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本体论     
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目的在探求存在的最普遍、最高的本质。所谓最普遍、最高的本质也有种种不同说法。但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第一,存在的本原问题,即世界从何产生形成,或什么是始初的、第一性的东西问题;第二,相对无限众多的现象,存在的最一般的根据、实质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艺术的本质,近年来展开不少讨论,就我所知,主要有意识形态说、生活形象反映说、审美意识物化形态说(即审美情感说)、艺术自身审美艺术说、意识形态同情感体验结合说(即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统一说)等几种。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和根据,但与艺术的真正本质似还不那么切合。一般寓于个别,无个别即无一般。艺术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我以为它的本质应该是审美认识,是形象地把握世界的审美性认识,或创造性的形象化认识。  相似文献   

3.
实践本体论     
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目的在探求存在的最普遍、最高的本质.所谓最普遍、最高的本质也有种种不同说法.但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第一,存在的本原问题,即世界从何产生形成,或什么是始初的,第一性的东西问题,第二,相对无限众多的现象,存在的最一般的根据、实质问题.唯心主义哲学曾对本体作了种种神秘的解释,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取消本体论问题.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不能不回答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而且这是只有哲  相似文献   

4.
类绝对的东西是人使相对的东西绝对化,这对思维和思想的表达都是不可或缺的。类绝对的东西的主要形式是人为地使相对的东西绝对化,这种相对的东西完全可以用计量的理论来反映。在自然界中,没有计量单位或自身进行计算的系统。它们是人们为了某个目的人为地创造的。这就意味着,赋予相对的客体本身以特殊的意义,这些客体被人为地变成了绝对的东西,即按其职能与绝对的东西没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哲学范畴,任何事物都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分;作为人类的特殊活动形式——创造认识,它的本质也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分,它的一般本质就是它和其它认识的共同本质(即它的能动反映本质),它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它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不少书上和文章里都引用恩格斯的话这么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或“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我认为,这些说法未触及到唯物辩证法研究对象的本质内容,因而作为唯物辩证法研究对象的定义是不确切的。列宁说得很清楚:“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又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  相似文献   

7.
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当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1页)本文拟就列宁提出的辩证同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宇宙人犯了熟悉的错误:他们按照单线性的历时的连续性来判断人的存在与虚无。而这就意味着:宇宙人为了使人免受苦难,就不得不使他们失去尘世的幸福。人的存在与虚无的辩证关系包括光明与黑暗、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的统一。从绝对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认识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看得见的——甚至光,因为在绝对那里除了虚无的存在和存在的虚无,没有任何东西。佛教徒的涅盘——愿望,宁静!而宇宙人的世界——由于光而看不见的黑暗。只有准备落到人身上的虚无的存在,才能代替永恒的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反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8页。)传统的观点,都把这段话解释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列宁的原意是值得研究的。下面谈谈我对这段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孙伟科 《南都学坛》2000,20(5):50-51
:“美是什么”往往不是对美本质的表述 ,“美在哪里”也不是对美本质的回答。美的本质繁复多样又充满着矛盾。美的本质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不是永恒的 ,而是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康德坚持“本体”不可知,作为主体的人只能谦虚而现实地去求知以不断扩充“现象界”;“本体”永远是一种“理想”的召唤;“本体”既不是绝对的绝对,也不是绝对的相对,而是相对的绝对;一切真知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谓“绝对”的东西,其实都是相对的“绝对”。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绝对知识的不可能,世界的绝对可知是不可能的;在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思维与存在之间永远只存在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和近似的同一,世界可知的阐释是历史的;思维与存在之间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问题通过实践来获得解决,也通过实践来获得证明;世界可知性阐释需要以实践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与一向强调斗争的辩证法有无矛盾?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文章认为同一性即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事物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它为对立面的斗争设定界限,因而具有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的作用。对立面之间何以能有和谐?就是靠同一性的这个作用来维持,因此,辩证法与和谐社会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改革开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哲学基石之一,要搞好改革开放、建设好和谐社会就应掌握好同一性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的作用,而其关键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掌握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何作出合理的理解和规定?这是目前国内有关真理论的研究中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分析真理作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所具有的具体性、历史性特点入手,确认“有条件性”是真理的一个基本内在属性,也是理解和规定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所必须坚持、贯彻的一个基本的前提。由此,本文不赞成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解说为无条件性和有条件性的传统观点,而认为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确定性、至上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不确定性、非至上性,二者都是有条件的;也不赞成把绝对真理作为与相对真理相对应的一个范畴,而认为相对真理的对立面其实就是相对谬误。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自我扬弃的历史性过程,任何具体真理本质上都是相对真理,同时又包含着向相对谬误转化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转化中,真理愈升愈高,日益接近着客体世界。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前,围绕哲学史方法论的问题开展对“普遍性形式的思想”有无真实性的讨论,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学术活动。把它弄清楚,很有必要。一、应如何理解“普遍性形式的思想”? “普遍性形式”应当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普遍性的形式”,一种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普遍性的形式”。恩格斯曾经说过:“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而关于自然规律的永恒性,谁也没有自然科学家谈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第577页)恩格斯还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在本质上是绝对的。”(同上)既然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是规律,是永恒的,是绝对的,当然它必须是真实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经得起各个时代的各种检验。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普遍性的形式”是怎样构成的,恩格斯也曾经详尽地予以论述,他说:“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绝对贫困化绝对贫困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一个方面,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则又是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有密切联系的。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707页中说:“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  相似文献   

17.
相对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认识论许有伦(陕西煤炭职工大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相对论是关于物质运动和时空关系的自然科学理论。把认识论和相对论统一起来,创立相对认识论,是为了证明任何具体可靠的认识都具有相对的性质,只有抽象的认识才具有绝对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假言判断?主要有以下不同的定义或说法: 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为另一事物情况条件的判断,或者说,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假言判断是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的判断。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现象之间条件联系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灵魂与生命,但是随着历史哲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历史真实的相对性,即任何历史再现都只能达到相对真实,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传记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影响传记文学真实性的原因有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历史话语的修辞性、记忆的不可靠性等。对历史真实相对性的认识并不是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而是要求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的本质,从而树立现代的传记文学真实观,追求更深刻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孔老二的忠实信徒。他人肆贩卖“中庸之道”,胡说什么“中庸之道……合理”。他的用心是什么呢?就是要从根本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中庸之道”果真如林彪所说是“合理”的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绝对的。矛盾斗争的发展,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必然要破坏旧质的稳定性,必然要引起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对立面的统一是暂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永久的、绝对的。矛盾的对立面是不可调和的,必须通过斗争才能达到矛盾的解决。正如毛主席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