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宗教性、文化性等特点,因此,他们的流动兼具跨民族文化的意义。鉴于民族关系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适应、融入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且极具现实意义。而融入意愿是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前提与重要路径。本文使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族群比较的视角,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城市融入意愿差异。研究发现:各民族流动人口对流入地都有强烈的融入意愿;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入意愿更为强烈,而苗族、土家族的融入意愿略弱。这一方面说明,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入意愿确实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表明,民族文化因素已不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生活实践层面上,社会资本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一种重要因素.依据群外社会资本和群内社会资本这种二分法,具体阐释它们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过程中具有的双重意涵.并且,着重从群外、 群内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 互惠性规范、 信任合作等方面,分别剖析它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作用机理.逐步提升群外社会资本增量,能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所面临的发展资源不足问题,并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3.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城市社会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问题.他们在城市经历了"从流入到生存、适应再到融入"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说仍只是部分地融入城市社会.作为少数族群,他们的族群认同带有一种强烈的"选择性",极大地促进了族群内部的整合,但不利于城市社会各族群之间的融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不断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既遭到了来自社会的排斥,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的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困难重重.应该大力构筑以融合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但不能对少数民族"一味"地实行保护政策,否则会形成"隔离"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大量朝鲜族人口流向山东省的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等地,逐渐成为当地城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朝鲜族流动人口能否真正融入到流入地的城市社会中去,对当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以及朝鲜族自身来说就都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朝鲜族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呈现出选择性的融入。这个融入的过程中,既有来自社会的排斥,也有来自自身的自我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面临困扰。对此,政府部门不应过分强调少数民族的身份意义,对其"盲目"保护、"过度"照顾。也不能漠视对朝鲜族群体的正当权益的保护,应强化其公民意识,增强国家认同,稳步推进城市融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克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障碍,做好相应的服务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将民族工作融入城市基层工作,推动社区民族工作的实践创新。我国东部某省X社区和J社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将民族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既具备社区和地方特色,又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跨地域协作"与"专业化嵌入"社区民族工作模式,以有针对性、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解决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面临的一些难题,为进一步深化城市民族工作创新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马雅琦  马素珍  彭谦 《民族学刊》2022,13(7):57-67, 144
中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城镇化与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新群体,其自发流动、文化差异、自主就业创业、分散居住等特点,对政府相关职能分散、多主体协同尚未完全达成的当下现实形成了新挑战,也成为当代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新课题。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推动政府职能整合、部门协同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个体间的跨界合作与良性互动,构建政府、社会、个体三 维一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导流与城市融入机制,将有望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无缝隙公共服务,促进城市多民族互嵌式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社交、文化和心理维度入手,对浙江省义乌市某辖区新疆少数民族务工经商群体的社会融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务工经商群体存在职业类别单一复制,内卷现象严重;社会保障程度低,均等化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强关系社会交往为主,社会资本匮乏;高归属低认同,文化、心理融入结构失衡等问题。研究建议,应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社会融入的制度壁垒;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流动群体社会融入能力;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流动群体各项基本权益;构建城市社交网络,丰富流动群体的社会资本;重视文化心理层面融入,引导流动群体增强身份认同;基于已有社会融入经验,构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体系等六个方面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务工经商群体的社会融入程度。  相似文献   

8.
余翔  李敏 《民族学刊》2023,14(3):89-95, 151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广州市创建社区“民族之家”,搭建了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多元交流共融平台。以“民族之家”为典型个案,探索构建三者合一的社会支持网,能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的城市融入度。但由于正式社会支持的不完善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力量薄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为此,本文提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构建的有效路径:积极推进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者共同发力,形成强大合力,提升社会支持质量,即健全基层民族工作部门组织建设;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增强社会支持的可持续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动作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如此,才能编织好各方期待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加,即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有助于构建多元城市文化和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困难,如何管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次调查以长株潭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研究个案,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社区关系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提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预防民族问题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