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所谓"西藏问题",是由逃亡国外的达赖集团和美国等西方干涉势力一手制造的.美国在这一问题上采用了种种卑劣手法捏造历史事实,大肆鼓吹"西藏独立";直接插手,唆使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场合,为西藏分裂主义分子造声势和提供表演舞台;以"人道主义"卫士自居,大打"人权牌".由此可见,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仍将是激烈的.  相似文献   

2.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举世瞩目的,这是西藏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充分说明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西藏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权的角度叙述了中国人权的发展特点、少数民族人权发展与保障,并用事实说明西藏地方人权发展的成就,以此戳穿达赖对西藏人权的污蔑。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奠定了基础,民主改革为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了崭新的起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纵观西藏50年来人权事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共和国成立后在西藏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和保障是十分正确和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5.
冷战末期以来,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在西藏政策上存在一定分歧。通过在国务院设立"西藏事务特别协调员"、国务院以年度报告形式定期向国会报告中国西藏地区的人权与宗教自由状况、在国会内部设立"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以干预西藏事务等协调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二者的分歧。这些协调机制表明,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在西藏政策上的分歧是虚,合作是实;根本意图都是要利用所谓西藏人权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际传播研究多元化范式,本文运用文献法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涉藏国际传播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有五个倾向:多视角考察和分析国际媒体涉藏报道、西藏作为涉藏国际传播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媒介中的“西藏形象”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中的藏传佛教及其文化研究、海外互联网涉藏舆情的相关研究等。同时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特点和不足的评析,尝试从学理层面就数字媒介趋势下民族宗教议题对外话语体系重构、多元媒介中的西藏对外形象修复和改善策略,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生关注支持西藏的进步与发展,四进西藏,撰文著书,积极对外传播西藏。本文通过摘取爱泼斯坦涉藏作品中的西藏农奴制度与民主改革、驳斥“西藏独立”谬论、最大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文化与语言四个主题方面进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爱泼斯坦在西藏对外传播中,坚持国际视野传播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找到西藏对外传播与国际受众之间的“共情共鸣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作品中融入国际受众熟悉的文化背景,做到了知己知彼,融通中外,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宏祥 《理论界》2008,(4):90-91
人权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美关系的重要视野,并逐渐成为困扰中美关系、导致中美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中关两国在人权概念及内涵、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人权与主权等问题上存在着明显、深刻的分歧,这些分歧根源于中关两国各具特色的人权观。解析中美人权;中突的深层底蕴,实现相互理解和借鉴,对于推动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加快我国人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999年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狂轰滥炸,造成无辜平民大量伤亡,财产严重损失。5月8日,又悍然使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我人员伤亡,馆舍严重毁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可以说是自有《联合国宪章》以来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人权侵害事件。法西斯是赤裸裸地去直接毁灭人类,而北约则是打着人权的幌子去摧毁人权。人权在他们手上已成了一条鞭子。他们所标榜的人权正趋于虚伪,因为人权已被他们政治化、工具化和意识形态化了。人权的政治化、工具化和意识形态化是美国在人权理论和实践上制造的人类又一大不幸,其灾难像法西斯一样深重。其人道背后藏着霸道,其人权背后藏着霸权。通过人道追求霸道,通过人权追求霸权,这才是其人道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 ,不遗余力地利用西藏问题进行分裂、遏止中国的战略。而半个世纪的历史证明 ,美国的西藏政策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并且严重影响中美关系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西藏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治藏思想,这些治藏方略对西藏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共产党的治藏方略随着国际、国内以及西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不同时期西藏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对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行梳理,探寻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藏的基本经验,对今后西藏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政府于1899年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把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接受下来。当英国在1904年第二次侵藏战争和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后试图否认中国对于西藏的主权,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时,美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而表示了异议。本文主要依据英文档案资料,对当时美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态度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二战期间日军性奴役"慰安妇"事实日渐广为人知并超出了亚洲范围,而且作为妇女人权问题被国际社会关注.联合国人权机构从1992年开始持续审议"慰安妇"问题,在"慰安妇"受害事实的认定、"慰安妇"问题的法律责任划定以及如何解决"慰安妇"问题上,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并以此一再告诫日本政府.联合国人权机构由此成为解决"慰安妇"问题以及维护历史真相的重要参与主体.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政府一再拒绝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拒不接受解决"慰安妇"问题的建议.更有甚者,日本一些政客肆意否认强征"慰安妇"的事实,使得"慰安妇"问题的根本解决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14.
张会丽 《阴山学刊》2010,23(3):110-115
目前"西藏问题"是中国与欧洲国家关系中的一个症结。双方在对西藏问题的看法和对达赖喇嘛的身份定位上都有差异。欧洲国家之所以介入"西藏问题",除了其实用主义原则之外,还有人权和人文主义因素。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需要找到合适的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在1949年上半年已经清晰,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取代蒋介石统治下的旧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提出了改变美国传统的西藏政策,不再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借西藏问题遏制中国的建议。其中,韩德森的建议和《露丝.培根备忘录》最具典型性,而西藏和平解放前夕美国人托马斯父子的西藏之行和麦基尔南的在藏被杀,则暴露出美国政府西藏政策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16.
涉藏外宣是党的西藏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事关国家的形象和安全.做好涉藏对外宣传工作,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西藏改革稳定大局,展示社会主义新西藏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涉藏外宣的策略、效果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涉藏对外宣传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对于刚刚正式成立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而言,解决西藏问题的命题是既定的.军事解决也好,政治解决也好,都无法回避"进军西藏".而在"几无汉人、全然不同"的民族地区之军队挺进和驻扎过程中的后勤保障问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考验,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政府领导人必须审慎考量的.为此,毛泽东提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导方针.在"不吃地方"原则指导下,从中央到入藏部队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后勤保障举措,保证了"进军西藏"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西藏互联网新闻事业的发展伴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而全面进步。网络媒体正在改变着西藏区内外的信息交流方式,传递着西藏呈现的新风貌。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和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西藏(涉藏)网络媒体的格局正在逐步确立,在保持较快发展步伐的同时也显现出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缺憾。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朝中央政府逐渐加强对西藏地方管理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疯狂地争夺殖民地.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已成为亚洲强国,20世纪前后,日本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在对亚洲大陆进行侵略扩张的同时,西藏也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日本或采取间接的方式,利用日本本愿寺在中国“开教”的机会,派遣河口慧海、寺本婉雅、多田等观、青木文教等僧人入藏,或直接派遣特务成田安辉等潜入西藏.这些入藏的日本人有的把自己的见闻编成书,有的把自己的经历和研究在媒体上发表.另外一些专职的新闻工作者也在报刊上发表关于西藏的文章.这些媒体中的文章是我们研究近代西藏问题的重要资料,亦可以作为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0.
人权属性是人权法学基础理论中最为核心和玄妙的问题.抛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为出发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与重构的路径下分析人权属性的联系和统一.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决定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公共权力对待公民权利的态度与策略决定了人权的消极性与积极性;人权在具备文化性、社会性的同时,与之相辅相成的分别为制度性、法律性.这四大层面不仅在内部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彼此之间亦为水乳交融,共同支撑起人权理论大厦、作用于人权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