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不断进步的命脉.农具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农具的进步与否,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将石、木、骨、蚌等作为质料,并通过质料本身的特点制成相应的农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农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其发展最为迅速,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主要对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农具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近代瑶族由于处于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化阶段,从汉壮地区引入不少铁农具和农作物品种,耕作效率和粮食产量获得一定的提高。既有较为原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但也采用牛犁与人犁,其农耕技术和农具带有其自身特点。瑶族农具及其使用习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它被内化为村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展现并生成着一系列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彝族进入农耕阶段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彝族古籍、神话、传说等内容来阐述彝族先民有关农业的起源、农作知识、农作物的产生、农具的产生等方面的农业知识,并从农事祭祀、农事禁忌两个方面来看彝族在现实实践中对传统农业知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正在首都举行的全国农具展览会,是我国当前农业技术革命的一帧缩影。陈列在展览馆里全部农具所附有的说明书告诉人们:所有农具的功率比原来的提高了一倍以至几十倍。各族农民的这些精心杰作,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逐步解决着原有生产工具赶不上增产要求两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农具的不断革新,也将深刻地引起农民本身的变化。在参观农具展览会的日子里,我对于少数民族创造的农具特别感到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具本身的难能可贵和它所蕴藏着的智慧在那样地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5.
汉代农业发展明显高于前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铁农具和牛耕普遍应用,农田灌溉与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农产品种类增多,农副业繁荣,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本文通过“二重证据法”,根据考古出土资料及有关历史典籍记载,对汉代农业发展做以下概述。  相似文献   

6.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不断进步的命脉。农具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农具的进步与否,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将石、木、骨、蚌等作为质料,并通过质料本身的特点制成相应的农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农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其发展最为迅速,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主要对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2年仲夏摄于湖南省花垣县雅桥乡小星村油菜的收割也叫打油菜,其流程大致如下:把已成熟的油菜茎杆割倒,然后晒干。把竹晒垫或塑料布放在较平整的地上,然后把晒好的油菜茎杆放在上面,用农具在上面打。打油菜的农具有多种,但大多数都是用一种叫"槤架"的农具。其优点是打的面积大且省力。油菜茎杆受力后菜籽就会脱落在晒垫或塑料布上  相似文献   

8.
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耕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甘肃定西提出"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思想,发动了一场以产业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农业革命,甩掉了"苦甲天下"的帽子,为农耕文化内涵的当代利用树立了一个典范.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是建构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社会掀起了一潮又一潮的“国货热”“非遗热”以及“古装热”“国潮热”,而也因当下时代新人对“国潮”的追捧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逐渐强大的革新力传承和发展,并逐步焕发出新一代的生机与活力。出现这一现象,也正是社会大众思潮及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在国潮设计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文化依据和身份,而进行“国潮”设计,则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示、创新及传承与发展的舞台。本文从出现国潮文化的现象与动因角度出发,就国潮设计和优秀传统文化间存在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潮设计中的有效善用及创新方面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0.
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何学惠主编、尹绍亭撰著的《云南物质文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物质文化史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笔者拜阅后,认为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资料翔核,内容充实。作者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研究对象的探究和阐释上,不取向理论的建构,这是该书的宗旨。农耕生产工具,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又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作者对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农具,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和阐释。如传统农业中的重器犁,书中记载有汉族犁、彝族犁、藏族犁、纳西犁、傈僳犁、怒族犁、大理犁(白族)、傣族犁、哈尼犁、拉枯犁、佤族犁…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文化也是如此。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创造的文化,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就有着不同阶段的文化。作为处在狩猎与农耕并存的历史阶段上的墨脱门巴族,在他们的文化中就有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即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尽管今天门巴族已经进入广泛使用铁制农具的农耕时代,但狩猎文化仍与农耕文化并存,这也许是封闭原始的文化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作为传统的狩猎文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循环农业文化的变迁过程,分析影响循环农业文化的经济、社会因素,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提供依据。认为重新发现和思考循环农业文化的价值有利于唤起人们对传统农业文化功能的重视,以及对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西藏传统寺院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传递和延续文化的主要形态,它“使文化得以继承而连贯为历史,并成为每个人作新的文化创造的基点”。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951年以前,西藏的主要教育是寺院教育,寺院既是僧人学习、研究佛教经典和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传递文化和培养地方政府官员的教育机关。寺院教育在旧西藏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西藏传统寺院教育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宗教神学的范围,广泛涉及各个方面,对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确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研究西藏传统寺院教育并不等于留恋过去,而是为了从它的形成、制度、内容和方法去认识寺院教育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谱系中,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体现,反映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在文化认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文化刻写了一个既有时间线又有整体性的集体记忆图景。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源泉,文化认同是集体记忆的结果和升华。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具有相同主体、共同经历、共有精神家园、共同目标。据此,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隐忧,我们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其文化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包含身份确认、内容建构、现实实践、精神系统、形式载体、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苏维埃革命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以及厚重的文化历史.因此,应当加强对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与保护情况进行研究,对保护赣南红色文化资源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红色革命文化宣传方面,红色革命纪念馆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去叙述一段历史或者文化,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突出红色革命文化品牌。随着当下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红色革命文化纪念馆增添了新的传播手段,在传播特征、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上会有创新的宣传策略,通过新媒体的力量也必将使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效果进一步扩大。该文以革命先烈蒋先云革命纪念馆为例,结合当下红色革命纪念馆发展现状,探究在新媒体传播视角下,红色革命文化纪念馆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剪纸是我国目前最为普及的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的文化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剪纸本身,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目前,在初中美术课程中也加入了剪纸内容的学习。通过剪纸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同时,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通过我们的教学调查发现,当前中学生已经通过剪纸教学获得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剪纸的基本技巧,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剪纸教学都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为此,我们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剪纸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人类珍贵的口头传统文化遗产,农业谚语是人类农业智慧的具体表现.壮、泰语农业谚语反映了壮泰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农业生活、农业结构、农耕技术和农耕习俗,折射了两个民族农耕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利用农业谚语解读壮泰民族的农耕文化特征及其内涵,是探究两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的新视角、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又称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近年来,民俗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框架,例如新疆、内蒙和西藏地区,已经初步展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和个性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革新性和包容性,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