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开发 《江淮论坛》2007,8(2):187-192
废名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为1920、1930和1940年三个时期.不同时期散文文体的变化典型地反映出他人生观、心境以及处理与现实关系的艺术方式的变化.其散文文体的突出特点是涩味,这来自于其构思和基本的表达方式,又与他受禅道的影响关系密切,并直接、鲜明地体现在语言上.废名散文的总体风格大致可以简洁朴讷、委婉曲折来概括.他小品文的文体脱胎于周作人的文章,又有自己的创造,在现代散文史上是可备一格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一开始就表现出文体上的自觉与成熟,注重散文文体建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散文观念的偏差与文体意识的失落,散文文体发展也面临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散文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散文文体体式呈现出多种多样.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演变轨迹不仅清晰可寻,而且体现出古今文学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性延展的整合性.但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和粗放.鉴于此,本文从古今文学的传承与演变,散文的模糊混用与清晰划一,散文的坚守与破体,以及散文的审美性与自由性等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在百年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文体观念、文体形态、文体特征和文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散文史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是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较早地冲破了20世纪60年代杨朔、刘白羽程式化散文的禁锢.和巴金、孙犁等老一代散文大家一起,以自己的创作重新激活了当代散文应有的活力.他在散文创作理论上主张中西融合,但散文创作的实绩却主要表现出对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自觉的继承.从思想内容看,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平民意识,同时又对当代散文的文体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作为当代散文的重镇,贾平凹对一批散文作家特别是陕西的散文作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创作和观念在近代散文的发展转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其转型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设定了与古代散文截然不同的读者群体,从而改变了在古代散文创作中具有强烈参照作用的读者期待视野,由此触发了散文文学活动的整体变革;第二,创作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品格的确立;第三,清晰地体现出了从各体文章的写作向现代文学散文创作的渐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身为当代散文大家的孙犁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即用一种主观色彩较深的散文笔法写人叙事、状物写景,情节的淡化,舒缓自如的结构,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等,这种倾向既显示出作家孙犁可贵的创新意识,同时又增强了其作品本身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代绪宇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4):55-60
散文诗是人类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早期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平行发生,19世纪中期以后才相互影响。由于所处的国度不同,散文诗文体生成也各有特色,法国偏重于由诗向散文靠近,英国主要是由散文向诗靠近,美国散文诗创作既有诗人,也有散文作家。散文诗更多地源于诗、源于散文或者是诗与散文的融合,正是世界散文诗在文体形成过程中的代表形态。这也决定了不同国度的散文诗或偏重于诗,或偏重于散文,或者二者兼顾的文体差异。  相似文献   

8.
散文文体论     
散文文体论魏饴散文这种文体在我国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我们今天判断一篇作品是不是散文,却常常很费脑筋。同一篇作品,或云通讯、或云小说、或云散文,这种众说不一的情况并不少见。探其缘由,即在于我们对散文文体的含义、范畴和特征还缺乏明确的把握。本文...  相似文献   

9.
从“文章”到“美文”一脉相承的是“深于取象”的艺术思维、“藻饰”“美言”的审美观念、发愤抒情和通脱适己的创作心态与美学风格、“随物赋形”的艺术追求。现代人把中国现代散文界定为“美文” ,形成文学散文、个性艺术和自由文体的观念 ,是对传统文学观的继承、突破和发展 ,体现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0.
郭保林是有成就、有个性的散文家,也是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创作追求的散文家。他的文体自觉表现在对散文理论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更表现在他在创作实践中自觉地探索散文的艺术形式,守成创新,不离其宗。他以自觉的艺术实践丰富了散文范式,为散文艺术发展辟径开路,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郭保林鄙视文坛上的低迷颓败之风,拒绝纠缠鸡毛蒜皮的小悲欢,他要创造具有史诗般品格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散文世界,创造浓墨重彩、瑰丽凝重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曾有过三次文体革命 ,从总体上看 ,它具有自由松动、多元融合、频繁多变的艺术特征。其中作为抒情类的诗歌、散文的文体革命起步早 ,兴衰起伏更迭较大 ;而作为叙事类的小说、戏剧的文体革命因切近世俗化社会 ,汇集了一大批锐意创新的文学精英 ,在相对稳定的实践中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本文围绕抒情和叙事两种文体革命这一论题 ,对近二十多年来文体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艺术实践试作评述 ,以便从中寻找可资借鉴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12.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代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丝》作为一份自由知识分子操持的文化周刊,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指认《语丝》为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代码,这不仅在于《语丝》作家禀具自觉的散文文体意识,其创作展呈了主体自主自由的现代性的精神内质,而且也因为《语丝》完整地建构了现代散文的格局——杂文与美文的写作表示着现代散文作家精神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向度与形态。  相似文献   

