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玉霞 《社科纵横》2013,(9):112-113
美的属性问题是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美的最初发生与功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实用的”就是“美”的。所以,美的对象的第一属性就是功利性。日常生活中,美首先表现为感官愉悦。即美诉诸于人的情感,具有愉悦性,能够引起人的情绪的强烈反应,在精神上给人以愉悦、满足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结构美初探     
1、任何事物都存有结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结构”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事实上,“结构”总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事物的表现形式,或称外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可变性和选择性,结构变化不一定改变事物的质及其存在;另一种是事物的生存样式,或称内在结构。这种结构一旦定格便具有相对稳定性,直接决定和影响事物的质及其存在。本文的“结构”即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它是指组成或构成事物各要素的比例和联结方式,是事物赖以自主存在的内在“骨架”。结构的差异对于事物的特征、属性、价值和功能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了事物的美丑。凡是能使事物展示美的属性,给人愉快的结构即是美的结构,因美的结构而显现的美便是结构美。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审美  相似文献   

3.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诞生地。而其中“美的规律”问题一直是难度颇大且又较为关键的问题。何谓规律?从哲学高度看,规律是与本质等同的概念,“规律是本质的关系”、“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认识深化的同一类(同一序列)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就是说,“美的规律”实质上是从根源上、从本质上回答美之所以为美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它是一个涵盖面极为深广的命题。本文试从包含于“美的规律”这一命题中的“内在固有尺度”及其动态结构之一的主体审美能力问题,对“美的规律”的涵义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4.
施昌东同志的《“美”的探索》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年版)比较系统地对美学的各种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这无疑是很可贵的,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美”的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中有些观点和研究方法却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仅就该书对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批评发表一些不同的看法。《探索》批评李泽厚的美学观点主要有三处:第一,批评他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第二,批评他主张“美感以直觉为特征”;第三,批评他在“移情”理论上的自我矛盾。下面我们逐条进行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史角度看,在关于“美本身”、美的认识与价值、审美心理与意识、中国艺术形式等方面,百年中国美学研究并没有质的进步。原因在于,20世纪在以“恶”的方式刺激、生产人类对美、自由的学术冲动与热情的同时,也把过多的非美学内容暗渡进美学的“知识学”框架中,并产生诸如“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善的形式”与“美的形式”相错乱等负面影响,从而无法建构一个“知识学”意义上的美学语境。只有首先对这些问题予以清理,才能为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建立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美学的讨论是有意义、有成绩的。我认为在讨论中,许多同志着重研究了美的客观性问题,而忽视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客观性问题,不等于美的本质问题,而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美的客观性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从美的本质的角度来考察,我认为朱光潜同志的看法是接触到了美  相似文献   

7.
我不认为美的哲学已山穷水尽,只要求助于自然科学,才能使美学科学化;而坚持认为,美的哲学分析不仅是摆脱不开的,而且恰恰是美学走向科学的真正基础。当然,这种哲学分析不能再囿限于认识论范畴中,满足于主观、客观或主客观“统一”、“和谐”等概念组合上,而是要在系统本体论中,为美的存在形态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进而对美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美的概念有两种:一为表现对象美,一为表现目的美。就来源讲,艺术美绝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美一方面,生活中丑的现象也可作为艺术美表现的对象。创造美的艺术作品的决定性条件不在表现对象的美,而在于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的审美的理想,以美作为表现目的。艺术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对美在本质、成分或内容上的现实,赋予了恰当的形式,使之适合人们观照。  相似文献   

9.
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至今未获解决。在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美学研究陷于困境。从根本上说,这种困境是由传统哲学的局限造成的。摆脱美学研究的困境,必须对美学的哲学基础作批判性的反思,并且寻找新的哲学基点,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美的本质问题,重建美学理论体系。美学在本质上属于哲学学科,而不属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美的本质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因此探讨美是什么,必须先确定某种哲学框架,也就是说,必须先确定比美更抽象,更一般的哲学范畴。传统哲学确立了一个最抽象、最一般的范畴——实体。所谓实体,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在,康德称之为物自体,也称为本体,它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基质。在实体范畴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实体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地认识美,可按美的事物的产生和美的性质特点 的不同,把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本文主要讨 论艺术美的本质和根据问题。 一、艺术美是主观统一于客观之中 真正的艺术是一定创造出美的。对人们是一定有美学欣赏价值的。至于那种名谓艺术,实则无美可言的东西,本不该叫艺术的。所以,艺术美是艺术特有的美学属性。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和艺术美二者具有同一性。因此,为了认识艺术美, 可以从艺术着手研究。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毛泽东同志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  相似文献   

