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相关要求,其中对美育教育如何开展思政工作给予了指导性意见。即高校可以通过排演挖掘名家大师文化内涵的戏剧作品以此来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文化育人开辟新路径。从创排红色校史剧有助于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文化育人新工程,有助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引领高校文化育人这几方面来论述创排红色校史剧在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清恩 《理论界》2008,(7):183-184
本文剖析了当代我国高校隐性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探讨了高校隐性文化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以及隐性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档案馆作为学校历史资料的集合地,存储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学资源,这是高校开展育人服务的有利条件。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并从社会服务与文化自信角度探讨高校档案馆文化和育人功能的价值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校园建筑文化的育人要素及育人功能 ,提出了高校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的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姚申建  崔全会 《理论界》2006,(3):138-139
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和育人活动中发挥着教育引导、规范约束、凝聚稳定、陶冶激励和示范辐射等重要功能。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完整的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大庆社会科学》2012,(5):158-158
梁超撰文指出,“文化育人”是一种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也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塑造高校精神的基础和保证。新疆高校把握“文化育人”的内涵,应从“文化育人”与“国际视野”、“德育为先”、“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关系人手,培养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备的“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人才。新疆高校“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同“三股势力”言行作坚决的斗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同学校的振兴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品牌形象的典型代表,对促进与推动高品质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进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明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辩证地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全面提升高校的育人质量,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推进“三全育人”协同治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前,在“三全育人”协同治理的文化生态场域,面临着大学文化本质的遮蔽,教学、科研、管理文化的分野,学科文化藩篱的阻隔和制度文化价值的遮蔽等问题。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契合“三全育人”协同治理效能提升的客观要求。重构“三全育人”的文化治理,在于回归大学文化本质、增进大学核心价值文化认同,重塑关系信任、推进“三全育人共同体”建设,促进价值认同与关系信任的融构、实现协同治理的文化自觉,纵深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为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应加强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融合,并逐步建立红色文化学,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学科载体的建构;应借助网络时代新元素,创建“互联网+红色文化”宏观和微观共享传播平台,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传播载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日益凸显,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要实现以专业为基础,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生的德育素质提升融为一体。要构建"以活动育人"、"以节育人"的全面育人长效机制,就必须紧紧把握学生思想的异动,紧跟高校教育的大环境,力求不断改善、不断适应、不断再造,使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建设始终处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诠释了二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追求生命的"本真",并有保护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不具备英雄的气概和胆量,无法改变"非本真"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麻木,因此,只能在成长的不可逆转中矛盾挣扎,无法解脱。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运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引用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阐发大唐盛世丝路贸易的繁盛.特别处于中西交通枢纽的西州,商品经济发达,处于全国前列.对其作为物资集散中心的国际市场,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转贸易所呈现的若干特点,值得我们刮目相看,并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16.
清代岭南词人与岭外有着不断的词学交流,这对岭南词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词学交流促进了清代岭南词人的成长与岭南词的发展。另外,这种交流有助于清岭南词人与岭南词地位的提升。再者,词学交流还对岭南词风的嬗变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转型期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及其突破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观存在的土地市场供求关系使农村宅基地的转让有着极大的内在动力,但现行法律法规又不允许农村宅基地自由流转,导致农村宅基地的转让多为私下进行。这种"暗箱操作"一方面使得农用土地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又使得本属于农民的土地权益被第三方侵占。最近施行的《物权法》在某些方面放松了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管制但依然难以流转,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民族自治县也要转变发展方式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要求,也是其自身走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民族自治县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战略任务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及文化产业是崭新的任务.其基本途径是突出自身特色,通过合作构建自主创新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农业生产潜力,并行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施管理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水灾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为减少水灾的发生及危害,当时已意识到要重视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森林,从而达到防灾救灾的目的.在灾后采取祈天禳灾、散粟赈民、以工代赈、调粟平籴等赈济措施,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20.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5,18(3):26-31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