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说作为现代艺术形式,是在疏离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回归总体性的积极尝试。因为在现代世界中,“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时间”的脱节是对乌托邦幻灭的真实写照。而在卢卡奇那里,乌托邦具有双重维度。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超越维度,另一方面也无情地揭露了这一目标是人所无法到达的存在状态。这一超越本身就蕴含着理想与现实、未来与现存的巨大反差。在《小说理论》的最后,卢卡奇试图突破时间的界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寻找一种乌托邦世界的可能性,以此表达一种回归总体性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现代经典",该小说不但通过刻画主人公霍尔顿所处环境中成人世界的龌龊,反映了战后美国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背后精神文明的衰退与萎缩,突出了现代人的焦虑和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通过对迂腐成人世界的拒斥寄予了作者对纯真童年和美好自然的向往之情,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回归童年、回归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它对战后美国文学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存方式的变革与马克思思想的“幸福”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视域中的"幸福",不只囿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它本质上涉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即个人的总体生存方式,意味着人的全部本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确证。资本逻辑语境下的片面的、异化的生存方式遮蔽了人之幸福的根本,唯有彻底变革这种病态的生存方式,代之以全面的、丰富的生存方式,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才具可能。时下社会呈现精神家园失落,幸福迷茫现象,当代人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再次凸显了开启马克思在本质意义上所诠释的幸福思想对人之生存的启示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说《齿轮》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遗作,小说原名《索托姆之夜》。索托姆是传说中的城市,因欲望与淫乱被上帝焚毁。在现代性的观照下,"齿轮"是现代工业机器的能指,人变成了欲望机器,在沉溺与超越之间挣扎。小说运用超现实主义叙事,通过"齿轮"(工具理性)、"雨衣"(死神)、"火"(危机)、"人工之翼"(失败)、"松林"(自然)等意象表达了现代人所面对的生存困境与审美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祖先》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小说家卡尔维诺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深刻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的本质问题,以童话(寓言)手法隐喻了现代社会里人迷失自我、失去完整性、焦虑迷惘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的追寻自我、确证自我的艰辛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本文着力通过对《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的分析来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本质、并寻觅出一条通向"存在"——"完整"——"自由"的实现自我之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亦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的联系,文学中与生命意志存在冲突的悲剧意识可提炼为天命的不公正、不完满,即"天残"的悲剧意识维度;来自残缺世界的"地缺"悲剧意识维度以及自我之"殇,不成人也"的"人殇"的悲剧意识维度,由此构成了悲剧意识三维理论。从悲剧意识三维理论来看,自古希腊至后现代主义的各个典型时期,西方悲剧文学的本质不只反映了一种悲剧意识维度,它大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个悲剧意识维度并存的复杂演变,由此,西方悲剧文学的未来总体走向必将延续与发展"天残""地缺""人殇"三种悲剧意识的并存性思考与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7.
孙犁小说中隐含着"聚-散结构"。其抗日小说是民族突围,核心是"聚",叙事模式是"拟家结构";土改小说是政治突围,核心是斗争,叙事模式是"聚-散结构";芸斋小说是个体救赎,核心是"散",叙事模式是碎片式结构。由聚到散,是孙犁小说呈现出来的总体叙事模式,并在土改小说中得到最生动具体的演示和说明。土改时期,人们以各种方式聚在一起,但聚的目的是"分":"阶级划分""平分浮财""斗地主分田地"。在聚散结构里,各种力量胶着、斗争,社会系统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8.
