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婚约无价?     
90年代,一股离婚的风潮冲击海内外的华人社会和群体,导致为数不少的家庭分崩离析。离婚率呈阶梯式节节攀升,凸显出现代婚姻观念质的变革。 在这种情势下,“结婚非永恒”的事实渐渐被认同,离婚也被视为一种破裂关系的完结和新生活的开始。人们已从追求“婚姻稳定”,转而追求“婚姻品质”。离婚者的社会压力虽然减弱了,然法律的不健全,女性在财产和子女的分配上仍无法得到合理的保障。于是,晚婚不婚者越来越多,甚至有民法不修不结婚的激烈倡议。足见法律制度在婚姻上确实存有许多瑕疵。 人类社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婚姻的,婚姻只是人类社会其中一段历史时期的产物。就某种意义上,婚姻是一种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所认定并保护  相似文献   

2.
侗族传统婚姻选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有较为自由的恋爱形式,如“行歌坐月”、“玩山”等,但恋爱的自由并不等于婚姻选择的自由。侗族传统的恋爱文化、婚姻文化均是具有规则的,受自身文化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侗族的婚姻选择具有严格限制,如“同房族不婚”、姑舅表婚与姨表不婚、婚姻圈限制和层级婚亲规约。任何文化均具有功能。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使之正常运转。侗族传统婚姻选择即是社会各利益集团在资源配置中长期博弈的结果,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亚洲大陆先进文明的影响之下,日本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直接进入阶级社会,使其社会形态和婚姻形态发生变异。日本平安时代虽然仍实行“访妻婚”,但与原初形态的走访婚已相去甚远。与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对比,就可发现两者虽然形式相似,但却存在本质差异。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属于专偶制婚姻形态,但已发生变异,表现为:第一,独占但不同居;第二,父权制时代延续母系氏族社会婚禁规则,因此属于“变异的专偶制”。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为之提供了完整的“标本”与“化石”。  相似文献   

