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本文对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学校实施的"普适化"教育模式与藏族游牧文化背景的文化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游牧区的教育模式应在游牧文化的背景下构建,而非套用内地教育模式.以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研究游牧区藏族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游牧区的学校教育放在整个游牧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文化主位审视游牧区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和文化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毛卡 《民族学刊》2020,11(5):74-83, 148-149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社会文化的论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开拓意义。最近十几年来的论著则主要围绕“草场承包”“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牧民社会文化变迁等,在论文数量和研究范围方面有了大幅的提高,研究人员俱增,但专门著作与反思性文章相对缺乏。就“牧民定居”研究来说,由于受调研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调查者自身语言、时间、刻板印象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未能深入。因而进一步指出,要做好“牧民定居”研究就必须了解和结合整个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社会文化,并进行长时期的参与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和探讨不同文化传承交流的历史,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状况,而且能够深入解读我国古代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实际。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可以窥见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冲突、渗透、融合、流变的历史轨迹,反映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及其文化因子在空前规模的交往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情景。本文试图从几个侧面探究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 ,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 ,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 ,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新疆为例 ,阐述了游牧民族的概况、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并从三方面对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进行浅析 :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是实现游牧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经历的采集、狩猎、农耕、游牧和工商等诸文明形态中,游牧文明遵循生态位原理与方法,有顺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季节变化、草原承载等尊重自然与生物选择的生产原则,敬畏生命与自然选择的生存法则而不断延续,并以其“游而牧之”生产方式,始终自觉保持与自然紧密协调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其“逐水草而居”生存方式,以虔诚敬畏与尊重生命心态,积极协调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以其“肉乳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将顺应自然与顺势而为的生态意识内化为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融入游牧文明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敬畏生命的文化意识,而显现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6.
在戈壁地区,起初人类并不经营游牧,也不定居,也不经营农耕.在它的周边地区由于人口的压力开始了农耕或初期的畜牧业.戈壁的人们,由于受他们的周围的影响,加上从他们周围进来的移民的带领下,开始了游牧生活.而游牧生活让他们有了食物的保障.他们便进入了游牧生活.早期的游牧生活不是在山区起源,也不是在河套地区起源,它可能就是在戈壁地区出现的.为适应有机资源非常贫瘠的干旱戈壁,牧民经过漫长干旱戈壁地区的生活历史,渐渐摸索出如何使家畜更有效地利用戈壁的植物群落,从而保持畜群的繁殖,使人类也实现了在干旱戈壁地区的可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习俗。然而,近20年来,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产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借助有关文献和调查材料,对哈萨克族游牧生产经营习俗,畜产品加工、流通习俗,草场使用习俗以及生产投入习俗的变迁及其变迁原因、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畜牧业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使牧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把游牧和定居绝然对立起来是不对的" 记者:国际上是如何解决游牧和定居的矛盾的,有无成功的先例? 李锦:从人类学的背景来讲,游牧文化是人类对生态资源进行利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语谚语不仅是维吾尔语言艺术的结晶,也是根植于维吾尔社会土壤和源远流长的西域文明沃土的智慧花朵.因此,对维吾尔语谚语的研究,更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研究.本文试通过部分含有动物意象的维吾尔语谚语的汉维翻译对照与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游牧文化.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中一个发生急剧变化时,另外一个也肯定会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喀喇昆仑山区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的剧变,是当今山地游牧方式和生态环境关系问题上很重要的议题之一。喀喇昆仑山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当地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关系问题,已变成了喀喇昆仑山区最热闹的话题,其中,生态环境和游牧方当中,哪一个主宰决定性因素的问题已经变成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游牧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关系、游牧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及游牧民族活动行为中的生态环境观等方面,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物质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从精神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从制度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原则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
60年前,美籍华裔心理人类学家许烺光对西镇人的文化与人格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国内外人类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当西镇人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被认定为白族之后,许烺光的西镇人研究不断遭到国内外人类学界的质疑。本文在田野调查结合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60年以来西镇人在族属、文化和人格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加以解析,以回应国内外人类学界对许烺光的批评,并以此纪念他为中国心理人类学的确立和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游牧经济的机动性分析--以古代蒙古族的游牧经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00年以前,世界的军事优势一直控制在生活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手中.在此前两千五百多年间,游牧民族曾经在亚欧大陆纵横驰骋,东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许多农业帝国纷纷被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所吞并,其原因何在呢?本文认为,这正是游牧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赋予游牧民族的灵活的机动性所致.  相似文献   

15.
吐谷浑经历着游牧民族一般具有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宗法奴隶制社会 ,并在中原王朝及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来情绪人类学发展综述——心理人类学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心理学学科理论和实践资源的汲取,随着心理学逐渐对以往科学主义、本质主义的扬弃,将现象学、认知论纳入到学科反思、人类学研究也开辟了注重个体内在化情绪的人类学研究,形成了如今颇受瞩目的情绪人类学领域。阐释学大师格尔兹对于情绪关注的研究,启发后辈学者,心理人类学正越来越多地将情绪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揭示他者文化蕴藏的深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民间谚语的表象为题,阐述游牧民族的马和农耕民族的船在各自群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分析二者的异同和特点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南北民族不同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鲜卑族早期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相结合的游牧宗法奴隶制的特征,并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长期存留。  相似文献   

19.
饮食作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文化人类学的关注。人类学对饮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志表述,包括人种、生态、族群、区域、政治、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和差异,藉以对文明形态和文化形貌进行分析。本文在梳理西方饮食人类学的历史脉络、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近年来的饮食人类学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促进人类学这一重要分支在国内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