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2011年11月30日上午,广西民族大学在科技楼206会议室召开会议研讨"民族学博士点学科建设"相关问题。会议主要讨论学校民族学博士点学科建设进展情况及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袁鼎生副校长主持会议,发展规划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领导班子及学科带头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三位一体的学者,林耀华十分重视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也在不同的历史场合提出了民族学学科性质和特点、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方向、学科人才培养、学术素养和学风、田野工作方法等学科建设的思想。这在宏观上关乎中国民族学体系的完善,微观上具体考虑了学科发展的众多环节和细节,对学科发展显然起到了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本文在陈述其学科建设思想的同时,明确指出这些学科建设思想得益于吴文藻关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3.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1980年10月25日,在贵阳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族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宣告成立。1984年10月,改为中国民族学学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族学学会在民族学界拨乱反正、学科重建、人才培养、学术体系建构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中国民族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民族学学会的学术活动日益增多,学术年会的主题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时代主题和民族学如何进步等学科建设的前沿议题。201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40年来,以中国民族学学会为代表的民族研究学术团体和学界同仁为中国民族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国民族学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要继往开来,把民族学学科的繁荣发展推进到新时代,发表和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以助力中国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已经走过了六十个多个年头,在一代代民大人的不断努力和推动下,民族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已形成了民族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相互结合、学科特色优势明显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说,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当前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陈玉屏教授认为,主要是研究方向分散和理论研究稍显不足。今后应该在如何凝炼研究方向,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以及加强理论研究方面再作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哈正利  刘占勇 《民族学刊》2019,10(3):1-4, 98-99
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中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家对于本土化和国际化都曾有过热烈的探讨。本文在解读不同时期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和国际化主张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学科内外的困境,强调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局限主要归因于对学科本体缺乏应有的共识。鉴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从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我们认为要实现彻底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必然依赖真正意义上的、充分的、平等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积极推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深化人类学民族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应用研究,推动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3,(8X):113-113
<正>为了积极推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深化人类学民族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应用研究,推动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及其在大陆的回应综述李建东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及其之间关系的讨论,成为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民族学界与人类学界共同关注的主要话题①。大陆民族学界、人类学①1993年以来有关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学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发挥经世致用为学科传统,中国近代史特有的历史语境,决定了我国民族学有聚焦时代任务的一贯传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给我国民族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命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新时代民族学,就要找准我国民族学发展存在的不足,在指导思想、学科目标、学科对象、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着力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提升我国民族学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委联合发起的“中国民族学学会学科建设研讨会”于1991年7月5日至9日在延吉市举行。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地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民族学界老前辈费孝通教授,国家民委副主任李德洙。吉林省民委主任金涛,以及延边州委书记张  相似文献   

11.
夏鲁寺壁画中多闻子图像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鲁寺目前所存44个主要建筑空间中有多处出现多闻子图像,不同建筑空间的多闻子像特征不尽相同。文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上述壁画进行详尽描述,并对夏鲁寺多闻子图像的风格及源流作初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民族研究》2006,(2):87-96
靺鞨七部的名称始见于隋代。唐人对靺鞨七部的区别已不甚清楚,对伯咄、安车骨皆统称为靺鞨,乞四比羽出自这部分靺鞨。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未参与渤海建国,余部依附高句丽,即“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大祚荣出自这部分粟末靺鞨。渤海建国集团主要由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构成,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  相似文献   