13.
鲁迅晚年的回忆散文创作,作为鲁迅生命最后的辉煌,社会压迫、精神孤独及重病缠身给予其强大创作动力。同时,准确全面的知人论世、缱绻的师友深情、孤绝的复仇姿态又构成了这些作品深邃的人文内涵。而炉火纯青的表达方式,深沉悲怆的美学风格,精粹生动的语言魅力构成了这些散文醇美精湛的艺术特色。对于这些散文的系统研究,为我们深入鲁迅晚年的艺术世界打开探索之门,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诗意从未消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园地,它总是以各种形式显示自身的生命力。王统照、沈从文、孙犁、卞之琳等创作的诗化小说堪称此一时期的代表。然而,特殊时期的时代群体意识总是在修正这种诗性感怀,促使作家从自我抒写到社会表现:王统照诗化小说文体蕴含着时代暗影的来临,沈从文诗化小说文体寄寓着辟谬理惑的需求,孙犁等诗化小说文体标识了个体诗性情怀的消隐。三四十年代的抒情文体形式难以承受时代之重,诗意的外衣总是包裹着合理性诉求,在情与理的对峙缠绕中踯躅行进。  相似文献   

15.
晚唐小品作家创作出众多内容充实、技巧成熟的小品文,使小品文于晚唐形成一个创作高潮。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承继者,晚唐小品作家不仅在创作理论上取法韩愈、柳宗元,在创作实践上对韩、柳也多所借鉴,尤其是在文体革新方面,他们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革新精神,除对韩、柳自创的新体及革新过的文体进一步加以革新外,对碑、箴、赋、颂等传统文体也进行了或由骈至散、或由骈散结合而至全散的革新。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对韩、柳不曾运用的疏、吊等文体加以革新,弥补了中唐古文运动遗留的空白,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小说序跋继承了传统序跋文体的特点,又有不少新的突破,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如艺术表达的多元化、语言风貌的千姿百态、主客问答的独特结构等等,很大程度上突破序跋文体实用功能的局限。从而成就了其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构成明代散文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7.
鲁迅晚年的回忆散文创作,是鲁迅生命最后的辉煌,社会压迫、精神孤独及重病缠身给予鲁迅强大的创作动力,准确全面的知人论世、缱绻的师友深情、孤绝的复仇姿态又构成了这些作品深邃的人文内涵,而炉火纯青的表达方式,深沉悲怆的美学风格,精粹生动的语言魅力构成了这些散文醇美精湛的艺术特色。对于这些散文的系统研究,为我们深入鲁迅晚年的艺术世界打开探索之门,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体"到"失范"——当前中国散文文体的异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19.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这种文体自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散骈并用;二是诗文互渗。中国散文文体裂变的先兆发端于晚清域外游记,但过去的文学史家只关注重大的事件、外在的口号之于散文文体变革的意义,却忽视了可能引起文体裂变的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混沌一片,因而是更曲折潜在的隐性因素。文章还考察了梁启超的新文体,指出新文体散文仍属于旧文学的范畴。一方面,梁启超将我国杂文学传统的优势和缺点发挥到极致;另方面,他启迪了中国散文的新变,促成了现代散文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