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雁  付强 《东岳论丛》2013,34(2):92-96
意境是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在满足实用功能基础之上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提升。从动态时空的情境把握和虚拟世界的精神建构两个方面,说明造物艺术中的"意境"是人们从客观可感的外在物态逐步进入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境"之中,出"景"入"境",由"表"及"里",达到一种精神的超然,这是一个动态的造物过程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
崔雪松 《理论界》2005,(9):103-103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居家环境也是如此,由此,景观化住宅诞生并越来越成为许多购房者的首选。他们从过去单纯追求室内豪华装修逐渐转变为室内、室外的和谐共存,讲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于是各种以山景、江景、湖景、园景、都市景观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景观住宅越来越显现出市场魅力,并推动了各地住宅景观设计的蓬勃发展。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拥有住宅的同时又拥有一座公园或一片绿地,尽情享受阳光、空气、绿色、人、自然与建筑构成的和谐的居家环境。  相似文献   

3.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4.
一、追求最大化利润与过度消费是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客观上步入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过份注重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人们对舒适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乡景"叙事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诉诸于读者视觉神经的直观意象,直接表达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乡土中国的不同看法。比如启蒙视域中的凋敝"乡景"、革命视域中的苦难"乡景"以及审美视域中的田园"乡景",都是中国现代作家以不同的切入视角,去力求真实再现乡土中国的一种努力。因此,不同类型的"乡景"叙事,便以不同色彩的艺术画面,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又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审美追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景:物色之美     
人们在山川自然的观照中发现了物色之美,称之为风景、美景、景色、景观,又将它摄入诗、画,创造出艺术之景。与"情"范畴相对,形成了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景"范畴。在表示审美客体的诸范畴中,景.可以说更有纯粹的美学意义。它直接由物色观照中产生,是审美主体对自然对象美的一种发现与概括。与其它的客体对象范畴相比,景,更具有空间审美意识和自然人化的美感趣味,因而成为文学艺术与审美欣赏中一个常用的范畴术语。其特别的审美内涵、潜在的文化渊源和引人入胜的魁力,都颇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山水美感的结晶自然风景,物色万象,自古…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对意境说生成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说不仅是中国古代诗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影响诗学的结果。佛教语言观引发了古代诗学对言意关系的反思和关注 ,促使历代诗歌形成了追求“韵味”的传统 ;佛教自然观对自然形象及其精神的推崇 ,影响了诗歌创作中描画自然的自觉 ,促进了诗论中情景关系的探讨与解决 ;佛教色空观影响诗人和文论家较为快捷地解决了诗歌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这种影响和渗透不仅为意境说诸多内涵的形成及成熟打下了基础 ,而且直接地促使这诸多内涵百川同汇、融为一体 ,成为意境说。意境是艺术家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整体 ,这个艺术整体能通过欣赏者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想象产生溢出作品本身的韵味。意境正是体现这种追求韵味的传统 ,浓缩情与景、虚与实关系的更高一级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朱佑伦 《理论界》2015,(2):141-143,111
鲍照的山水诗创作在继承谢灵运开创的规范的同时,基于自己的个性和审美倾向,努力追求一种激烈动荡的、不平稳的艺术效果,并通过追求奇崛精工的语言,以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方式吸引读者的目光,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这使他摆脱了谢灵运的阴影而展现了自己的特色。其对于整体诗境地塑造和情感投入更是让山水诗开始向谢脁的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方向前进,成为了二谢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情与景,生活与艺术,诗歌与现实,自然与文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王夫之与王国维“境界说”的丰富内涵,辨析了二人理论上差异与传承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历史剧追求目的无外乎诗或史.历史剧追求诗意是正当的.史剧用戏说的方式去复述历史,符合史剧历史戏剧化的艺术规律,是历史剧追求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百年史剧观念,戏说与仿真争执不断.但是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渐解放,艺术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被加以严格区分,史剧创作的戏说因素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1.
