪伦常。林耀华先生的《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土地上的家族"历史风俗之画卷,特别是《金翼》以小说体"客观"记述了他的家乡张、黄两个家族的社会变迁,为民族志的实验语体提供了一个典范。在林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特殊时刻,笔者谨以此文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6.
王绍东 《民族学刊》2023,14(4):11-18, 135
伟大建筑必然蕴含着伟大精神。以长城化解战争,体现了贵和反战思想。修筑长城,主观目的是适度阻隔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客观上却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交融与深度互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长城是一次性巨额投入,却可以持久发挥作用的工事,体现了中国文化自我牺牲、造福子孙的传统。长城具有防御功能,但保家卫国还需要选拔人才、团结将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修筑长城体现了中国文化尚和厌战、疏堵结合、暂劳永逸、物质与精神互补的辩证思维。长城蕴含了化解战争、守护文明、维护秩序、凝聚民心的多重寓意。长城两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碰撞交融,使农业文明稳定、积累、内敛、包容的特点与游牧文明粗犷、豪放、进取、冲击的特点相结合,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动能和活性,是保护中华文明不断延续的有力工具,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耕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甘肃定西提出"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思想,发动了一场以产业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农业革命,甩掉了"苦甲天下"的帽子,为农耕文化内涵的当代利用树立了一个典范.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是建构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传统构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甘肃藏区的拉卜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在此碰撞,多元文化在此交汇,长期以来,形成了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拉卜楞”是因为拉卜楞寺而闻名,这里事先有了寺院,后来才形成了寺院周围的聚落,其名称也源于拉卜楞寺。  相似文献   

9.
神秘雄奇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交相辉映。这里有美丽的杜鹃湖、千年银杏种群、农耕文明的古岩画以及神秘的古夜郞遗址。  相似文献   

10.
13-14世纪,大蒙古国及元政权在解除与再建婚姻关系中既留有本民族的特色,也受到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女性无论在和离、定婚再嫁判离、逼妻妾为娼者离、诬指奸事以达某种目的者离,以及有关离婚的其他相关规定,使女性在婚姻关系解除与再建过程中,享有一定的自由。但随着中原农耕文化的深入,元代法律对女性的束缚也逐渐加重,从而体现了元代法律的蒙汉杂糅性、多元性和渐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天山脚下游牧的灵魂,纵横草原千年的哈萨克。在传统与现代交锋的今天,那游牧的翅膀是否依然坚强有力?也许游牧文明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是一种相当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是,在亚欧大陆上,正是这样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抗衡达3000年之久,谱写了这一地区民族的几乎整个历史。在这种游牧文明濒临消亡的今天,我们对于它内涵的认识和了解还远不能与它所具有的丰富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节日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是农耕文明,所以传统节日一般都起源于农事,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岁时节日在春秋至秦汉时代已经出现,直到隋唐才形成了完备的体制。众所周知,隋唐时代正是中日使者频繁往来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桂林龙脊梯田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是自然景观与乡愁旅游资源的综合体,承载着景区的历史记忆,是延续和传承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文化的重要表征。留住乡愁文化对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重塑乡愁记忆和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村民作为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旅游感知的内部视野,与作为外部视角的政府、游客和媒体有着不一样的建构策略,在深描各行动者如何"留住"与"重塑"乡愁的基础上,提出活化社会记忆、激发集体记忆、凝聚情感记忆和赋能媒介记忆的乡愁旅游发展路径,旨在强化乡愁旅游主体地位、增强乡愁文化认同、搭建乡愁情感纽带和创新乡愁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14.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共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内在生命力.中华大地上农耕民族的春节体现了农耕民族守秩序,讲道德的特色,而草原上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则体现了他们与马的关系,诠释了草原民族对力的追求.通过横向比较他们的节日,探讨节日背后的文明内涵,透视区域经济、民族性格、文化特色等,我们能真正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共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内在生命力。中华大地上农耕民族的春节体现了农耕民族守秩序,讲道德的特色,而草原上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则体现了他们与马的关系,诠释了草原民族对力的追求。通过横向比较他们的节日,探讨节日背后的文明内涵,透视区域经济、民族性格、文化特色等,我们能真正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从1998年提议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开设"海外民族志讲座"课程起,①到2007年3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国际学术研讨会,②再到2007年8月<西方作为他者>完稿,乃至2008年在<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人类学随笔中<在他处思考>一文的发表,③王铭铭对于人类学世界中的"他者"的关注,就像是其学术生涯中一根难以断缺的线,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直在蜿蜒.2007年出版的<西方作为他者>作为他将中国文明与"他者"观念相结合的作品,作为论述"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的著作,是他近年来对中国文明中"他者"观念史思考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话时代的研究,一直处于定位于三皇五帝范畴之内的既定假说阶段。炎帝与神农的融合、农耕文明在神话时代中的确立、炎帝神农的神性角色等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炎帝神农融合了火神、太阳神、农神、战神和医药之神,其神话传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信仰。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费孝通的民族走廊理论,并与李绍明的民族走廊及藏彝走廊见解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走廊的观点,认为民族走廊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圈层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性决定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走廊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时空界限由其性质所决定,民族走廊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文明所滋养出来的乡村非遗文化有着特定的价值归属、情态理念,充满着"人情味"和"烟火气",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块瑰宝,而曲艺文化又是这一瑰宝中蕴藏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怀的重要结晶。工科类高校人文资源整合相对不足、人文教育手段相对单一、人文功能发挥相对薄弱,高校师生通过观摩、体味、赏析曲艺精品力作,繁荣校园文化,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的同时,能更好地把握中华优秀的曲艺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独特魅力,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高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底气,让曲艺成为大写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2010,(8):27-27
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的呼伦贝尔广袤草原堪称世界上最美的草原。它不仅面积大(25万平方公里),而且非常“立体”——高山、湖泊、河流、草地、丘陵等齐聚在此;同时还是一个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宝库——数以万计的物种在此生息延续;这里更是丰富的人文历史博物馆——多民族繁衍聚集,是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狩猎文化的根祖地之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是感受人类历史的时空隧道……总之,呼伦贝尔大草原是领略自然和文明的最佳去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