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兰彬是消季首任留学生监督和首任驻美公使.在走出国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既表现了传统士大夫的保守和对世界大势的隔膜,其又在忧患意识与忠君报国思想的驱使下,在中西交往的最前沿做了一些维护国家主权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 桑弘羊经济思想的评价,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他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封建大国中,以体现重商观点的经济政策,挖掘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潜力,有效地解决了汉武帝时期紧迫而复杂的财政问题,并从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因为他的思想和政策偏重于以封建法制和商业手段维护国家的经济专利,忽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使他的政策在推行中给社会带来许多弊病而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这种瑕瑜互见的复杂情况,对正确地认识、评价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带来不少的困难和障碍。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要求对待各种历史问题,必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吴海林、李延沛编)第762页[黄遵宪]条云:“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任驻日使馆参赞。”这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日使馆主要成员的任命时间是1876年。黄遵宪便是这批成员之一,他是首任驻日大臣何如璋举荐的使馆参赞。何如璋的《使东述略》是一份“系日而记之”的关于赴日的正式报告,这份报告清楚地记载了他们这次出使,从任命到出发、到任的全过程。他说:“丙子冬月,如璋猥以疏陋小臣,亦滥假崇衔,充使日本。……丁丑春,副使张公斯桂至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秦汉时期,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屡有斗争,但一直是集权的思想占上风,封建集权的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体的政治制度。如何评价这种历二千多年而一直奉行不衰的集权制度,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而林彪、“四人帮”一伙,为了给其推行的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更将秦汉时期的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无限地加以美化,以“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阶级斗争的需要”为借口,为封建帝王的独裁专制辩护。为了肃清封建主义的遗毒,很有必要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思想,进行一些必要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在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长期停滞的经济生活,固定不变的政治体制,相沿成习的意识形态,培植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教条。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日渐衰朽,这种封建教条及其造成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等弊病也就愈益严重,其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僵死的封建教条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彻底清算。毛泽东同志在讲到“五四”运动时曾经指出:“如果‘五四’时期不反对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就不可能从老八股、老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获得解放……要使全国人民脱离老八股、老教条主义的统治,还是今后革命改造路上的一个大工程”。因此,对封建专制制度下产生的封建教条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起步的商品经济冲击,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封建经济的母胎里开始滋生出来。随之而来的精神文化、道德伦理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理学,由于其弊端日显,而渐渐为士人们攻讦和唾弃。一种崭新的革新运动悄然兴起。从而在晚明泛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解放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相似文献   

7.
要想把党建设好,就必须十分重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本文就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清除腐败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效性谈谈看法。一、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种种复杂原因。1.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是产生消极腐败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特别是封建的权利意识对人们的影响很深,人们往往把升官和…  相似文献   

8.
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所有制从它诞生时起,就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发生着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要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形成一整套的土地改革思想。毫不例外,中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资产阶级土地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本已歧义百出的中国古代史分期,进一步展开了争鸣。实际上,无论西周封建论、春秋封建论,还是战国封建论、秦统一封建论,以及魏晋封建论,如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形态等多项指标来看,封建制国家的成熟、定型,是在西汉中期。现试阐析如下。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全面确立 中国古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其重要条件和标志之一,是土地的自由买卖,以及土地兼并的可能及其实现。质言之,即土地私有化的产生。 然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中国的普遍确立,却是在西汉中期。我们可以从汉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成分,以及这种结构的垂范后世,得到确证。 关于汉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史学界分歧较大。  相似文献   

10.
郑红 《兰州学刊》2006,(7):96-99
“国家权力”思想是近代西方国家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保障个人权利,国家权力既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同时必须也是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的绝对权力。国家权力的这种内在张力是它的基本特征。近代西方国家的这种权力观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西欧的封建二维王权思想。本文试图以封建王权思想的内在机理为起点,考察政治权力思想从国王的权力到国家主权的演变过程,并揭示国家权力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国家理论体系中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了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阶级意识理论。作者认为 ,  青年卢卡奇首先对阶级意识特别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了历史发生学的分析 ,既肯定了其相对于封建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 ,又深刻揭示了这种虚假阶级意识内在的二律背反。青年卢卡奇提出 ,不同于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直接性拜物教 ,无产阶级通过批判的中介性方法 (即历史唯物主义 )必然形成具有历史透视感的先进的阶级意识。这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正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重要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与德治主义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与封建君权相互调节,相互强化;与封建专制相互依存,相互背离;与尊君思想相反相成,互成一体。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都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意是政权的基础,民生是治国的出发点,但是,两者在政治观、历史观、伦理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都肯定了人的地位和历史作用,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关怀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两者在理念、价值、实现途径和历史作用等方面存在着质的不同。以当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为背景,实现"臣民"向"公民"的根本转变、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以及民本与西方人本的当代融合,自觉地对民本思想进行现代转型,才能使它在当代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 ,是历代开明君主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制定治国安邦政策的指导思想。朱元璋是民本思想的推行者 ,治国安邦强调以民为本 ,国强民富发展经济强调以农为本 ,这种统治策略使明王朝在其初期的统治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也更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风俗、习惯等几乎所有的角落。一、传统文化与中央权威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理论上强调最力者莫过于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思想,儒家三纲五常中的第一纲便是“君为臣纲”。自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为汉武帝认可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将儒家宗师孔子尊为圣人,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儒家思想可以为他们倡导中央集权,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来看,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与封建大一统思想固然是现代人批判的对象。但是,如果把这种思想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由秦始皇开其端,支配了两千余年的社会政治生活。这种专制统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起来反抗当时的封建统治。同时又束缚着农民的思想和手脚,制约着农民战争的进程,引导农民领袖沿着封建帝王的道路迈进。关于这一点,已为一些同志所注意。为了正确阐明封建专制与中国农民战争的关系,本文拟就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对起义农民的影响作点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君主独裁引导农民幻想有个好皇帝并使农民领袖称王称帝  相似文献   

16.
略论王夫之的正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了封建社会官方的正统。尽管孔子的思想被多次改造,但由孔子首先提出的正统观念,却深深印在每一个封建士人的心里。从今天来看,这种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因为它毕竟是适应封建社会的需要,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它却包含有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并且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就其适应封建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面来说,封建社会是历史前进的必经阶段,中国的发展,不能违反历史的必然性,只要承认这一点,就不可否认其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孟二人的阶级属性,近几年来,流行着这样一种意见: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而孟子则是“代表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的思想“不一样”,应当把孔孟二人“各从其时代特征、思想实质区别开来”。我们认为,这种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赵立 《学术探索》2012,(12):108-112
本文重新梳理了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在1912年前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形成、变化、发展的过程。孙中山以县自治为基础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其民权主义和革命程序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之后如何走向民主共和政体提供了启发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再探"阿Q"形象的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Q正传》不朽的思想价值 ,在于它高度概括的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 ,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通过这个人性展示的是整个现实世界 ,表现了一种文化弊害和在这种文化窒息中形成的国民性。本文从人物个性入手 ,探索了这种国民性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革家,但又是一个狂热的佛教鼓吹者。尤其是一八九六年之后,他的维新变法思想日趋激进,其对佛学的钻研也步步加深。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的历史现象呢?一个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谭嗣同一八九六年后的信佛是他“悲观厌世”的产物。本文的观点与此相反。谭嗣同一生的思想发展有两次较大的转折:一是一八九四年后彻底抛弃了封建守旧思想,主张“尽变西法”;二是一八九六年后研究佛学,在哲学、政治等方面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两次变化的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