张政文 《文史哲》2006,(1):96-101
康德之前,文艺学与美学虽有联系却未构成完整的文艺美学知识体系。直到康德解决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美与艺术的关系、创作与制作的关系、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等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之后,近现代文艺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始终存在着美是主观或客观之争。康德认为,美既非客观属性又不是主观意识,美根源于人类的主体判断能力,从而为解决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确立了理论根据。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从艺术的原生性、可塑性与无限性生发开来,探索艺术发生的奥秘,解读艺术具有永久魅力的所在。在探索艺术的原生性过程中,本文着重把艺术的发生和人类生命的发生与完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在寻求艺术的可塑性的时候,本文主要用接受美学对艺术的解释方法,通过对接受主体和艺术本体之间的对接变化来阐释其本质的流变;在缕析艺术无限性的努力中,本文力求从时间的无限性与思维空间的无限性上去追寻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王满  李蕾 《河北学刊》2008,28(2):248-251
从多元文化视角及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述公共艺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具有独特意义。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公众艺术,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塑造和谐的社会生存空间,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现象,需要从体制、意识、内涵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具有思想性、认识性、典型性和形象性、主观性和情感性,但只有审美属性才是它的本质属性。艺术的审美本质不是单一地体现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文本)、艺术鉴赏的某一个环节,而是流动地体现在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黄茂文 《阴山学刊》2006,19(4):82-86
艺术问题是和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在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中,它预设着“理念”和“主体”等认知范畴,因此形成了在本质上以现代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审美艺术观。海德格尔一反这种理论传统,力图在人与宇宙之间重建一个非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意义空间,因此提出了一种天、地、人、神共在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在质疑现代主体性观念的同时,使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系,对于深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来说具有深远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张常勇 《兰州学刊》2008,(2):163-164,150
界定艺术一直是艺术理论上的难题,面对实践与理论上更加严峻的挑战,一些理论家转而寻求通过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线来界定艺术。在这界线中产生的“画框效应”源于艺术的本性,包涵艺术的两大功能性特征:距离与突显。将它作为界定艺术的一种标准,即通过艺术的功能来认定艺术,虽然存在一定困难,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许海 《阴山学刊》2010,(5):46-49,112
虽然诗歌和音乐具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在艺术根源、幻象性质、语言运用、符号载体、内在品质这些方面分别存在梦境与醉境、空间与时间、理性与感性、能指与所指、诗歌与诗意的重要区别,并因此具有不同的艺术性质。分析这些区别对于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理解艺术的本源,拓展艺术原理,把握艺术趋向音乐的根本原因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人类最重要的才能,是人劳动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是指艺术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艺术这种事物的内部规定性,其特征是真实性、形象性及典型性。艺术的价值取决于艺术的独有特质,可概括为:创造性价值、真理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审美性价值。艺术根据对现实中的美的认识,对美的升华和凝聚。艺术家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超越就是艺术的精神。艺术创作也是一种生产劳动。艺术和美密不可分,艺术美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开始的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原本就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本假定上,这样一种追问方式不仅注定会掉进将艺术"现成化"和"物化"的陷阱,而且压根儿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自欺欺人的把戏,它一开始就错认了诗学、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西方的艺术之思始终受制于以现成性思维方式为特征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和各种经验—实证科学的观念,而艺术在艺术存在中成其本质,用一种现成性的思维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进行艺术本质的追问;使艺术成其为艺术的是"真理"而非"真实",艺术中发生的真理乃是"存在者进入无蔽状态",但从"再现论"、"表现论"到"象征论"的艺术观所持的都是一种"符合论"真理观,其实质是以"正确性"为根据的"真实"观念,从这种真理观出发同样会错认艺术的本质;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并因此而是我们人类的历史性此在的一个本源。惟有从存在问题出发,从艺术与人生此在以及艺术与存在的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入手,方可思入艺术的本质问题;我们必须打破那种对象性—现成性思维方式的迷妄,将对"艺术本质"的追问视为一个直接关系人的存在意义的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之思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但他对追问入口的选择是独断的,也过分依赖于他自己特殊的"真理"概念,追问的又是艺术的本质之源而非艺术的本质本身。  相似文献   

20.
李骏  吴龙桓 《兰州学刊》2011,(4):207-209
嘉比力克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艺术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及与社会的割裂,认为在当今社会,艺术家应当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她提倡生态艺术与"女性伦理",指出与社会互动、紧密联系才是新艺术的典范,才能使艺术重生魅力,回归精神的领域。嘉比力克是当之无愧的女性主义艺术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