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和《圣经》中的《雅歌》,作为东西方爱情诗歌的源头,有很多可比之处,通过对《诗经》和《雅歌》爱情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初民的爱情观和爱情的本质,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对爱情的影响制约,指出人类最纯最真的感情都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刘忠 《晋阳学刊》2005,7(3):97-100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代中晚期.进入20世纪,在"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诗经"湖畔派"诗人的倡导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走了一条不同于古典形态的开放、自觉道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现代爱情诗生命轨迹的描述,论述了现代爱情诗是在展示情爱意蕴时,多元缤纷抒情个性与直挚自然整体风格的统一;是多重因素的合力,为现代爱情诗打上了浓厚的感伤烙印;是或陷、或显、或浓或淡的民族色彩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相似文献   

5.
《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是与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独具的风格分不开的。首先便是初民社会在“男女大防”上的相对开放性,这可在《周礼》等典籍中找到依据。这是产生那些健康、活泼又大胆波辣的爱情诗的土壤,是为后世同题材文学创作所无法具备的,于是造就了《诗经》爱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完美、诗歌情境美、艺术个性突出等独特风格。《诗经》对后代的巨大影响当然首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艺术手法,但其中爱情诗也带给《诗经》巨大声誉,使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程锡麟 《天府新论》1998,(4):96-96,F003
英国作家教·赫·劳伦斯是本世纪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又因其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两性问题的态度十分激进而成为当代最富于争议的作家。和国爿、劳伦斯研究的热潮相比,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还相对落后。近日读到伍厚化先生关于劳伦斯的新著《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8年1月),不禁油然而喜,感到我国的劳伦斯研究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该著紧紧把握住了劳伦斯创作思想的根本声、,即他极力揭示西方现代文明制度对人的生存状态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破坏,抨击西方现代社会人性严重的异化,并试图从解放人的自…  相似文献   

7.
张永刚 《船山学刊》2008,(3):125-127
《诗经》作为经典,已经流传了二千多年,最初称为《诗三百》,至于称为《诗经》,则要归功于孔子。孔子乐正《诗三百》,并以礼来阐释其中的爱情诗,为其经化确立了规范,成为先秦典籍经化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吴永平 《江汉论坛》2007,7(11):132-134
胡风主编的《七月》周刊与茅盾主编的《呐喊》周刊都创刊于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同为当年较有影响的救亡文艺刊物.胡风对《七月》周刊的评价甚高,认为它"抵制了所谓标语口号的教条公式主义的浮嚣文风",作为参照系的当然是早于其面世的《呐喊》周刊.本文从几个角度对这两个姊妹刊物进行比较,并试图对她们的异同处作出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读刘长虎的讽刺幽默小说,犹如精神咖啡,让你在劳累困倦时提神;好似文化快餐,让你在休闲娱乐中充饥;又像一壶老酒,让你在心烦意乱时解闷;恰同一把酸梅,在你口干舌燥时生津。作者长期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使他的文学创作之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0.
<正>自从戴震提出儒家学说会导致"以理杀人"之后,一些文化激进人士对儒学给予人发展的积极影响产生了怀疑,有的人认为它是束缚个人发展的绳索,是阻碍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枷锁。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坚称儒学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是指导人健康成长、自我修养的"大本"、"大道"。早在上个世纪之初,严复、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就针对儒家纲常名教导致人畸形发展而提出了"新民说",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激进派人士也对以孔儒之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的国民劣根性(如奴隶性)、"礼教杀人"等进行了批判,而以梁漱溟、辜鸿铭等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派人士对儒家文化作了认同和辩护,林语堂等人以客观公允态度对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部很有气魄的书。这是一部充满神奇色彩的书。这是一部几乎谁都可以读出兴趣来,又会产生艰深感的书。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书,不如说它是一部通过科幻寓言方式传达丰富而深逢的社会理性思考的书.我谈的是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闲和顺创作的长篇小说《二十五世纪的人》。这部作品具有高远的艺术视角.它以二十五世纪的地球人类为座标中心,纵向从九千万年前的前人类社会直至八十八世纪的未来世界,横向从地球的不同人类(陆地人、海底人、灵影人、生物人、机器人、杂交人……)生存空间到无限的宇宙,在浩瀚的时空中多层次、…  相似文献   

