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社会生活领域中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尚未实现协调发展。本质上看,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应明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经济内容也包括文化内容这一基本前提,通过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人民的精神境界,以促进人们全面理解和合理追求真正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的就是实现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理应因此体面地活着。劳动本身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应保障劳动者体面地有劳动,即体面地就业。劳动者体面地而非痛苦地劳动是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体面生活实际是美好生活的另一表达。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容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维度恰相对应,启示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体面劳动中实现。  相似文献   

3.
“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其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性,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之中;“美好生活”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型;“美好生活”蕴含了深刻的价值维度,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好价值引导的作用,为“美好生活”确定价值依据,赋予其一种价值秩序,增强社会主义精神共同体的凝聚力;“美好生活”最终要经由实践的环节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活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持实践精神,进入生活实践领域,把理论建设与社会行动高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叙事具有深刻的当代中国语境。“美好生活”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有现实的实践指向,同时具有高远的超越性向度。美好物质生活、美好政治生活、美好精神生活、美好社会生活、美好生态生活等有机地构成“美好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诉求。“美好生活”的成就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根本上有赖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的民主保障、丰厚的文化滋养、良善的秩序基础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美好生活”的构建有赖于大力发展先进经济、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深度阐扬优秀文化、切实建构公正制度和着力实现人地和解。同时,“美好生活”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存生活状况的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人民生活发展的现实追求.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把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到了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还彰显了社会发展向"以人为本"的回归."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深切渴望,还是人类勤勉探求的生活理想;"美好生活需要"是"个体异质性与社会共享性的统一",是社会发展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就它的现实特性而言,其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然而,欲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一方面应当注重对人们心理内部需求的引导;另一方面,还应依赖外部要素的"衡"向供给与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引导与实践准则.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源远流长、繁富非常的文学长河中,是否存在一种恒久的文学精神?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有,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其内在构造如何,它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又是一种什么关系?进入现代以后这种精神有没有发生变化,它是否意味着中国未来的文学发展方向?这些问题都必须回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族意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什么当今世界民族意识有普遍增强的趋势,甚至在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社会主义与民族意识是否相容,二者关系怎样?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曾写《“民族意识”初析》一文,内容基本限于释义,意有未尽;本文打算在前文基础上,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对社会主义与民族意识的关系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大数据经济和数字化零售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管理,而正确理解“视顾客为谁”的问题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前提,为此需要研究与消费者营销和购买者营销不同的新的营销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公司营销实践和理论空隙双重视角,创建了基于“生活者”假设的营销管理理论,并建立了相应的逻辑框架,具体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使命;(2)选择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好生活的目标;(3)依据美好生活使命和目标选择目标顾客;(4)依据目标顾客关注的美好生活确定相关营销定位点;(5)依据美好生活营销定位点进行营销要素组合;(6)依据突出美好生活定位点的营销组合构建关键流程;(7)依据关键流程整合营销者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必须承认目前所谓"审美--艺术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的现象,但是,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如何阐释它所意味的内容,还须认真辨析.现在的问题在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足以使艺术与生活合一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与生活相区别,对生活进行变异,生活的特异化,是艺术的基本特质之一.当然,"特异"不是"离异".不论什么样的生活特异化,都不能离开生活,而应该既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又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10.
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怎样生活才有价值?这个人生价值问题,是人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思考讨论的问题。虽然人生价值这个词是近代才有的,但关于这个问题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却是很丰富的,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也不乏值得今天以至长远的将来继承发扬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