11.
论美的规律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第一个前提。美的规律便是造就有生命的个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规律。审美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社会的驱动力。丑作为美的伴生物,不表现人的本质,“审丑”永远取代不了审美。研究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探讨了美的规律的宏观方面,并论征了它的某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万斌  王学川 《浙江学刊》2007,1(4):81-88
历史美是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情感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形象。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不断地显示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创造着历史美。历史美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和展现。历史美可分为历史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历史美具有的三个根本特征是广博性、可感知性、情感性。  相似文献   

13.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①──这是马克思当年投向美学的一束夺目的思想光华,也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可是,究竟如何解释“美的规律”,在国内外美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种种解释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派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就在它的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具体指“物种本质特征、物种的普遍性”,“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形象”等等。这种规律完全是客观的,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着,它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中存在有自然科学的规律和社会科学的规律,而不知…  相似文献   

14.
一、美学界对美的实践本质的错误解释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史上争论两千年之久而无定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诞生为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观从此产生。美根源于实践,美的本质应该在人类实践中去寻求,这是实践美学观的根本思想。但当年的马克思在有关美的本质问题上,既没有作过系统的论证和完整和概括,更没有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于是,假借马克思,便出现许多关于美的实践本质的概括。且不说这些概括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单只是它们本身造成的逻辑矛盾,就足以证明其错误。仅以我国美学界为例:  相似文献   

15.
美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从认识论角度来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便是关于美的本质的中心问题。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观统一的……各种对美的本质的观点、看法,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展开论争。但是,美又不同于在自然界中本身有质的规定性的事物。我们尽可以说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并无人反对,我们却不能期望说花草是美的也一定无人反对。因此,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的方法又不同干一般认识论的讨论方法。我们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有导致对美的本质、审美现象、审美的历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简单化、机械化的结果。正确的方…  相似文献   

16.
论美是价值     
一、寻求美的本质应该从什么出发 毫无疑问,寻求美的本质要从现象出发。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里的现象?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的现象究竟是什么? 一种观点认为,找寻美的本质应从美的事物如美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等亦即美的现象出发;然后运用通常的分析、归纳的逻辑方法从这些现象中找出同一的东西,从而把握美的本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找寻美的本质应从美感经验出发。 我们认为,美的事物和美感这样孤立起来都不是探求美的本质以及一般美学研究中的出发点的现象。因为: 第一、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一回事,它们是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年鉴进入转型期 ,出“精品”已成为各年鉴出版单位的共识。所谓“精品” ,不但在装帧、印制上精美 ,而且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在内容和价值上是精品 ,以不显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的文化知识和审美观念的构成。因此 ,有必要认真研究年鉴美学特征 ,充分了解年鉴所具备的审美价值 ,这对于我们认识年鉴美感的规律 ,把握人对年鉴的审美活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鉴美的基本特征年鉴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年鉴美的基本特点、美感和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美 ,是一种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人具有怡情悦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感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用以说《儒林外史》的,我们移来说《红楼梦》,或许会使人感到奇怪:难道《红楼梦》也是一部讽刺作品? 《红楼梦》不是一部讽刺作品,是部难以企及的伟大悲剧,同时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喜剧性。它既是时代悲剧,又是人间喜剧。它的艺术美,是悲剧美和喜剧美的和谐统一,其中,悲剧美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审美意义:道与美的共生与统一·石晓宁·闻一多先生曾认为:“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美,那是文字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①闻先生道出了《庄子》哲学思想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独特风...  相似文献   

20.
真理是客观的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一提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它歪曲了真理的本质 ,造成真理问题的模糊不清和诸多理论上的矛盾。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其本性是主观符合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