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称《德道经》,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历代都有学者对它进行评论和解注。不过论注者各识其是,议论纷繁,至今许多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我认为《老子》书是为当时政治服务的,它的基本内容,正如汉班固所说,是“君人南面之术”,是一本讲统治术的书。因而它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以及其他思想  相似文献   

2.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平衡是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从老子的《道德经》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中的平衡思想,对于行政决策具有指导意义。从行政决策的内在和外在关系及其过程来看,平衡是行政决策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无为”、“柔术”思想为达到行政决策的平衡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游”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关键字眼,亦凸显了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庄子以对人生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游”的人生状态予以体味,“游”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生存状态。以“游”之人生为枢纽,辐射至哲学、艺术、政治等层面;以“采真之游”为核心,指涉“天游”、“心游”和“无为而游”等多重人生处境,呈现出“游”的多重精神指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的“无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以道无为于自然、任顺万物之自然作为哲学基础,提出了其“无为”理论。通观《淮南子》全书,其无为理论主要是从两个层面上来展开论述的:第一个层面是自然,主要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政治,主要论述君主与政治的关系。最后,实现了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这是该书的一大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9.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含有丰富的人生修养哲学,文章尝试从其思想本源出发,提炼《道德经》对当代企业家人格修养的智慧指引,为企业家实践《道德经》所提倡的生命信仰提供哲学启迪。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兼融各家的哲学巨著,内容极为丰富,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本文对《淮南子》的“道”论、宇宙观、“无为”观、社会历史观、祸福观及生命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老子》“无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老子》的“道”,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于“无为”,则鲜有人注意它的概念范畴,往往只是把它与“道”联系在一起,或将“无为”与“道”相提并论,或用“无为”取代“道德”。《老子》一书的核心并不是“无为”而是“道德”。可能有人会说,《老子》所谓“道德”,正是“无为”的别名,“道”即“无为”。我们认为,正是这个含混的命题,才造成哲学史上有时将《老子》的“道”与“无为”当作同—概念使用的错误。另外,关于“无为”的实质,历来的理解也有较多歧义,不少学者将“无为”理解为“不做”,“无所事事”。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人间词话》经久不衰?其“现代性”动力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它主要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而作为书中核心的三个“境界”之论以“大事业者、大学问家”和“大词人”为对象,这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的哲学格格不入。王国维自言在《红楼梦评论》中对叔本华的伦理学提出质疑,嗣后他深究康德,那么《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有何关系?本文在对王国维的有关康德论述的考辨基础上指出《人间词话》融汇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引进了一种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自然”观。他主张情景之间的直观表现,贯穿于“境界说”之中,包括“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人间词话》含有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引进了一种新的二元世界观及认知主体,具有突破传统思想模式的意义;而“境界说”的镜子“再现”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艺领域中写实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是一部以论道为主旨的哲学著作,它只是在“论道”的过程中偶尔谈到某些美学见解。因此,谈老子的美学观自然不应离开“道”这个全书的核心哲学命题。“道”在《道德经》中几乎触目可见。但“道”究竟是什么?即使把五千字的《道德经》读得烂熟于心,也很难从中整理出一个明晰的概念来。按理说哲学著作的语言和概念应该是毫不含糊极其精确的,然而《道德经》中关于“道”的解释却偏偏迷离恍惚,就象海上的仙山,常常被神仙用迷蒙的烟雾遮掩着,不许过往的凡夫俗子窥看它钟灵毓秀的面目。老子的“道”本来就是非常玄妙的,本人对它偏又知之甚浅,本文既不能回避它而专谈老子的美学观,又不能离开美学的题目专门对“道”进行阐释,这一切就决定了我只能浮光掠影地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最高境界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从《论语》、《道德经》、《佛经》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发展当代文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6.
老子“无为”精神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一般的解释倾向于消极的“不为”.认为是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虽然也有肯定其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不同观点,但未能进一步说明其精义。本文从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说出发,揭出其内蕴的、有益于社会人生的五种精神,并认为这几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弘扬的。  相似文献   

17.
自老子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无为”概念以来,“无为”成为贯串道家思想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本体论、政治说和人性修养论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三者之间构成内在的有机整体。随着道、儒、法、墨、阴阳等诸家在学术上的兼容和互补,道家“无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淮南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使之成为特定的“有为”,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概念,达到了在老子哲学术语织成的理论外衣下面这个概念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的精髓,“超级领导”则是西方现代一种新的领导思潮。基于“无为而治”思想和超级领导理论,领导活动的最高境界应是在以“道”的辩证思维进行“有为”的超级领导、以“法自然”的思想实现超级领导的“无为”本质这一思想境界的基础上.从建设“无为而治”的超级领导文化、提高领导活动各主体的“领导”能力、塑造超级领导的“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努力,进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领导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从先秦诸子到当代新儒家,一直有一条线索贯穿在这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中,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最高的,而且又不离人伦日用。它是即世而又出世的。通常人们把这种境界说成“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高明而道中庸”语出《礼记·中庸》。“极高明”其实是一个道家范畴。“极”和“高明”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思孟学派受到的道家哲学的影响,它标志着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宇 《南都学坛》2004,24(4):118-119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不仅是一部美妙的哲学诗篇,而且也是一部深刻的管理典籍,是中国管理思想遗产的珍品。《老子》中所包含的"自然无为"的管理艺术、"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方式及"言下"容"慈"以身后之"的领导素养和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