13.
陈勇 《民族研究》2007,(2):71-79
东汉中平五年单于羌渠被杀,导致南匈奴内部严重分裂.羌渠子於扶罗部、国人杀其父者与并州屠各,是汉末魏晋时参与南匈奴故地政治角逐的三种势力.建安初呼厨泉凭借袁绍的支持,返回南匈奴故地并重新掌权.平阳战后呼厨泉转投曹操,得以维持其南匈奴共主的地位.并州刺史梁习在任数年,大大削弱了南匈奴的实力.曹操划定五部,南匈奴诸部被进一步分割.去卑监国,则以南匈奴的衰落而告终.嘉平年间刘豹兼并五部,标志并州屠各的崛起.司马氏增置三率、四率,意在利用南匈奴势力瓦解并州屠各的一统之局.去卑子刘猛泰始中出任中部帅,就是出于这一计划.刘豹系并州屠各的首领,与於扶罗子、左贤王某并非一人.并州屠各与南匈奴宗族部落的混编,成为双方政治合作的重要前提.刘豹顶替於扶罗子、左贤王某,进入南单于的继承序列.汉赵史家则在此基础上,伪造了刘豹、刘渊父子的世系.并州屠各与南匈奴之间存在隔阂,刘猛起兵反晋,未能获得其余各部的响应,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异色瓢虫的田间观测及室内饲养,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在通辽地区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pallas)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越冬。异色瓢虫的卵期3-4天,孵化率92%。幼虫期共四龄。异色瓢虫为通辽地区蚜虫天敌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5.
敦煌吐蕃医学《长卷》是当今保存的最古老、字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藏医古文献之一。该长卷共包括57条医方,有关各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诊断方法、外科处理技术等尽收其中。该《长卷》所用的药物也十分丰富,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本文对该卷进行了藏文摹写、翻译及词语注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补考了明清时期云南、山东所属州县6住回族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一篇首语 在进入对《突厥语大辞典》(Diwanu Lughat at-Iurki,以下缩略为DLT)中的Timak与Bista二词的讨论前,在此有必要约略概述一下DLT之作者玛赫穆德·喀什噶里(MahmudKashghari)编纂此巨著的主体理念或思想和世界观,缘出的社会的、族体的与意识形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敦煌吐蕃医学《长卷》是当今保存的最古老、字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藏医古文献之一。该长卷共包括57条医方,有关各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诊断方法、外科处理技术等尽收其中。该《长卷》所用的药物也十分丰富,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本文对该卷进行了藏文摹写、翻译及词语注释。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吃矿,矿吃我们》②是美国女性人类学家纳什(June Nash)关于玻利维亚锡矿工人的经典民族志作品。纳什于1969年到玻利维亚锡矿山做田野,当时她42岁,还带着一个女儿,整个1970年她都在田野中。调查的敏感性使得她被矿工和CIA同时监视,但她最终获得了矿工的接纳。1971年她着手整理矿工Juan Rojas的口述历史,于1976年以西班牙文发表。《我们吃矿,矿吃我们》初版于1979年,1993年该书再版时,  相似文献   

20.
This essay takes as its occasion a series of photographs on the Irish border region by Allan deSouza. The photographs are the motive for a set of interconnecting reflections on the conditions of violence and on its relation to state formation; on violence and the forms of history; and on the place of melancholy as a relation not only to the past, which inevitably it is, but as no less a kind of opening to a future. These concerns link three works by Walter Benjamin: ‘Critique of Violence’ (1920–21); 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 (1924–25); and the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1940). The link runs between the insistence of violence in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the state; the function of historicism in enabling that disavowal through a rarely acknowledged mythic/symbolic aesthetic that is encrypted in it; and the counter-discour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at Benjamin holds in tension with melancholy. Ireland is a state marked by the virtual and the actual violence of partition. Subject to all the injunctions and institutions of modernity, to its emerging forms of state and policing as well as to its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of military reduction, Ireland remains a location in which the failure of projects of modernity is only too easily exemplified. Ireland's is a history in ruins, a history of ruins. Ruins are the signs of a history of incompletion and ‘ruination’ that is normally read by conventional historians as the fatality of a culture resistant to modernity and driven to return time and again to its own atavisms. Benjamin's insight is to read in ruins and in violence not merely the consequences of a past malevolently active in the present, but openings onto an alternative configuration to that suggested by historicism and moder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