12.
“熟知并非真知”,这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德也说过,“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四,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千姿百态、人见人爱的美“盈天地之间皆是也”,人们都熟悉它,常常谈论它,可是若要对它作出科学的思考与回答却是一件难事.然而按照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的说法,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天性”的人类总要去探索,占领一切未知的领域,自然也包括对美的研究.前些年我国出现了一阵“美学热”,近年来降了温,原因之一大概是这类著述难于问世,笔者常跑书店很难遇上几本,最近偶尔从书架上抬得一本易健撰写…  相似文献   

13.
路明 《学术界》2004,(5):276-278
《唯物史观与全球化》一著从历史观的高度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研究.在全球化开放的世界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既相互对立、冲突,又相互依存,共同推进着全球化的当代进程.考察这一进程,最终应当立足于对人的发展规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在人不受重视甚至受残害的时代,我们是无法也不能谈论人性和人的形象的,即使谈,那也是抽掉了活生生的人的内质的,欧洲的中世纪,“二战”时期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国的“文革”等都可以做铁证。幸好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类昂然走入了文明时代,又迈进了新的千年。无论今天的人类以怎样的形象存活于世,只凭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谈论这个话题,就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在进步,人的形象在趋于完善。读姚大志先生的《人的形象──心理学与道德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点。当然,这本…  相似文献   

15.
《人与资本》收录了陈浩武博士从1993年到三996年的演讲。该书不仅记载了他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性思索,而且充分反映了他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最早期实践者之一、作为全国十大券商之一的老总的管理艺术。一、以历史与思辩的眼光透视资本市场的内核在最广的意义上,资本市场按其形态可以分为货币资本市场和实物资本市场。人们在谈论资本市场时,一般是指前者,而且多指其中的股票市场。在《人与资本X书中,浩武博士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问题的。从纯学理的立场来看,这样定义固然不无缺陷,但从认识资本市场之本质的角度出发,这样做却…  相似文献   

16.
荣斌 《天府新论》1996,(6):95-96
心血与才智的结晶──评《欧阳修资料汇编》荣斌作为我国文学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书局自五、六十年代起陆续出版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一直受到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这是一项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每一种专题的资料汇编,都堪称该专题的...  相似文献   

17.
生命意识的焦虑——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亮程的文章之美,不是美在才华,尽管他的这些文章已经非常漂亮。但是他的宝贵并不在于这些文章,而在于他的情感和灵魂所处的状态,在于他的情感和灵魂跟这个世界构成的关系之中。刘亮程用那种和谐的眼光、善意的眼光、爱惜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于是到处看见了阳光的灿烂,看见了鲜花的欢笑,看见了蚊子在认认真真地觅食,看见了老鼠在兢兢业业地劳动,看见了驴在生机饱满地交媾,总之,满世界都是令人欢喜的东西和气象。  相似文献   

18.
《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流浪汉文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 (RalphEllison)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艾里森通过一个黑人流浪汉在寻找自我的流浪中 ,审视自我 ,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反映美国社会中现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生存困境 ,以及民族岐视和压迫 ,隐喻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通过《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经典流浪汉文学的比较 ,可以领略艾里森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语言选择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9.
《人谱》和《人谱杂记》构建了一整套儒家的道德谱系。《人谱》中的人学形上学和工夫论,是理解《人谱杂记》中所记载的儒家圣贤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生命的基础。在儒家道德谱系的构建中,道德生命、道德理性与道德叙事彼此密切相关。首先,儒家道德生命的养成离不开其道德理性的指引。其次,儒家道德理性也需要在"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修养中,使自己的道德理性不至于被私欲所扭曲。最后,道德叙事在其道德理性和道德生命养成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儒者需要在儒家经典的叙事中,把握自我的存在,即在天人之际认识自我,确立儒者自己的道德理性。个体儒者需要在儒家的传统叙事中,透过儒家的群体叙事来发现自己,并形成自我的道德生命。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哲学史上,奥古斯丁是第一个提出“时间是什么”的哲学家。奥古斯丁对时间做形而上学反思,固然出于宗教理由,但只要读过《忏悔录》就会看到,他是把时间问题作为困扰人类智慧的真正哲学问题来探讨的。在他看来,时间不是永恒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存在者,也不是物体的运动;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是人的心灵的延展。从奥古斯丁经康德到海德格尔,时间日益脱离客观的物理性质,由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变为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