4.
《诗经》婚恋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生活。明媒正娶是周代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它突出的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愿望和期待 ;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 ,它体现了社会对夫妻人伦的重视 ;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 ,它表现的是周人对拆除隔绝人群的氏族关系的古老壁垒的重视。总之 ,《诗经》婚恋诗写出了周代婚烟的多元性 ,表现了周礼张弛有序、刚柔相济、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买卖婚是私有制社会形态的产物,身价钱是买卖婚的重要标志。现今,彝区社会形态已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而彝族婚姻却没有走出身价钱这个误区。本文针对“身价钱”这个彝区婚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其历史流存到现状的深刻分析,点出了身价钱在凉山彝族婚姻中百害而无一益的事实。并对改变这种陋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 ,对诗歌内容的诠释 ,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 ,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 ,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 ,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 ,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的婚姻经历过“群婚→血缘婚→‘骨种’婚→非血缘婚”几个阶段 ,“骨种”婚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地理人文环境 ,围绕“骨种”婚形成了一系列婚姻习俗。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变革有两大力量在推动 :一是自然选择法则 ;二是社会力量推动。新的婚姻习俗的形成有赖于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开放和发展 ,有赖于观念习俗的变革 ,也有赖于社会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两性关系主要是指性行为所引起的两性之间的人身关系,我国现行法律回避了两性关系中的诸多问题,应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在变态性行为、婚内强奸、传播性病、性无能、事实婚姻、婚外通奸、性交易、强奸和性骚扰等方面完善立法,以捍卫人伦秩序,维护两性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倾注了深深的情感,对女奴婚恋习俗进行多侧面的描写。书中通过鲜活生动的形象描写,揭示出“指配婚”、“收尾婚”这两种婚姻的不合理性,以及阶级压迫的残酷性。对“自由婚”,他则给予无限真诚的同情,这同情则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来表现的。《红楼梦》中所写到的女奴的各种婚恋形态,则是曹雪芹婚姻观的形象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论“姑舅表婚制”的历史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姑舅表婚制”是人类自血缘家庭建立以来,一直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外婚制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舅权制”则是其存在的内驱力。“姑舅表婚制”有交互姑舅表婚、舅表婚和姑表婚三种基本形式。这种婚姻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择偶优先权上,尤其是舅家的优先权。“姑舅表婚制”事实上属近亲相婚,因此在现代社会必然要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1.
王勋抚恤金争议案所呈现的事实婚姻与法律婚姻的冲突,事实上是婚姻法制在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本文就事实婚姻特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事实婚姻与法律婚姻概念进行比较概述,对事实婚姻与法律婚姻产生的冲突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2.
《说文》所反映的上古婚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探求《说文解字》中有关婚姻的文字及其释义,参验古代文献及近现代婚俗,考稽出了上古时代存在过的六种婚姻制度──群婚、抢夺婚、夫主婚、妇主婚、交换婚、妻妾婚。旨在拓宽汉文字研究的领域,并为古代婚制的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者依然遵循着摩尔根假定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进化模式 ,认为中国婚姻形态也必定经历了“乱婚”及“血缘婚”阶段 ,硬造中国古代的婚姻史体系。事实上 ,婚姻形态是具体的多样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早期两性结合方式 ,“乱婚”和“血缘婚”并不是人类婚姻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阶段。因而 ,中国婚姻史有必要重新构建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婚俗──“跑婚”林德雄“跑婚”,这是八十年代初以来出现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平地瑶人及部分汉人中的一种新的婚姻习俗。对于“跑婚”有多种看法,褒贬不一。笔者根据对“跑婚”现象所作的调查,认为“跑婚”的出现带有相当大的社会积极意义,其消极的影响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学术界影响很大的一种观点──、报、因是春秋公认的婚制──提出异议。认为春秋时期指子与非生母之外的父之妻妾同居,报指侄与伯叔父之妻妾同居。、报并非公认的婚制,而是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否定和排斥的个人行为,主要是个人好色无度的品质和大权在握的地位相结合的结果。春秋既不存在“困”这一“孙娶祖的妻”的事实,更无“因”的婚制。春秋华夏族的婚姻形态与社会文明的进程对人伦道德的要求基本协调。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保存了原始时代的许多种不同的婚俗。以娣媵制为主的一夫多妻制盛行于春秋社会,交错姑舅表婚原则是这种婚姻所实行的范围,屡见于《左传》的"通”是另一种合法的婚姻形式,这是并存于春秋社会的两种主要的婚姻形态。节日野合在许多地方仍存,血缘婚并未绝迹,女娶男嫁之俗在某些地区还较流行,父子、叔侄共妻已遭时人非议,兄弟共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战国变法才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确立起了一夫一妻制。  相似文献   

17.
建国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具有下列四个异质特征: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除了同宗不婚和特殊的“还娘头”外,相对汉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数民族的婚姻还是比较自由的;3.“还娘头”与同宗不婚或同姓不婚;4.通婚禁忌与婚姻神判。建国后在《婚姻法》的冲击下迅速嬗变:1.离婚案件呈上升趋势;2.处理婚姻问题的权利由传统的三老四少转移到国家政府手里;3.对女性是一次重大的解放。从而终于纳入到了国家预设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大陆法传统及其与大陆、台湾和澳门法制的关系米健澳门《行政》杂志第28期上发表作者的文章指出,在澳门过渡期内,澳门法律本地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已是澳门各界、各阶层的共识。所谓澳门法律,简单地讲就是以葡萄牙法律为模式,以葡国的几个主要法典法及有...  相似文献   

19.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均为现代西方思想巨匠,前者曾以振聋发聩的《西方的没落》轰动欧美社会,后者则因洋洋大观的《历史研究》饮誉西方学界。两者虽同为现代西方“文化形态史观”之代表人物,但其思想观点却同中有异,有时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婚姻法发生在战国早期,法制史教材讲婚姻法从商周时代开始的作法不够严肃。云梦秦简中关于结婚、离婚和家庭问题的三十多道条文,才是真正的婚姻法律。婚姻法是春秋以来社会变革的产物。礼坏乐崩之后,华夏社会要求法律向民事领域——包括婚姻家庭领域拓展,聚族而居生活方式的打破,个体小家庭变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原始群婚遗俗进一步被涤荡,又为婚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于是才有婚姻立法的事实发生和婚姻法律的正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