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触及人类生活中的伦理问题。相对于抽象的理性伦理法则,小说则凭借叙事对包含伦理蕴含的人事进行讲述,借助描绘,被小说层层展开的世界更具象、真实,给人更切实的认知。文章辨析了现代伦理的艰难及小说家面对它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通过对现代叙事文本的诠释探究了其中的伦理蕴含,借助对知识分子如何思考伦理问题的解读,辨析了"虚构"的艺术世界与"实在"的现象人生的相同相异之处。打探这些就是在探索艺术与人生中最真实的属于伦理范畴的道德、死、爱、忏悔、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人类可以在现实世界和赛伯空间自由游弋。自我角色的迅速互换让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在两个世界里存在。作为时代的"标志"和现代人生存"指引"的网络本应成为人类诗意栖居的家乡,但现实中的网络生存却让人类"无家可归",思考"无家可归"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未来重建人类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所提出的"整体性"与"总体化"辩证法原则,前瞻性地揭示现代社会发展观所体现的哲学精神.这一思想突出了整体统领部分的辩证法认识论原则与新发展观的方法论视角,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同时也为认识全球化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辩证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大量矛盾概念的并存共生.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韵文诗与散文""想象力与规则"到艺术表现内容上的"纨绔主义与英雄主义""感官与精神""美与恶""现代与古代""绝对永恒与特殊短暂",这些独具特色的波氏"矛盾对子"昭示美的二重性,同时也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暴露...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主体的解放和实践"新道路"进行了一个世纪的理论探索,尽管这条"新道路"是以直接告别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为表现形式,但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客体辩证法和阶级意识革命到列斐伏尔的"总体的人"和弗罗姆的"健全的人格",再到哈贝马斯的交互主体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主体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若干范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文中简称《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总体性是指总体对部分的优势性;物化指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全面占有,从而使社会单面化、零碎化;阶级意识指一个阶级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即阶级主体意识。这三个范畴密切相关。总体性体现的是全部事实的有机统一性,而物化破坏了人与物,人与社会及其自身的联系,因而破坏了总体性。要返回总体性,必须有阶级意识。卢卡奇这些理论范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批判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呼唤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不仅展现了农村基层政权存在的严重问题,而且揭示了"问题"背后潜藏着的深刻文化原因."庙堂""村公所"与"老槐树"意象呈现出的是影响规训着农村政权秩序、文化秩序和农民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教育哲学史就是由无数问题贯穿始终的教育问题史。那么确立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原因何在?一是通过"本体论"问题的追问与觉解进而厘清现代教育哲学层层叠进的学理线索,从而在差异对勘中寻觅现代教育领域中的症结所在。二是直接"面对事物本身"来提问,对既有问题持续进行"价值清理"与批判,以此证明教育哲学存在之合法性。而"正确地向生活的朴素性回归",既颠覆了实践次于理论的古典关系,突出教育哲学研究的实践旨趣,同时拓展与转换了教育哲学思维方式与问题视阈,以及对人之生存境遇及未来发展的真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家,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处所.所谓开天辟地,就是人为自己筑造得以存在的处所(家).为"乾坤""立极",就是人为自己开辟天地,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确立以"仁"为天地之"极".人开辟天地、筑造世界必须以"仁"作为支柱,才能支撑起人得以存在的处所(家).对于如何才能持守"仁"这天地之"极",则只有通过"精一",即由"诚"而达到"执中"、"用中",即把握"道",从而实现对"原于性命之正"的"道心"的持守,实现天地之"极"("仁")牢固地树立.  相似文献   

17.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面纱》具有与传统历险小说的几分"形似""神似""神离"。"形似"表现在《面纱》承继了传统历险小说一贯的"荒岛囚禁"和"异国情调"之空间特质。同时,在"叙事图式"和"他者书写"等方面也与传统历险小说如出一辙,体现出它"神似"历险小说的一面。然而,《面纱》主人公独特的"别样历险"和焦虑的"男性气质"又使其与传统历险者"貌合神离",表现出它对传统历险小说的"神离"。《面纱》与历险小说的"形似""神似""神离"又使它成了通俗小说和文学经典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被归入陈彦长篇小说"舞台三部曲"的《装台》《主角》《喜剧》均有着可以明确辨识的独特的观念和审美表达方式。以对叙事虚构作品所开显之"小天地"的精心营构表达作者对更为宏阔的人间世态人情物理的洞见,为其核心特征。而其"笔法",又近乎中国古典"奇书文体"之"二元补衬"和"多项周旋"的基本特点。本文尝试以"寓意小说"指称陈彦"舞台三部曲"的上述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之于当代文学赓续中国古典传统开出小说艺术新境界的意义。"寓意小说"不仅包含着融通"古""今""中""西"多元传统和多种审美经验的解释学效力,亦属中国古典传统现代转换的尝试性路径之一种,有着值得深入辨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东 《南都学坛》2004,24(3):58-6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对主体性的自由和人的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上,达成了一致。沈从文是第一个对现代文明进程持深刻反思态度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反现代文明的现代性",其"小说精神"旨在"对抗存在的被遗忘",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庄严"的维护、持"常"拒"变"的历史态度、乡村与都市对立的叙事模式、偏爱感性嫌恶理性的人生观念等四个方面。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他的"救世"之道,也是他的"自救"之舟。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孔子的"仁爱"观所提倡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实现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意义,仍然能够体现其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