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大都接受儒家学说的教育并受其思想影响,积极用世,功业心比较强烈。但是社会因种种原因提供绐人们建功立业的机会是有限的,使得他们中很多人的理想怀抱难于实现。如何维系人心乃至社会的一种平衡呢?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有与儒家思想互补的道家思想在起着调节作用。道家思想,自从春秋战国时代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创立以来,经过汉魏晋南北朝人的发挥,落实于人生的那种愤世嫉俗,豪狂不羁、潇脱旷达,适己任性、自然无为,闲适隐逸、见素抱朴、随遇而安等等思想意识、处世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渗透  相似文献   

2.
陆游摄知荣州,赵翼《陆放翁年谱》:“淳熙元年……冬,又往荣州摄事.”陆游寄家蜀州(今崇州市),自成都赴荣,取道青城,经郫县、江原、双流、新津、彭山、眉州、青神、嘉州、井研一路而来,行踪皆有诗作.入荣境后,途经赖牟镇到达州治荣州城.在荣州境内度过的时间,据其《桃源忆故人》词自序“予留七十日,被命参成都戎幕而去”,再据其《别荣州》诗自标“正月十日”,则可知为淳熙元年(1174)十月底至翌年正月十日.陆游在莱州境内这七十余天的日子里作有多少诗词?可断为作于荣州境内的诗,《剑南诗稿》卷六有二十首:  相似文献   

3.
李立 《学术研究》2001,(11):121-125
先秦的祖饯诗是与祖道之祭密切相关的,其庄重和缓的风格也必须由此入手来考察;两汉时期的祖道饯别仪式融入了歌乐舞的内容,从而使汉代的饯别诗更多带有了世俗的生离死别之情;柳在古代送葬仪式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柳的易生易长特性在送别诗中也具有了特别的象征意义,人们借此表达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再生的祝福.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全集》(上海中华书局版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九辑所收为龚氏的编年诗,共录《破戒草》《破戒草之余》及集外未刻诗等计二百八十八首,原系王佩诤先生校录,为至今为止收集最完备的。但此辑所录各诗,自《春日有怀山中桃花园有寄》以下,共五十七首,其编年颇多可疑。当日编集者未曾详考,遂有明显可知其误者亦未能订正。其中除《哭洞庭叶青原昶》、《饮少宰王定九丈宅》二首近年已见专文指出并予纠正外,就笔者所考,尚有五首(三题)编年明显有误,即《太常仙蝶歌》《秋夜听俞秋圃弹琵琶》及《张诗舲前辈游西山归索赠(三首)》。兹申述理由,订正如下,并以就正海内高明。(一)《太常仙蝶歌》旧系于道光七年(丁亥),误。应改系于道光二年之后,三年之前。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致窦隐夫》的信(1934年11月1日)中说:“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这就因为诗歌本来就是一种音乐文学。 诗歌可以说是和音乐同时诞生的孪生姊妹,它们都是原始人劳动生活的产物。《淮南子·道应训》中对举重劝力之歌的记载,鲁迅《门外文谈》中关于“杭育杭育派”的论述,都生动地说明了诗与乐都是伴随着原始人的劳动节奏出现的。从其最初的源头,它们就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杭育”、“邪许”这种劳动呼声是有节奏的,是抒情的,是最早的诗,也同时是最早的歌。《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原始歌舞的情形时说:  相似文献   

6.
1 杜甫夔州诗凡467首,约占杜诗总数的1/3,是老杜诗歌创作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高潮”。夔州诗以其博大精微、千姿百态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宏伟而绚丽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所蕴藉的人文精神不仅是老杜人格诗品的充分体现,同时还卓绝地概括了夔州山川之灵,把自然风物与时代风云、人生际遇与历史忧患、生命本体与宇宙意识融合成—个艺术系统,同夔州山川本身一起,成为三峡人文精神的载体。在这里,山川的诗化和诗情的物化是文化整合的动态结构的两个方面,而夔州诗所体现的人文意蕴则是物我共生化、异质化的文化产物。  相似文献   

7.
刘涛 《殷都学刊》2003,(4):78-80
宋代是词的繁荣时期 ,也是咏酒诗词、特别是词佳作迭出的一个时期。咏酒词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忧患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一是思乡怀土、感离伤别、伤春悲秋等传统内容 ,但表现得更细腻、更为深邃 ;其二是感时伤事、忧国忧民 ,更具时代特征 ,拓展了忧患意识的表现空间 ,更具悲壮崇高的审美特质 ,更能代表咏酒词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作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以下简称《西田获稻》).历代陶学界都从不同角度加以评述,而对于诗题中的早稻却没有提出过异议。自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丁福保第一次提出质疑以来,曾先后提出过《西田获稻》中的稻,不是早稻,而是早稻或晚稻的主张。到底是早稻、晚稻、还是早稻?这对于正确把握诗意的内涵。正确评价诗人的诗品和人品.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在缜密考证的基础上正本清源,恢复它的本来面貌。笔者曾写过一篇《陶诗早稻考》的拙文.还想在该文之后,对于过去的一些说法,再作一点简要的评述,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9.
赵师秀是四灵之首,是江湖诗宗之一,还是宗室文人的代表作家。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使得赵师秀的诗歌创作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其诗歌创作在内容取向上体现出一种不讳贫穷的平民精神向度;在艺术追求上主要向晚唐的贾岛、姚合学习,崇尚苦吟与摹拟。他是宗室文人平民化趋势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上承儒家创始人孔子,始终围绕人和人生来讨论哲学和美学问题。但对个体人格的极度高扬和对成就理想人格的个体主动性的空前强调,又使他与孔子之间清晰而明确地划分出一条分界线。也正是因为孟子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高扬个体人格和强调成就理想人格的主动性,才使他为儒家把伦理学哲学引向伦理学美学提供了真正现实的可能,从而奠定了自己的美学史地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讨论孟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弥勒君桐乡封井成函阡兆庶感风烈。岁时稽拜虔清有三百载。厚士原超前国逊主已辱。臣死理则然。奈何见危者。授命稀闻焉。吾友补松(?)创例勤蒐编王正重书法。不假笔削权。吴子修前辈纂忠义录书法甚严核劬菴亦有录。埴恒不甄。千古正名谊。顾忌谁相沿。同邑罗舜询正钧亦著有殉节录今诵湘绮铭。麟经遡初恮。文治逮定哀。乱贼宁知悛。  相似文献   

