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叙利亚危机从爆发至今已有六年多的时间,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危机进程中西方、中东各国与俄罗斯、叙利亚之间的博弈互动,国内研究更多集中在对于事件的定性之上,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叙利亚危机,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少的.采用"重复囚徒困境"理论,对叙利亚危机期间,美国与俄罗斯围绕叙利亚所展开的一系列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博弈进行分析,探讨美俄两国在叙利亚危机期间所采取的策略及其背后的动因可知,美俄两国在叙危机期间所采取的对策呈现出明显的"重复囚徒困境"模式,且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实力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应对策略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中日之间几乎没有派遣正式的政府使节,但在相互交往中两国的僧侣起到了媒介作用.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中日僧侣交往的概况,其次着重分析"僧侣现象"的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以及日僧入宋目的.北宋中日僧侣交往,改变了宋人对日本的看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2021年12月底,RCEP协定正式生效。中日两国作为RCEP协定下重要成员国,对RCEP的合作共赢机制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回顾中日过往经贸合作,再以中日货物贸易关税削减为切入点解读RCEP协定文本。运用GTAP模型评估协定生效第11年、第16年、第21年关税下调带来的中日双边经贸规模和结构效应。总体来看,关税削减带来了两国GDP增长、福利水平提高、贸易条件改善,并扩大了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但两国不同部门的产出变化情况不同。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分别从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数字贸易、投资领域对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一个岛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国家,中国也同样有着辽阔的海域,在中国文化中同样也包含了海洋文化的因素.该文主要提取了日本中古时期平安朝文学中的<土佐日记>和<源氏物语>这两个重要的文学文本,将其与在中国浙江沿海流行的民间传说与宗教禁忌等进行了横向比较,指出了在中日两国关于海洋的集体无意识中.都共同隐藏着深刻的恐怖情结这一事实,并进一步指出,在这一"恐怖"情结中内蕴着灾难、救赎、绝对者这样的构造,而这一构造的基础却是源自于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这一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日东海合作的现实路径与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东海之争不仅影响着当前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两国面临的现实选择。构建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框架是维系并进一步推进中日在东海海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东北亚能源合作将为这一框架的建立提供现实和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东海问题尤其是钓鱼岛主权争议问题是横亘在中日关系中的重大敏感问题,对此两国存在严重的对立和分歧,双方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立场,在东海呈现海空安全严峻态势。而造成此境况的关键要素为:日本否定争议的存在,否认“搁置争议”的共识。为此,重点分析国际争议的要义、“搁置争议”存在的背景,以及依据国际法确立钓鱼岛主权的制度。考虑到中日两国均为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关系,各方均有恢复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意愿,所以,中日两国应以达成的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四点原则共识为基础,加强沟通和对话,从事实和国际法出发,就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展开谈判,以切实管控东海海空安全态势,发展和充实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应该说,以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稳固发展中日关系,是包括两国政府和多数人民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1日中午12:35,第一列京津城际列车缓缓启动,漂亮的"子弹头"以350公里/小时的激情速度奔赴天津.新北京南站正式运营.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推出人民币与日元直接交易业务已一年有余,一年多的市场运行表明,两国的货币交易额增长迅速,并呈现平稳发展之势。尽管如此,两国的货币交易依然面临着货币交易量的相对有限性和汇率形成机制未能脱“美元锚”的“量价难题”。这一难题的形成与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人民币的非完全自由兑换、企业的客户需求比较有限以及做市商数量有限等因素相关。今后如何打破这些难题,促进中日货币合作的深入发展,需要两国的智慧与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表面上看是由琉球问题所引发,实质则是日本明治政府实施对外扩张的结果。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中日两国在东海地区首次出现对立局势。随后双方虽通过和平方式签订条约结束了这一局势,中国清政府也开始加强东海海防,但由于琉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得中日两国在东海的对立局势持续发展,日本最终成为了中国东海地区的“永久大患”。  相似文献   