12.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与鉴赏方面,人们并不满足于对客体形貌的描摹,而是要把握其神情,尤其要深入到主体的内心世界去,把握其审美心态。这在文艺美学史上是一种进步。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然已为柳七一派滥觞。”暂且不评这段话和柳永词作的得失,单从心理美学的角度看,确是反映了我国诗词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趋势的。有人说诗话词话都是一枝一节,鸡零狗碎,感悟式的,缺乏思辨能力。其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谓予不信,那就请看清人朱庭珍因不满沈德潜(归愚)对谢灵运(康乐)、杜甫(工部)、柳宗元(柳州)的山水诗所作的表层评论,而对“诗有内心”即诗人审美心态和审美心理功能所作的精彩透析。他在《筱园诗话》卷一中说:  相似文献   

13.
经钱钟书的阐发,“易”之三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其价值在于肯定了汉语的思辨特征,并将古代思辨哲学与西方阐释学相互打通而获得“阐释之循环”的现代方法论意义。诗之三训,诗与乐,诗之含蓄与寄托同样被赋予了现代意义,是感悟与思辨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廓清了诗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这些不仅体现了钱钟书汰虚课实的严谨学风,更体现了他以“打通”为特色的学术境界,是他治学思想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的大学生,赶上了改革和开放的年代,被称为“天之骄子”,也可谓时代的“幸运儿”。十年动乱,耽误了一代人,学业上留下了空白,那时,偌大个中国,容不下一张课桌,白卷先生被奉为“英雄”,而有知识的人却被踩在脚下,这种愚昧的不幸,曾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上投下了阴影。经过蹉跎岁月之后,有幸步入大学之门的青年正沐浴着“早春二月”的阳光,搏击着第二次历史飞跃的浪潮奋进,真是“自古雄才  相似文献   

15.
几乎在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中,酒在各种庆典活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各民族不约而同地对酒倾注了特殊的情感,说明酒具有某些为多民族所确认的文化特质,深深潜匿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探讨酒与庆典的微妙关系,是笔者酒文化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庆典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从性质上分大概不外乎有以下几种:(1)政治性庆典,即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历史上的政治事件或民族英雄丰功伟绩的纪念。这种庆典多以民族为范围。(2)时序性庆典,即以一些民俗活动来表示对某些自然现象在时序上的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和人  相似文献   

16.
17.
观诗、用诗与说诗——先秦时期文学接受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先秦时期流行的“观诗”、“用诗”和“说诗”三种文学接受方式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观诗”虽然有明确的社会政治的接受取向,但已包含有审美鉴赏的因素;“用诗”尽管也要服从政治外交等实用功利的目的,但却赋予接受者对作品进行能动的再创造的权力;“说诗”则强调接受者在理解和阐释活动中主体意识的介入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观诗”、“用诗”和“说诗”这三种文学接受方式昭示了先秦文学接受理论的早熟。  相似文献   

18.
船山诗词的“梦境”是他在特定心理空间对审美意象进行审美观照的生命精神家园。在他审美生命态度升华的“气韵说”与“幻境”梦、审美生命意象建构的“情景说”与“清境”梦、审美生命体验节奏的“势意说”与“壮境”梦相印证下,有着浓郁的古典生命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9.
以诗论诗,是文学批评园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古代诗云上一道醒目亮丽的风景线.诗评家在对前辈和同代诗歌大家们的诗作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后,以诗歌的语言加以简洁地概括,作出凝炼本质的阐述,使人读之如食甘饴、经久难忘,往往收到专论丈章难以达到的深刻效果,因此是很受读者喜爱的.  相似文献   

20.
丁芒写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论,并且都出版过集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就他的气质而言,却更属于诗人一面,因此他诗作甚丰,发表了一千多首,出版过六本诗集. 丁芒的创作才能显示较早,中学时代就能写古体诗词,18岁就发表新诗作品了.他早期的诗诚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些“凄凉的孤独之歌”,作为感情呈现的背景,大多是冬天的原野、风雪的道路,午夜的时分;即使是莺飞草长的四月天,在他的感受世界里也总觉得象是“海一般死寂沉沉”的.但这种寂寞悲凉,并不是自我伤感的产物.我们不妨注意一下《寒村》一诗(见《中国四十年代诗选》).在这里,他描绘了一幅严寒天江南农村风情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