10.
"宝箧印经塔"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NBE21仿照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之事,用金铜精钢所铸造的八万四千座小塔,最近雷峰塔地宫发掘出的一座小塔就是吴越时期钱NBE21铸造的.虽然吴越国与当时的日本国没有正式国交关系,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民间的相互往来却异常频繁."宝箧印经塔"通过来往于中日之间的吴越商人和日本僧侣传播到了日本.日本不仅保留下了较多吴越国时期的"宝箧印经塔",而且还在吸收中国佛教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融入日本文化,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宝箧印经塔".  相似文献   

11.
1971年南亚危机爆发时值中美关系从紧张向缓和过渡之际.中、美两国对这场危机的态度随着危机的加深而逐步趋向一致:危机爆发之初,中、美两国各行其是;随着危机的升级,中美双方开始秘密接触;战争爆发之后,两国采取断然措施,全面合作,促使战争走向终结.中美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双方在南亚危机中的合作,而双方的合作又反过来增进了互信,为后来两国所进行的战略合作和建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日之间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也有着难以化解的战略心结,两国缺乏战略互信导致两国 间的复合安全困境,钓鱼岛等东海海洋权益争端严重制约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于面临着复杂海上危机形势 的中日两国,如何应对中日之间可能发生的海上突发事件已成为新时期实现两国和平发展所必须解决的议 题。建构一种科学、合理的海上危机管理机制,对海上危机进行有效的应对就中日两国而言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具体到中美关系而言,2018年也是一个重要的纪念年份。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几乎同时宣布,两国将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回顾这40年,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正常化几乎是同步的,在中美两国宣布建交两天之后,也就是在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这两者之间不是巧合,而是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回望过去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相对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议题。这种实力变化的趋势对中美双边关系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中美之间经常爆发的海空事件就深刻地反映了二者实力变化的事实。经济和军事是国家实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判断中美实力变化的重要依据。基于国家实力变化的现实,中美对各自的海洋战略进行了新调整和部署,以便更好地投放和运用国家力量。在此过程中,中美海空力量的接触为海空事件的爆发赋予了深刻的权力政治意涵。另外,观念冲突、秩序之争、规则框架的缺失等都加剧了中美解决海空事件的困难程度。  相似文献   

15.
国家重建是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对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国家重建往往成为其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对德国和日本两国现代化启动阶段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国家重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指出国家政权是两国现代化全面启动与推进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稳步发展,两国达成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合作协议。但在“安大线”项目落实过程中,日本突然插手,欲与俄罗斯合作修建“安纳线”石油管道,中日两国在能源战略利益上发生碰撞。中日两国竞争俄罗斯能源的结果是,俄罗斯政府放弃了与中国“安大线”和日本“安纳线”的合作项目,从而使中俄“安大线”合作项目夭折。中日两国对俄罗斯能源的利益之争不是单纯的能源利益之争,它隐含着地缘经济、政治战略的竞争。同时,它促使中国重新思考今后的能源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整体上对中日两国人在"路上"的あいさつ语言行为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和分析,在指出两者的共性与个性的同时,对产生差异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背景及其原因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解析,并从中解读中日两国文化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人生态度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隋朝是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两国建立了对等的外交关系;日本政府多次派遣使团访问中国,隋朝政府亦向日本政府派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访问使团;隋炀帝杨广和日本的圣德太子为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隋朝期间中日两国交往的繁荣,为唐代中日交往高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性向词汇为切入点,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中日两国人在普通话中使用的性向词汇进行具体描述与分析比较,其结果不仅可以揭示中日两国文化中对人评价意识的共性与个性,而且能够诠释和解读中日两国人在对人评价意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中日"春晓"事件的实质是对两国海洋权益的争夺,是对能源的争夺.根据国际海洋法的有关规定及国际惯例,日本在"春晓"事件中的一系列行为是没有法理基础的.中日双方应该在公平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中日东海争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